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故事系列之蟹爪神花

2021-02-12 僰人部落

進入麻塘壩,左邊第一個懸棺集中的景點,巖高約70米,其形狀很像一副巨大的石頭棺材。峭壁半巖上有一窪巖腔,壘放了29具棺材,像一家賣棺材的店鋪,因而被人們稱之為「棺材鋪」。此處有一具非常獨特的棺材,橫切面呈「鼓」形,體積最大,是懸棺中不可多見的一具「四合頭」,1985年發掘時,從這具棺材內取出一木製圖形,像一隻手掌,也像燃燒的火焰,取名「掌形匾」或「火焰板」。

棺材鋪懸棺

傳說,這巨大的像棺材一樣的巖石上,能生長一種叫做「蟹爪神花」的神藥,是這巨大天然的石棺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後長出來的棺黃。要六十年長莖,六十年開花,六十年結果,足足一百八十年才有一朵,因此異常珍貴。將蟹爪神花搗爛,加上止血的藥,治刀傷、槍傷立竿見影,敷上就好,甚至可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像瘟疫傳染也能藥到病除,有點像傳說中的靈芝草,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上排中間一具最大的「四合頭」

據說這二十九具堆壘的棺材中,大部分是為保護蟹爪神花而獻出生命的僰人,其中那具最高大的「四合頭」,是一位名叫阿巖的的僰人首領,因為保護蟹爪神花犧牲後,族人為他製作了最大的棺木。如果你仔細搜尋,還能看到高巖上的點點紅色,那是當年阿巖噴濺到巖上的血跡。那麼,這位僰人首領是怎麼犧牲的呢?

 生長蟹爪神花的棺材鋪巖石

明景泰元年(1450),官府派人到珙縣、戎縣、筠連等各少數民族山寨徵糧作為賦稅。這些徵糧的漢族官差,不僅在大小鬥上做文章,即通過改變鬥的厚薄來剋扣糧食,而且對少數民族蔑視侮辱,百姓無不怨恨。

到珙縣羅星渡守御千戶所收糧時,適逢麻塘壩僰人頭領阿巖帶領族人挑糧去交賦稅。阿巖他們一共去了15人,每人挑四鬥穀子,每鬥40斤,共60鬥。可收糧的公差把穀子倒在他們自製的鬥裡,只量出了53鬥不足,阿巖他們很不服氣,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與他們吵鬧起來,阿巖說:「你們這些漢人,專門欺壓我們僰人,腦殼上生瘡,腳底下流膿——壞透頂了。」另一個僰人接著說:「你們幹斑竹都烤得流油,我們癩疙寶滾潲缸——忍氣吞聲過日子,看我不砸了你們的狗頭。」

收糧的公差譏笑僰人說:「你們這些連一、二、三都數不清楚的蠻子,還有資格在這裡鬧,趕快回去再補七鬥來,懂不懂七鬥是多少啊?你們都是豆牙子的腳腳——拐的。來我們教你一下,下輩子不要投錯了胎,再當蠻子哦!」這些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僰人,哪裡受得了漢人這等羞辱,憤怒到了極點,阿巖一聲招呼,十五個僰人一起衝進去砸爛那鬥,才發現這鬥比他們平常用的鬥薄了很多。

一般正常的鬥剛好裝40斤,經過公差特製的鬥,由於薄了很多,就能裝出45斤。這樣一來,僰人挑來的60鬥,2400斤穀子,就被少量出300斤,七鬥。這些漢族公差就是這樣欺壓百姓,中飽私囊,怎麼不激起人民的反抗?阿巖說:「這不是癩子腦殼上的蝨子——明擺著的整我們嗎?今天是羅漢竹打狗——遇到節疤上了。以前我們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殺了他們!」僰人將這幾個公差抓起來,捆在樹木上,歷數其罪惡,揮刀殺死了他們。

