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祖國這70年,聽老中青三代港人說說!

2020-12-21 環球網

編者的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風雲跌宕。這70年,香港社會同樣經歷滄桑巨變。兩者之變息息相關,有互相扶持,更有相得益彰。在10月1日國慶節到來前夕,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對話老中青三代香港人,聽他們回憶與祖國共同走過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成長和生活背景迥異,但都是中國過去70年風雲事件或特殊時代的親歷者。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能夠看到幾個時代香港與內地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更能感知那種永遠無法割捨、血濃於水的情懷。

香港街景

偷偷收聽開國大典的抗日老戰士回望1949——

「我們香港終於也有祖國保護了」

談及香港奮鬥和解放的歷史,曾參與過抗日戰爭、親歷過從新中國成立到香港回歸半個世紀風雲的香港老戰士林珍,或許是最具發言權的人之一。1941年底,在日本徹底攻佔香港時,林珍年僅6歲。兩年後,她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為抗日隊伍中的「小鬼通信員」。「一個小女孩,挎個籃子跑跑跳跳,別人不會懷疑」,利用年紀小不易被察覺的優勢,林珍在遊擊隊之間傳送情報。

當時,年幼的林珍不懂什麼「反法西斯鬥爭」「民族獨立」之類的大義,只是覺得自己為保衛香港盡了一份力。「那時我就常想,要是有一個祖國保護我們就好了,香港人就不會再受欺負了。」林珍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回憶說,在戰爭和動蕩的年代,失去祖國庇護的香港人是「最受難的」,不僅在「日據」時期飽受日本人欺凌,港英當局也禁止一切含有民族獨立色彩的進步活動,連在晚上教工廠女工讀書識字都會受到嚴厲懲罰。

林珍(右二)和家人的合影,拍攝於1950年,她的父母、兄姐都是抗日者。

那時的林珍和許多港人一樣,日夜期盼著北方勝利的消息。「在我就讀的中學,一直有很愛國很進步的老師,他們偷偷給我們講北方解放戰爭的形勢,用收音機給我們放遼瀋戰役、淮海戰役的歌曲,甚至教我們毛主席的詩詞『百萬雄師過大江』。但在當時港英當局統治下,這一切都只能悄悄在暗中進行,而我們每一天都在心裡默默卻熱切地期盼著最終勝利的消息。」林珍說。

林珍至今還記得1949年10月1日那天,老師悄悄帶著她和其他同學去了當時香港的華僑酒店。「那時沒有電視,他就拿了一臺小收音機,和我們一起收聽開國大典的消息。在毛主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那一刻,大家一下子跳了起來,又喊又叫,隨後哭成一片。那是難以言說的高興。很多人流著淚說,『我們不僅打贏了日本鬼子,竟然還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從此以後,我們香港終於也有祖國保護了!』」今時今日,向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回憶起這一切時,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幾度哽咽。

然而,當時的香港仍在港英當局治下,祖國的保護對於大多數港人來說遙遠而模糊。於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後,林珍選擇北上求學、工作,而當她再回到香港,已是1995年。林珍在那一年決定返港,一是出於落葉歸根的樸素心願,二是希望在家鄉的土地上親眼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瞬間。作為當年東江縱隊最小的成員,她還聯繫了所有健在的香港抗日老兵,跟散落於各地的他們在香港集合,共同迎接回歸的大日子。

「1997年7月1日,我們400多老戰士一起在香港北區的大會堂收看回歸儀式。時隔半個多世紀,許多人已去世,活著的人也都一直沒機會再見,可是我們這麼多年一直盼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香港)回歸祖國。所以當看到英國國旗降下、中國國旗升起的那一刻,我們的眼淚止都止不住。」談到這裡,林珍再度泣不成聲。

「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大會堂裡少了音響,國歌放不出來。後來我們400人齊聲高歌,一起唱完。回想50多年前,我們正是唱著《義勇軍進行曲》為自己擺脫奴役、爭取民族獨立而努力打氣,現在我們終於唱著這首歌等到了這一天。那真是電影也拍不出的場面。」林珍感慨道。

回望大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和悲歡離合,林珍有時仍覺得香港能有今天好似做夢一般。用她的話說,倘若沒有新中國的成立、發展和崛起,香港將不可能回到祖國懷抱和實現命運自決的夢想。「過去70年,香港每一刻都在分享著祖國的驕傲和榮光。」林珍說。

