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夏天,第一次來到泉州洛陽鎮,從國道經過一片魔幻的石雕群,拐進蔡襄路,兩側是密集的三四層屋厝,行到盡頭便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欣賞完傳說中的古橋,才慢慢踱去在昭惠廟對面的打開聯合工作站,看到工作站裡滿牆的圖紙,猜測著這裡可能是要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了。
橫過來一起慢慢從橋南到橋北,划過洛陽橋進入洛陽古街
和許多人一樣,一開始我們的目光都被洛陽橋所吸引,遊客們從橋南逛到橋北,一般會停下他們的腳步,選擇搭車離開,最多走到橋頭的昭惠廟看兩眼。而自昭惠廟開始的三裡長的洛陽古街,鮮少被遊客光顧。
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邀請來臺灣打開聯合團隊,開啟對洛陽古街的保護利用。又等了一年,漢華產業集團的加入,讓保護利用方案不斷升級。由臺商投資區管委會主導,漢華產業集團執行,打造洛陽海絲文旅小鎮,實現本地文化的復興。
駐地起的半年間,我們看著洛陽古街撬開一半,各種管網重新處理,再鋪成細緻打磨的石板路,十字街的騎樓被悉心清理修復,幾處節點也開始從方案圖紙往現實而去。閩南人說「好勢」,是好、事情順利的意思,我們在洛陽這片土地上正是見證著這裡一點一點地蛻變,慢慢出現越來越多的可能。
專題策劃 /HOMELAND 編輯部
執行/許靈怡 陳珺 倪碧玉 潘逸群 高爾翔 鄭忱 黃思楠 李淑萍 盧婧
攝影 / 陳鋌宇 鄒訓楷 陳立 陳鶴
錄音整理 / 黃思楠 李淑萍 盧婧 李孟陽 黃航路
感謝 / 許建坡 陳德杉 張朝安 王少欽 張奕虎 吳長基 吳彰珍 吳繼賢 吳少軍 吳峻峰 薛育鵬 吳惜娥 吳一強 吳彰定 張紀龍 楊呈輝 楊乃彬 陳偉傑 許功旭 陳祖蔭 張紀炎 曾慶雲 林自強 林惠蘭 王景明 吳貴中 吳雪琴 陳水龍 吳彰增 許惠英 張寶華 陳清波 謝梅真 吳民立 陳傳慧 楊振龍 黃俊聰 陳長樂 王業炯 賴瑞浩 胡春娥 楊瓊華 陳長吾 王永坤 曾國煌 王家聰 黃亞紅 陳奕水 吳彰定 毛偉雄 珠妹 張培芬 張書森
| 01保護利用進行時
在我們與政府、漢華各方負責人的長聊後,才明白這片有著濃鬱閩南特色的街區將以留人、留形、留魂、活化業態的原則,留住原生態,鼓勵本地人參與。同時政府梳理空置的房屋,交給漢華引入新業態,由打開聯合作為洛陽古街保護利用行動策劃顧問,以藝術街區為導向,活化古橋古街串聯整片區域。
官方在這裡聯動內外融合本地,想喚醒三裡古街活力。漢華產業集團打算用文旅小鎮的開發,實現藝術導向的文化復興。作為策劃顧問,臺灣打開聯合團隊則希望支持原住民實現產業更新,構成區域活化新模式。
2019年5月底,洛陽古橋申遺正式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現場考察。古街的保護利用工程一直紮實有序推進當中,尼庵巷故事廣場的百姓書屋即將開放,北橋頭示範區、十字街示範段等修繕改造也基本完成……
| 02家厝細味
作為閩南民居的代表,傳統格局的古大厝在洛陽街巷處處可見,除了整體上軸心對稱、多進院落的中原遺風特色,「出磚入石」的建築元素、廳堂奉祀的布局功用等等皆是閩南文化的註腳。
灰白花崗與紅磚的混合堆砌讓厝外色彩有了對比變化,細看不同磚砌形成勾連轉折的字紋圖樣,窗間牆面鏤空盈躍著石雕、木雕,門壁簷堵還用泥塑、堆剪、磚雕等本地工藝稍加裝點。三兩齣現的厝門與緊鄰兩側的牌樓牆猶如臉面,進士、大夫的門第或商家榮衰由此能看出幾分,大步流星時偶然撞見不免展開對主人家地位與審美的想像。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紅磚
作為閩南建築元素的代表,早在宋代紅磚已在廈漳泉地區開始使用,除了對土質的要求高於青磚,燒制時間上也有小火三天、大火四五天的講究,剛出窯的磚坯顏色暗淡,隨著年歲推移表面「脫硝」才越發顯出鮮紅來。