千戶所其他人員立即將這件事飛告縣衙,接著又層層上告敘府,四川巡撫,最後奏報朝廷。朝廷派遣僉都御史李匡、監察御史劉幹帶兵處理此事。

官軍到麻塘壩時,正值盛夏,又遇當地瘟疫流行,士兵大都染上瘟疫,死者甚多,李匡、劉幹也被瘟疫纏繞,士兵已無戰鬥力,於是大步後撤,避免與僰人戰鬥。

就在官軍受到瘟疫傳染之時,與僰人有仇恨的漢人,向李匡、劉幹報告了棺材鋪上能生長蟹爪神花神藥,能治療瘟疫的情況。李、劉二人一邊速上奏朝廷,報告官軍大量染上瘟疫的情況,請求速派軍隊支援,後朝廷立即派都指揮周貴等率官軍前往增援。一邊準備到麻塘壩搶神藥蟹爪神花。

僰人偵察到官軍動向後,組織老弱病殘,婦女小孩,背起財物用具,躲進樹木茂密、山高谷深的原始森林,只留下阿巖帶領的僰人青壯年,駐守麻塘壩,保護棺材鋪的蟹爪神花。一場為爭奪與保衛蟹爪神花神藥的戰爭即將打響。

那一天,上萬官軍,把個小小麻塘壩口圍得水洩不通,僰人勇士英勇衝殺,無奈寡不敵眾,紛紛戰死。阿巖帶領兄弟們邊打邊退,最後退到了棺材鋪腳下,再也不能退了。可官軍就像洶湧的潮水,還在不斷湧來,為了蟹爪神花,周貴勢在必奪,命令明軍士兵,只能進不能退,退後的士兵,立即被督軍斬首。明軍士兵進也是死,退也是死,不如進,死了也算戰死的,於是奮勇向前。

阿巖身邊的兄弟,一個又一個地倒下,最後只剩下他和幾個身體強壯、本領高強的人。阿巖邊拼殺邊對兄弟們說:「你們堅持住,他們的目標是蟹爪神花,待我找機會去把藥毀壞了。」然後,抽個空轉身跳上棺材鋪,將石頭上的蟹爪神花一朵一朵地摘到手裡,準備毀壞。就在阿巖轉身退出戰場時,最後的幾個弟兄,也因沒有了最有力的大王並肩作戰,失去相互配合而很快倒在血泊之中。

最後只剩下阿巖一個人趴在石頭上,手裡正在摘蟹爪神花。周貴命令,所有明軍將領,拉弓搭箭,說一聲:「放!」真可謂萬箭齊發,阿巖被無數箭杆射中,慢慢從巖上滑了下來,巖上留下箭頭射穿身體後噴濺出來的鮮血。阿巖用盡最後的力氣,將蟹爪神花全部吞進嘴裡,一點一點地咽進喉嚨,待明軍衝到阿巖面前時,一切都結束了,阿巖的生命沒有了,蟹爪神花也沒有了。

劉幹和許多明軍將士一樣,都死於瘟疫,李匡後來病好了,接到朝廷的命令,與周貴大軍一道,離開了珙縣。

明軍離開珙縣後,僰人從大山裡出來,回到麻塘壩,按照僰人最隆重的儀式為阿巖行了懸棺葬。不僅給他做了一口象徵上下和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四合頭」棺材,表示阿巖的靈魂將永遠保存在僰人的每個角落;而且還在他的頭下,枕上象徵他們部落如同永遠熊熊燃燒烈火的木製板,希望阿巖的靈魂,就像火焰一樣照亮後人,使僰人就像熊熊大火永遠興旺發達。