第一代港商追憶改革開放——

「希望他們能成為接力者」

在中國改革開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中,港商書寫下的是格外濃重的一筆。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毗鄰香港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讓許多香港商人看到了機遇。他們第一時間帶著資金、技術將製造業北移,從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開始,向珠三角其他地區邁進,參與締造了後來的經濟奇蹟。

梁偉浩正是率先北上的港商之一,在珠三角,他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東莞表業的啟蒙者」。當時,梁偉浩和其他港商一樣,不希望受制於香港有限的土地和工人短缺導致的成本上漲,在東莞興辦鐘錶公司,並陸續將相關產業鏈條從香港全部搬到東莞。

1995年,梁偉浩(右一)陪同美國泰梅克斯公司(TIMEX)總裁Mike Jacobi 訪問東莞工廠。

「祖國的發展和港商的發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今天回望那段時光,梁偉浩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說,當年,在東莞設立代加工工廠可以賺取穩定的加工費,由於正逢全球產業轉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紅利,許多港商在東莞等地迎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成功聽起來順理成章,但過程並不容易。「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繁華都市,來到還是一片荒蕪的東莞投資,條件是難以想像的艱苦。」梁偉浩說,「那時東莞甚至很多地方沒有水,沒有電,我們完全要靠自己來發電、打水。」他告訴記者,他的鐘表公司剛成立時,只是一個小小的代加工工廠,有兩間廠房,做來料加工,技術含量和利潤率比較低。

當年的梁偉浩並沒有想到,東莞後來竟真成了「世界工廠」,而他的得利鐘錶公司也隨之成長為「東莞製造」的代表。如今的得利鐘錶有限公司已經發展為一個年產高端鐘錶360萬隻,瑞士手錶配件70萬套,在瑞士擁有自己的製造工廠和工程技術中心,同時還擁有自己品牌的大企業。

「祖國的發展給了我們更為廣闊的平臺,而我們則扮演著連接內地和海外市場的橋梁角色。」梁偉浩說,中國的發展與港商的命運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命題下得以「互相成就」,「現在,我們每年都會邀請一些香港年輕人來我們東莞的工廠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更多香港人參與祖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希望他們能成為我們的接力者」。

從「板間房」走出的青年CEO談新時代——

「沒有中國崛起,就沒有我的命運逆襲」

在香港年輕一代企業家中,吳傑莊有些「另類」。他從板間房和公屋裡走出,在今日階層已嚴重固化的香港,有這樣經歷的企業家相當罕見,而改變他命運軌跡的正是本世紀初北上讀書和創業的經歷。在和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交談時,他屢次感嘆,是中國崛起的時代洪流造就了自己命運的「逆襲」。

「我出生在一個板間房,也就是木板分隔的房間。一家四口擠在8平米不到的地方,還要和20多戶人家共用一個洗手間。我兩三歲時,父親申請了香港公共房屋,我們終於搬到一個不到20平米、距離市區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公屋,直到我去上大學。」吳傑莊說。

吳傑莊從沒有放棄改變命運的努力。2001年,剛從香港理工大學系統工程專業博士畢業不久的吳傑莊,注意到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那裡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讓他感受到一股莫大的吸引力。很快,他做出一個勇敢的決定:到深圳做人臉識別技術的創業。「對於我這個年代出生在香港的人來說,發展機會和空間已經很小。香港的經濟和階層都已固化,幾大家族財團也已形成,但內地的發展空間卻非常廣闊。」

2004年,吳傑莊再次做出一個當時港人罕有的選擇——前往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吳傑莊對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說,當時香港各高校在人臉識別技術上已和北京有不小差距,尤其清華大學,較美國最先進的水平也不遑多讓,想要開闊視野,北上就是一個必然選擇。這個選擇非常正確,兩年的學習不僅讓他攻克了技術難題,更讓他與內地相關技術領域建立了聯繫。2006年,吳傑莊的技術中標,被應用在深圳羅湖口岸的通關過程中。不久,他的公司在美國上市。

每當談及自己的成功,吳傑莊總會感嘆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我的技術應用在羅湖,作為連接深圳和香港的關口,它已隨中國的發展成為本世紀世界上最繁忙的陸路邊境口岸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年內地和香港這樣頻繁的來往,沒有近14億中國人作『基礎』,僅憑香港700多萬的人口總量,我創業的天花板要低得多」

在個人夢想實現後,吳傑莊開始幫助更多香港普通年輕人改變命運。2015年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設想後,吳傑莊成立了一支創投基金,並搭建一個網絡溝通平臺,為更多想來大灣區實習、創業的香港大學生牽線搭橋。他說,今天大灣區廣闊的市場、便利的基礎設施和蓬勃的經濟活力,讓更多香港年輕人的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吳傑莊(左一)向香港年輕人介紹大灣區就業和創業的前景。

