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村,不分界邦,以鏡頭記錄當地人文生活。
六月轉眼已經接近尾聲,這個月初「地攤經濟」火了。曾經因疫情而冷清的街道夜市,又重新熱鬧起來,煙火喧囂。
說到夜市,它最早起源於北宋時期,但真正意義上的「夜市」出現於唐,興盛於宋。唐代詩人張籍也曾寫到「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臺。」那時每至夜色降臨,市井中便人聲鼎沸,充滿了江湖氣,也充滿了生活氣。
即便如今上千年過去了,「夜市」仍然是人們心頭那抹不去的誘惑存在。
尤其在夏天,伴著溼熱的晚風,去夜市摩肩接踵的小攤吃上一頓,不高檔、不奢華,可那份兒酣暢,卻比任何時候都要過癮。通常晚上九十點後,才是夜市的高潮。那些小小的檔口前,承載了一群又一群人的歡喜憂愁,承載著世生百態。
在南寧,最有名的夜市當然是中山路了。在這條不到1000米的霓虹小巷中,大大小小的飲食攤點約200個,滋養著南寧人的味蕾。
每當華燈初上,這裡人頭簇擁,香味四處飄散,一直到凌晨。來到這裡的人大多數都會有這樣的印象,這裡的美食文化和夜生活緊緊交織在了一起。那些聲名遠揚的美食,讓南寧和各地的吃貨們垂涎三尺,到這一吃為快絕對是一大幸事。
現在進夜市入口,因為疫情,要例行檢查。隨後你會就聽到城管的小喇叭在反覆播放:「逛夜市的朋友請不要將手機放在上衣口袋,不然你很可能會買一臺新的……」
在路口不遠處的左手邊有一家不起眼的粉餃店,這是開了很多年的老店。這裡的粉餃與一般的餃子不一樣,它的皮是米做的。蒸得晶瑩剔透的粉餃,再蘸上一點黃皮醬,吃起來口感軟軟的,很適合我的個人口味,平時過來我也點上一份鴨血湯。
在我眼裡,這裡的粉餃和鴨血湯簡直是絕配。但是,有次和我一起來的朋友說,超難吃,可是他吃不慣黃皮醬的味道吧!所以呢,每種食物好吃與否還是看個人口味的。
街上最熱門的油條店是阿光,它位於中山路中段。店裡只經營豆漿和油條這兩種食物。店內擺設簡單,幾張桌子配上小板凳,前來品嘗的行人卻從未間斷。
有種說法——不到這裡吃油條,就不算真正來過中山路。剛出鍋的油條剪成小段,又脆又香的配上冰豆漿,讓許多本地食客瘋狂不已,等位需要半個鐘頭。因為人多,油條出鍋趕,有時候油條心沒熟的,一咬下去都是麵粉味,有次我就遇到過了。真心的不想再吃了。
在它旁邊的六叔烤魚,也是中山路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六叔六點才開始生碳火,還沒到六點已經座無虛席了,都等六叔擺好東西點單呢,至於好不好吃,也要看個人口味吧!因為每次去,都是很多人,導致我失去排隊的信心了,以至於至今沒有品嘗過。
隔壁的紅姐做了幾十年的牛雜,兼營豬腳和黑山羊蹄,路口還有一家霞姐瓦煲飯,因為一天晚上下來吃不了那麼多,實在很撐。只能以後再過來一一品嘗。
中山路是外地人眼中的美食地標,來南寧遊玩的人,大多都會來這裡逛上一圈。不過我感覺這裡的攤主主要做外地人生意的,因為這裡商品價格有些偏高,本地人很少來這裡吃的。我發現,有的攤位還可以砍價呢!
再說,這裡不是每個攤點都好吃的,但依然還有那麼多人前來。我認為他們也許是因為享受夜市的熱鬧,吃的是氛圍而不是味道。
其實,夜市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濃縮。那些就地取材的食材,那些小吃背後的故事,那些在攤位上叫賣聲中彌散的風土人情,遠比盛名之下的名勝古蹟,更能讓人了解一座城市。
在夜市裡,你可能會看到——他們喝光一箱漓泉,正和朋友聊聊,略顯頹然的近況。給這頓路邊的酒局,塗上了知己難逢的人生底色。
在夜市裡,你可能會看到——和我們一樣平凡度日認真生活的攤主和食客,有時在這裡你能從他們的嘴裡,聽到擊中你內心的金句。
在夜市裡,你隨著人們的腳步——隨行隨看,隨走隨嘗。吃到了,是驚喜。沒吃到,也體會了一番尋找地道夜市的樂趣。日後回過頭想想,便發覺這是你與這座城市產生交集的痕跡。實在令人難忘。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有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