鴞(xiao)為何物,貓頭鷹的學名也。「賜鴞羮」其實就是賞賜你用貓頭鷹烹飪的湯食。這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如果放在現在就是違法之事。因為貓頭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雖然有醫書中提到貓頭鷹有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但因治病而違法就得不償失了(附圖為印有古代宮廷賜鴞羮畫面的郵資明信片)。
古人食用貓頭鷹是有原因的,除了它的叫聲令人恐怖以外,對它的生活習性一無所知恐怕是主要原因。《東周列國志》提到,潁考叔為了勸諷鄭莊公和母親姜氏和好,特意準備了一隻鴞來給鄭莊公下酒。鄭莊公不解,潁考叔便說:鴞是一種惡鳥,母鳥含辛茹苦將它餵養長大,到頭來卻將母鳥吃掉,是天底下最該被吃掉的東西。《爾雅》中提到,鳥少美而長醜,為鶹鷅(也有稱流離,貓頭鷹的一種)。意思是流離這種鳥,小時候長得好看,但是長大了就變得醜陋了。長相難看次要,關鍵是小時候很乖巧,長大了,凶相畢露,吃掉了哺育自己的母鳥。《草木疏》中說:梟(鴞)也,關西謂之流離,大則食其母。許慎的《說文解字》更直白:梟(鴞),不孝鳥也。晉代的張華編了一首三字經:鳥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啄母目,翔去也。宋代的羅願還為其增加注釋,認為梟(鴞)不知報恩,長大之後仍然要從母鳥嘴裡索食,得不到,就把母鳥啄死吃掉。可見,梟(鴞)是一種鳥類中的啃老族,而且弒母。現實生活中,經過鳥類學家研究,貓頭鷹沒有幼鳥食用母鳥的習性,也毫無科學依據,昆蟲中的螳螂似乎有孕後食用丈夫的習性。
最早記載食鴞乃每年的夏至,古人認為,夏至這一天,陰氣回升,而陰為坤,為大地,所謂厚德載物。但是鴞害母,等於危害陰氣,於是用殺鴞的儀式來保護陰氣。手段也積極殘忍,都是將鴞活活剁碎完事兒。《史記封禪書》則稱,鴞是陰性動物,夏至時,陰氣最弱所以殺鴞祭祀地神。
到了漢代,漢武帝崇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之人們逐漸形成的上述觀念,貓頭鷹再次成為反面教材,以此告誡那些不好好愛戴母親的忤逆之徒,下場只能是被吃掉。漢武帝搞了一出端午賜梟羹給百官食用的做法,據說此做法一直延續的清代,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說:庖捐惡鳥,俎獻肥龜」。蘇東坡吃過皇帝所賜的鴞羮,他在詩中說:「外廷已拜梟羹賜,應助吾君去不仁」。意思是,吃鴞羹,是為了聯繫到幫助皇帝去除不仁不義的人。賜鴞羮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維護孝道,同時也寓意著驅朝中惡人,忠君護主,為君分憂的寓意。
古人愚昧偏見的做法延續了幾千年,即使是現代,依舊有愛吃野味的「不仁」人士偷獵貓頭鷹大快朵頤,令人氣憤不已。就算是貓頭鷹有幼鳥食母的習性,那也是它的生存規律使然,用人類的道德觀念來衡量它,並捕食它都是錯誤的。一提到貓頭鷹,總有些人會來一句「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每每聽到,我總是掩鼻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