人們說,棺材鋪巖石上那點點紅色,就是阿巖鮮血噴濺到上面留下的,至今清晰可見。

相關焦點

  • 僰人史辯
    棘之言逼。使之逼寄於夷戎。」這是秦漢及之前的一些權威著作對「僰人」的記載。總結起來就是說:僰人是西南夷的一支,住在犍為一帶,蠻夷,無君王,住的環境很偏僻落後。此後,在公認權威的著作裡就沒有僰人的記載。這就是說,僰人消失的時間,應該是在漢朝。事實上,我們發覺,所有說博望山五鬥夷和九絲城都掌蠻是僰人的文章,都沒有論證,他們都把五鬥夷和都掌蠻是僰人當作原始命題,認為是無可非議的事實。包括文章開頭說到的始作俑者的《懸棺之謎》一書,說九絲城的阿大王是僰人,說懸棺是僰人的禮葬,也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其實認真讀這本書,覺得也冤枉了《懸棺之謎》的作者了。
  • 「僰人懸棺」的古民族僰人神秘消失之謎,他們的後裔在哪裡?
    那麼,這些懸棺是什麼人放上去的呢?所謂僰人懸棺,當然是僰人放上去的。僰人是我國一個很古老的民族,現在已經消失了。據傳說他們是夏朝的遺民,商滅夏之後變成了戰俘奴隸,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後來周武王伐紂時,僰人加入了西周的隊伍幫助打紂王,立下了赫赫戰功,算是報了幾百年前的滅國之仇。周武王對立下戰功的僰人非常優待,在今天的四川宜賓一帶給他們封了塊土地建國——僰國。從此以後,僰人從一個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變成了一個有田有地的農耕民族,結束了流浪生活。
  • 僰人與狗圖騰
    長大後,收集資料研究僰文化才知道,這其實是僰人流傳下來的狗圖騰習俗。僰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古以來就與漢、倮倮、羿等民族雜居在西南地區。特別是珙縣、興文、筠連等縣的崇山峻岭和河谷邊的小塊平壩裡,生活著大量的僰人,直到明朝萬曆元年被剿滅。僰人是一個亦農亦獵的民族,除狩獵外,種包穀,栽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
  • 四川懸棺族僰人滅亡之謎
    他們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戰功,被封為「僰侯」,在今天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這在秦漢以後的史料中多有記述。《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 「僰人懸棺」的僰人為什麼突然消失?僰人現在還有沒有後裔?
    「僰人」,即濮人,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人對西南諸民族的統稱。「僰」與史書記載的「濮」是一回事。中原人將其西南諸族統稱為「濮」,又稱「百濮」。現今在宜南一帶那些千仞巖壁上停放的懸棺,人們認為就是這一民族留下的墓葬。
  • 消失的僰人,神秘的懸棺
    提到僰人,留給後世的似乎只有懸棺之謎,但是這個神秘的族群似乎自帶許多神秘力量,為什麼利用懸棺葬人?懸棺又是怎麼弄上去的?.
  • 探秘| 珙縣僰人懸棺
    >《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僰人巖畫 / 據說,僰人驍勇善戰,曾參與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僰侯國後來周武王伐紂時,僰人加入了西周的隊伍幫助打紂王,立下了赫赫戰功,算是報了幾百年前的滅國之仇。僰人首領被封為「僰侯」,並以宜賓(今名)為中心,在今川南和滇東北地區建立了勢力強大的「僰侯國」。
  • 四川明代僰人巖畫,消失的僰人,真的是中國第57個民族嗎?
    僰人是曾經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僰人的誕生和消逝相傳僰人誕生於西周,因為參與了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並且立下戰功,受封&34;,從此才有了>僰人一族。:&34;——《地理風俗記》僰人消失之謎現在一個生長於西南,淳樸、善良、仁愛的民族已經映入我們眼中,可是它卻在明萬曆年間神秘的消失了。
  • 僰人因何消失?
    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懷著朝聖者的虔誠,攜帶相機和望遠鏡等遠距離觀察設備,行走於昭通威信縣、鹽津縣、永善縣等地的崇山峻岭中,實地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懸棺探秘之旅!  僰人是誰?  僰人是2500年前春秋時期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遠古民族,懸棺為僰人奇特獨有的喪葬形式。