「如果不是十幾年前我有幸來到內地,今天我可能會和那些搞街頭政治的香港青年一模一樣。」吳傑莊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我想讓更多香港年輕人像我一樣從國家的發展中切實感受到好處,我想讓他們在珠海、深圳找到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國家有更多感情,也只有這樣,香港才能真正融入中國崛起的大洪流中。」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白雲怡 陳青青

相關焦點

  • 三代港人講述香港與祖國這70年:抗日老戰士曾偷偷收聽開國大典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陳青青】編者的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風雲跌宕。這70年,香港社會同樣經歷滄桑巨變。兩者之變息息相關,有互相扶持,更有相得益彰。在10月1日國慶節到來前夕,《環球時報》記者對話老中青三代香港人,聽他們回憶與祖國共同走過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成長和生活背景迥異,但都是中國過去70年風雲事件或特殊時代的親歷者。
  • 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聽港人說說回歸20年
    原標題: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聽港人說說回歸20年   圖為從維多利亞灣拍攝的港島高樓大廈 李鵬 攝   香港回歸20年來,在「一國兩制」制度安排下,香港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香港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說,全面客觀地評價,這20年基本法的落實是成功的,也相信未來20年、40年香港會發展得更好。   譚耀宗說,回歸20年來,香港特區按照基本法行使行政管理權、立法權,以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區居民的權利和自由得到保障,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保持,國際都會和金融中心地位十分穩固。
  •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玩快閃新作MV《我和我的祖國》在北京衛視播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杜恩湖9月8日晚, 北京衛視播出了北京人藝劇院作品《我和我的祖國》MV,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集體出鏡的快閃作品北京人藝三代匯聚齊力打造精品新作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北京衛視不久前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聯合組織並拍攝人藝版的快閃MV《我和我的祖國》。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匯聚一堂,同唱一首歌。
  •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齊聚 奏響我和我的祖國專場音樂會
    青島新聞網12月22日訊(記者 張力偉)21日晚,由青島市音樂家協會主辦,青島市音樂家協會鋼琴專業委員會、電子管風琴(雙排鍵)專業委員會共同承辦的「盛世華章—青島市音樂家協會鋼琴、雙排鍵專業委員會「我和我的祖國」專場音樂會暨
  • 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被刷屏:以為港人不太會
    2016年1月1日,龍應臺觀瞻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的紀念碑。(邱浩潤/圖)近日,「龍應臺」和《我的祖國》被刷屏。龍應臺女士親撰短文回顧了自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現場,陳述了自己的認知,並授權南方周末刊發此文。《大河就是大河》在港大演講「一首歌,一個時代」之前,我特別對身邊臺灣和香港朋友們做了「微調查」,問他們:「你的啟蒙歌是什麼?
  • 70年,7代人!他們這樣向祖國表白!
    70年,7代人!他們這樣向祖國表白!2019年 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 70年來 一代代中國人與共和國一同成長 因此 他們也見證了這70年來的 日新月異、滄桑巨變 這種變化 最真切地體現在每一代人不同的生活當中
  • 特稿:「贏也愛你,輸也愛你」——香港人的「中國女排情結」
    中新社香港6月6日電 題:「贏也愛你,輸也愛你」——香港人的「中國女排情結」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對於有深厚中國女排情結的香港人來說,本星期這三天的精神「甜點」就是觀看世界女排聯賽香港站賽事。2019年世界女排聯賽香港站賽事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何仲浩對記者說,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見證中國女排在世界大賽「五連冠」,見證祖國體育事業由排球開始強大起來。女排精神就是中國發展的奮發精神。港人對女排的熱愛,也是對祖國的熱愛。
  • 你聽!這是一張70分鐘「有聲地圖」
    本場指揮肖超介紹,本次演出主要有兩個線索亮點,首先是節目單的排序,採取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對民樂的貢獻,前三首《步步高》、《望春風》、《大宅門》都是由老一輩作曲家創作,中間三首《千章掃》、《梅花三賦》、《九寨藍》是中年作曲家譜寫,最後兩首《翡翠》、《草原天地》則是新生代作曲家作品,70分鐘的曲目中寫意地勾勒出當下民樂發展的脈絡。
  • 香港晚會賀祖國六十華誕 溫家寶詩篇激勵港人
    中新社香港十月二日電 題:香港晚會賀祖國六十華誕 溫家寶詩篇激勵港人  中新社記者 周志彬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總理溫家寶的《仰望星空》詩篇二日在香港的文藝晚會上被譜成旋律、化為歌聲,鼓勵港人關心世界和國家的命運,歌者更唱出了港人對祖國的深情。
  • 北京人藝劇本朗讀《茶館》,老中青三代同臺獻藝
