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神韻風景區位於沽源縣城東北二十公裡處,北依轉佛山,南臨茫茫金蓮川大草原,東有轉佛廟,西望草原湖,遙遙相對的是元代「小宏城遺址」(金蓮川幕府)。元代就有「灤河源頭九龍池」、「清灤悠悠北鬥北,直疑銀河天上來」等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閃電河的旖旎神韻。
灤河神韻源頭閃電河蜿蜒流轉、九曲十八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韻之筆而得名。源頭一出豐寧的古巴彥屯圖固爾山;一出沽源長梁鄉陽坡東五女河,其集神靈萬物造化,納天地自然精華,山澗一清泉,汩汩噴湧、甘冽醇爽。環高山、繞峽谷、穿林間、越草原、經內蒙、過承德,入潘家口水庫,直流海河,潤澤津門。
閃電河流域內的金蓮川草原遼闊秀美,山丘延綿,曲流旖旎,氣候涼爽。既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雨打芭蕉的恬淡閒適,更有塞北牧野縱馬馳騁、草原放歌的粗獷豪放,用老舍先生筆下描繪草原的絕世名句可謂「一碧千裡,翠色慾流」。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正契合了北方遊牧民族「歲無定居,逐水草就」的生活習俗,成為遼、金、元逐代帝王遊幸狩獵、會朝展親的絕佳所在,同時也造就了「南有六朝古都,北有三代行宮」之說。特別是元世祖忽必烈在金蓮川幕府「招納治國賢才,商討治國之道」,一舉成就了大元帝國一統天下的偉業,也為世人留下了一段韜光養晦,奮發勵志的歷史佳話。元代周伯琦的「行宮臨白海,金碧出微茫」、「金蓮滿川淨如拭,鑾輿歲歲兩度臨」、陳孚的「風吹灤水湧如淮,十萬雕弓飲馬來」、金趙秉文的「一色天連王氣中,離宮風月滿雲龍」等詩篇都是閃電河流域歷史的真實寫照。
佇立轉佛山,俯瞰金蓮川大草原,一幅天然的大寫意山水畫卷:藍天與白雲相映相襯,遠山與村莊相依相偎,清水與碧草相融相潤;千曲百回的閃電河像銀色的玉帶蜿蜒曲折、波光粼粼,如銀蛇環繞,似雨夜閃電,其景其境,韻致無限。
這一道道曲流既是歷史記憶的印痕,更是人類文明的升華,經歷了朝代的更迭、歲月長河的洗禮,遠逝的是歷史,積澱的是文化。感悟灤河神韻不是簡單的「以目視形」,而是「以心蘊神,以情育韻」。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神韻之美、意境之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情由景生,物我交融,進而才「天地人合一,物我兩相忘」,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
昔日的轉佛廟古樸清雅、氣勢恢宏;強大的蒙古鐵騎橫掃漠北,踏過中原、挺進江南、遠徵東歐、一統天下的激揚豪情和慷慨氣概已成過眼煙雲。而今,殘磚片瓦只是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和無聲的嘆息。蒼涼緣於歲月的流逝。
閃電河,千百年來,靜靜地流淌不息,猶如一曲生命之歌,迴腸盪氣,意蘊悠遠。那一彎彎水,天馬行空,舒展自如,滌蕩出自然之美,和諧之美;那一彎彎水富有詩的韻味,畫的意境,似琴弦中顫飛的韻,琴弓上跳動的律;那一彎彎水融化歲月的滄桑,穿越時空的深邃,不受風塵誘惑的灑脫,遠離物慾橫流的凡俗。真可謂「詩人到此驚無句,畫家久懸難下筆」。
閃電河,滋養了無數沽源兒女的母親河,譜寫沽源悠久歷史、孕育金蓮川草原文明的母親河,揮灑著激情,醞釀著新生,構思著壯麗,匯入大海,最後化為了無限的廣闊與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