  • 四川檔案 四川懸棺族僰人滅亡之謎
    他們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戰功,被封為「僰侯」,在今天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這在秦漢以後的史料中多有記述。《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棺木如何上懸崖
    僰人懸棺,主要分布在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其中以珙縣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最為集中,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僰人」,是個歷史悠久、英勇善戰的民族。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 「洛洛歷險記」中的金鐵獸與「武戰道」中的金爪神,你喜歡誰?
    「百變機獸之洛洛歷險記」是一部經典的國產變形機器人戰鬥的動畫。「武戰道」大致情節與「洛洛歷險記」差不多,按照官方的說法是彌補洛洛歷險記製作的缺陷。下面我來介紹「洛洛歷險記」中的金鐵獸與「武戰道」中的金爪神。
  • 僰人古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
  • 僰人再現!華夏第57個民族的消亡之謎
    (僰人懸棺)僰人已經消失?「僰人」是 先秦時期就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到明代這種矛盾加劇,同朝廷多次戰爭後也終於惹怒了天朝,萬曆年間出重兵圍剿僰人。這次官兵殺紅了眼,見僰人就殺,見房屋就點火,不僅滅了他們的「國」,還要殺絕他們的人,自此僰人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不知是殺絕了還是逃往天邊去了,總之不再有僰人了。此後,流傳著各種說法。有人說,僰人被殺絕了;也有人說,僰人被其他民族同化了;還有人說,僰人逃往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
  • 神秘的「僰人懸棺」 場面震撼恐怖
    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僰人懸棺」崖葬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報名僰[bó]王古道 尊享王者榮譽之 銅鼓
    全新「王者榮譽」系列敬請期待……延續往屆僰人巖畫特色的基礎上將加入更多「銅鼓」元素設計組成「王者榮譽」體系它是古人權利和財富的象徵文化的象徵它是曾經的僰侯國「等你稱王」的榮譽它是宜賓興文縣全域旅遊的友誼象徵往屆 僰王古道®️系列文創 回顧凱樂石聯名文化T 1.0首領僰人巖畫袖套2.0首領(
  • 僰人懸棺
    四川新聞網訊   僰人懸棺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  目前共有保存的懸棺265具,是目前門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達100米。
  • 追尋僰人遺蹟,尋覓僰王神山
    從殷代(公元前1401年)起到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這個長達2974年的時間裡,僰人就生活在川南以及雲南東北部分地區。由於僰人隨周武王伐紂有功,其將領被封為僰侯,並以宜賓為中心建立「侯國」。(僰人圖騰)僰王山是僰人較早開拓生活和重要活動中心之一。到了宋朝,已經逐漸形成獨立的僰人王國,他們過著開荒種地、與世無爭的生活。
  • 近距離探秘宜賓「僰人懸棺」
    從小就對懸棺這種古老的喪葬習俗頗感興趣,以前去三峽、福建武夷山坐船有遠遠看過一些,但離得太遠,不夠盡興,這次決定前往四川宜賓,近距離探訪一次「僰人懸棺」。我沒有選擇自駕,而僰人懸棺也不是啥熱門景點,所以也找不到直達的車,一個人包車又不划算,種種原因,註定了我這一天的輾轉折騰之旅——早上7點多,我從宜賓縣城坐公車去往汽車站,轉車去巡場。 到了巡場已接近中午,匆忙吃了碗宜賓燃面,就趕緊轉鄉鎮中巴去往洛表鎮...... 一路換乘N次,到了下午1點,終於達到洛表鎮。
  • 男子農村淘回青銅劍 疑似古僰人之物
    隨後該網友查閱了相關資料,認為這把青銅劍疑似古僰人之物。  對此,宜賓博物館相關文物專家介紹,從圖片顯示確係青銅劍,但僅憑圖片不能判定青銅劍真偽,且具體年代也無法判定。「從造型看,較奇特,可能非漢文化產物,或與少數民族及宗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