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的印象——果肉很黃!熱帶水果!味道濃鬱!
一顆成熟的芒果,未見其身,便聞其味。獨特的樹脂香,和它生長的環境一樣,濃烈而炙熱,絲毫不掩飾它的熱情,直接入侵鼻腔,足以掩蓋其他水果的味道。當然,在果王——榴槤的面前,芒果還是只能屈居第二。但,相比價格高昂、味道特別的榴槤,芒果還是大多數人的最愛。
那麼貴妃、澳芒、臺農、泰國玉芒……哪一個才是「全村最靚的仔」?不管你是喜歡哪一款,在眾多的芒果當中一定少不了「肉黃味甜」的四川攀枝花凱特芒。
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四川也產芒果?
多數人對四川的印象,一定建立在成都及其周邊的峨眉山、九寨溝等地,這樣一個山清水秀之地,怎麼也產芒果?這貨不應該生長在海南、廣西,這些熱帶氣候的地區嗎?
不僅你提出這樣的疑問,連身為四川人的我,在很早之前,也這樣認為。但如果你在很多地方已經步入初秋的9月來到攀枝花,便會知道答案。
走出攀枝花南站的那一刻,攀枝花的熱情,和室外的溫度一樣——明媚的陽光,絲毫不亞於正處「秋老虎」的重慶,強烈的紫外線,讓戶外的人們紛紛帶上墨鏡、帽子等一切可以遮陽的物件。
陽光給出了攀枝花芒果肉色金黃的第一個答案。
凱特芒、攀枝花,天造地設的一對
身處在北緯26度的攀枝花為「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具有夏季長、日照多,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小氣候覆雜多樣等特點,是終年無冬的自然溫室。年平均氣溫是四川省年平均氣溫總熱量最高的地區,無霜期300天以上。生長在四川腹地平原的人,會在陰冷的冬季紛紛跑到攀枝花來度假「避寒」。
天然的氣候條件,成為了凱特芒生長的第一絕佳條件。
而攀枝花的海拔高度更為凱特芒提供了更優勢的生長環境——最低海拔高度在900多米,最高海拔高度達到了3000多米。而此次探訪的凱特芒核心產區——仁和區,其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與凱特芒同緯度、原產地的美國佛羅裡達州平均僅有35米的海拔高度相比,凱特芒儼然找到了一個更適宜自己生長的地方——攀枝花。
大自然之所以是大自然,就是它的包容裡,蘊含著諸多可能性和隨機性。這種機緣巧合在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開始生根發芽,在多種芒果試種後,成為了凱特芒的天下。
攀枝花凱特芒——源自節外生枝
網絡很多資料顯示,凱特芒是1995年通過以色列專家引入到鹽邊縣進行試種的,但現場的一位芒果專家,向我們透露了另一個鮮有人知的故事—— 「攀枝花選了很多品種的芒果來種。20多年前,最早的打算是準備拿芒果來做深加工產品,比如罐頭、芒果乾等。但,哪曉得,攀枝花得天獨厚的氣候,特別適合凱特芒生長,後來人們發現凱特芒作為水果在市場中,非常受人們的喜歡。市場有需求,農戶們便紛紛種植凱特芒。」
原來凱特芒在攀枝花生根壯大,快速佔領鮮果市場,源自這樣一次無心插柳之舉。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止是攀枝花選擇了凱特芒,也是凱特芒選擇了攀枝花。
個大肉厚味甜
讓攀枝花凱特芒成了全村最靚的仔
攀枝花凱特芒能快速在芒果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是讓攀枝花躋身於全國四大芒果產區之一,當然與它自身的特點密不可分——「果大、肉厚、味甜」,而攀枝花的凱特芒更有勝之。
我們一般從市場上購得的凱特芒,普遍重量在200-600g之間,普遍單果重量在400-600g之間。而最大攀枝花凱特芒可以長多大呢?此次,我們便見識了一顆5斤以上的果子,如果讓它肆意生長的話,每顆果子都可以長到600g以上。
果肉厚實是凱特芒的另一大特點。以一顆600g的凱特芒為例,最厚的地方,果皮與果核的距離可以達到3釐米以上,肉頭十足;而果核在整顆芒果中,僅佔到7.5-8%的重量,可見其誠意滿滿。
吃到嘴裡的凱特芒,不僅肉質細滑、纖維少,其甜味更是成為徵服眾多吃貨味蕾的「殺手鐧」。一顆成熟的攀枝花凱特芒糖分可以達17%以上。難怪在印度芒果成熟的季節裡,青年男女會將芒果園作為約會的地點,並採摘芒果相互贈送,來表達對對方虔誠忠貞的愛意。「黃黃的、甜甜的」這點,和人類原始的欲望和愛情也搭得上邊。
「芒果簡史」
據說芒果最早產於印度,芒果這個詞起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當時泰米爾人習慣上稱呼芒果為「ma—gay」。其中,「ma」代表芒果,「gay」代表未成熟的水果,合起來的意思是未成熟的芒果。因為芒果成熟後易爛不易長久存放,當時的印度人為了方便存儲和運輸,將還未成熟的青芒果採摘下來,這才有了芒果這個詞。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開始對外擴張。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遠洋艦隊,繞過非洲大陸的好望角,於1498年到達印度西岸,在當地傳教並進行商業活動。「ma—gay」於是進入葡萄牙語,成為manga,並迅速傳入其他歐洲國家。
早在唐代的時候芒果就已經傳入了中國,在唐玄奘法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有「庵波羅果,見珍於世」的記載,這是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記錄,於是人們普遍認為芒果是由玄奘法師歸國後傳入了中國,因為唐王朝當時在亞洲的地位,所以隨後迅速傳入了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