    朗讀會最大的驚喜,是92歲的第一代《茶館》中「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與第二代《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員們一同同臺朗讀,在人藝舞臺上實現了幾代《茶館》演員的對話。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兩年來讓觀眾了解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精品劇本,也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藝青年演員的臺詞實力,如今已經積累了不少人氣和口碑。
  • 劉澤輝:抓住新中產階級的老中青三代
    如果以人為中心去看所有消費,新中產階級其實包括老中青三代。在巨大的時代變革中,老中青三代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個人偏好等和過去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變化就是娛樂化。新技術的出現越來越解放人們的雙手,使得大家娛樂時間越來越多、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娛樂內容和原先的也越來越不一樣。
  •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聯袂獻藝,群星薈萃點亮精彩夕陽紅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聯袂獻藝,群星薈萃點亮精彩夕陽紅 2020-10-25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祖國改革開放40年極大促進了香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這本身就是優秀傳統的中華文化。——祖國改革開放40年極大地促進了香港中華文化的傳承。香港雖然受殖民統治152年多,但祖國40年的改革開放如春風沐浴,使廣大港人迸發了愛祖國、愛民族的血濃於水的割捨不斷的情感,廣大港人投入了祖國改革開放的行列,既支持了祖國經濟建設,也分享了祖國改革開放給香港、給廣大港人帶來的巨大機遇和利益。隨著祖國40年的改革開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香港也日益深入人心。
  • 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共登臺紀念中國聲樂泰鬥沈湘
    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同臺紀念中國聲樂泰鬥沈湘先生 杜洋 攝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 應妮)「春天的花開了,老師我想你,你的恩澤如綿綿細雨滋潤我心底。」5月4日晚,程志、殷秀梅、關牧村、丁毅、王瑩、劉和剛、王麗達等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在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上深情演唱《老師我想你》,表達對中國聲樂泰鬥沈湘先生的緬懷之情。沈湘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獻唱《老師,我總是想起你》時眼泛淚光 杜洋 攝沈湘(1921~1993)是中國傑出的男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
  • 早報超有料丨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同遊博物館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去世
    早報超有料丨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同遊博物館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去世 時間:2020.05.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有料妹
  • 《我這一代香港人》:陳冠中以港人身份解讀香港
    這隻數到60年代。到1979年,香港有近300種刊物。我這裡不厭其煩地寫了一堆當年的報刊名,是想說明香港在70年代前書報刊出版業的蓬勃及其光譜之寬,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這些都是以後香港本地文化發展的資源。這裡補談一下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上文說到魯迅在1927年到香港演講,共作了兩場。
  • 臺灣員林家商書畫篆刻聯展 老中青三代同場較勁
    華夏經緯網4月2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彰化員林家商書畫篆刻聯展,由退休文書組長張懷仁,現職國文老師李蕙岑與該校三年級學生顏婕羽,老中青3代同場較勁,展出超過80件的書、畫、篆、刻作品,將從今起一連展至5月15日,員林家商校長陳定宏說,因為疫情暫緩校慶活動,改舉辦小型具有傳承意義的聯展
  • 益陽老中青三代花鼓戲「八筒牌子」傳承人「團圓」在舞臺
    春節益陽迎春花鼓戲大舞臺上演了一場特殊的大「團圓」,益陽老中青三代花鼓戲「八筒牌子」傳承人同臺表演,迷倒了觀眾。三代人背後的故事和情感令人感動、感佩—— 「團圓」在舞臺益陽花鼓戲三代傳人同臺獻藝。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特殊「團圓」益陽花鼓戲又稱益陽楚劇,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益陽、南縣、沅江、桃江等地。清道光、鹹豐年間,益陽已有「大興班」活動,其主要唱腔為「八筒牌子」和「益陽川調」。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聽眾《我的祖國》事件 網友們怎麼看?
    【觀察者網綜合】針對《我的祖國》強勢刷屏,龍應臺昨日(18日)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當聽到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我的祖國》時,龍應臺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全文)
    當國歌在遙遠陌生的印度洋海邊小城響起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新華網塔那那利佛3月12日電 有馬達加斯加華裔歷史學家以自己家史為基礎作案例研究,指華人華僑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到馬達加斯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