寶瓶欄杆
排列的綠色釉彩寶瓶作為欄杆是騎樓屋頂女兒牆很經典的裝飾,其他位置也能見到白底浮雕彩繪或是不同釉色附著的外觀。寶瓶欄杆隨著新古典主義建築進入中國開始使用後,漸漸因簡單的製作和小口大肚的討巧造型出現於眾多本土近代建築中。
瓷磚畫
色彩豐富的瓷磚畫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閩南鄉村人家流行的裝飾,如今在洛陽街很多民居外牆和室內廳堂牆面都能找到,不小的畫幅尺寸裡裝著故事情節或山水風景,福祿壽君、八仙過海都是常見人物,寓意吉祥的鶴、鹿、松、竹之類則是動植物選材的代表。
雨漏
大口張開的雨漏也被稱作滴水神獸,最初作為輸水管道口的排水構件只是出於在雨天時保護牆體砂漿而設計,但各式動物口吐連珠的樣子給房屋添了不少生動可愛,漸漸成為閩南建築裡的特別裝飾。
洗砂
洗砂工藝又叫水刷石,通常是將小石子、石屑、玻璃碎等和水泥一起加水拌和,再塗抹於建築物表面,閩南一帶的特色是混入紅磚屑和牡蠣殼碎,由此營造出更豐富的色彩。
山花
閩南房厝屋側山牆的山尖處,會用泥塑、堆剪或是彩繪的工藝做出裝飾用的山花,圖案紋樣之多甚至很難找到兩面相同牆體,祥雲卷草、飛火遊魚,小小山尖往往豐富又華麗。
| 03 洛陽人家
都說懷念故土的中原人帶來洛陽這片土地的名字,但能真正留下來的人家並不容易。海邊地少人多,要生存,有人下南洋,有人填海造陸,房子都建得密密的。而古街是生意場,因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曾匯集人流,是不斷有人家搬來洛陽的根源。所以本地多姓氏,各家似乎多少都沾親帶故。每一戶洛陽人家,都是本地生活的縮影,他們用過去記憶的共鳴,帶動起理想生活的嚮往,也是這片區域的未來。
我的家在洛陽
本地老商號
楓洛汽車
順安藥店
華昇照相館
源利漁行
| 04洛陽民俗
元宵的洛陽,有一年一度的神明繞街巡境,大人小孩提著燈籠追著舞龍遊神隊伍。七夕節,家家燒起七娘樓七娘轎,連同庇佑家中小孩成長的願望一起傳送至另個時空。元宵或頭牙那天,本地人會在灶君公前焚燒紙紮小人,尋求好運蒙室。洛陽的神俗節俗,和大閩南地區大體相同。洛陽古街走一圈,寺廟宮觀能遇到不少家,神佛面前許願,是洛陽人的日常生活哲學。日復一日,神明庇護著這片香火繚繞的土地,人們數著一個個年節祭祀過著日子。
| 05 洛陽手藝
小小洛陽身懷手藝與功夫的人家不少,有的年輕時學徒後出師,更多是家族幾代傳承,傳統的做法套路延續至今,在節日、建築、生活日常的諸多場合地點出現,參與進當代生活的間奏。這些手藝功夫追究起發源,多有中原人南遷帶來的種種文化印跡,在融合了閩南文化的特色後,發展成如今的形態功用,技藝本身也不斷精進變化。
紙紮 從不缺席每一個儀式
堆剪 屋頂上的閩南風情
| 06洛陽文藝
洛陽作為一個集鎮,不僅商貿繁榮一時,民間藝文同樣豐富精彩。洛陽的文藝不僅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每年正月十五昭惠廟的海神巡境,沿路鞭炮齊鳴,鑼鼓軍鼓樂手隨巡境隊伍行進著。洛陽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內更是搭起舞臺,聚起古街居民齊齊展露一手,從南音、梨園戲、高甲戲,到閩南流行歌曲,臺下則是擠滿了村裡各處湧來的男女老少。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洛陽的文藝一直不斷。
| 07 洛陽老鋪
老洛陽人記憶中的有名商號家業過去包辦了遠近鄉鎮居民的日常所需,後來無論是供銷社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後個體工商戶大起的年代,洛陽街的熱鬧始終延續,大家早已習慣大小物件都上這裡置辦。上世紀末古街最後一波人潮過去,如今多數時候只有本地居民來購置些生活所需,三兩買賣淡淡維持,年節裡也只稍有起色,再無曾經人頭攢動、封鎖街道的盛景。但滿足日常起居的店鋪門類依然算得上齊全,洛陽人衣食住行的種種都囊括其中,討海起厝、祭祖拜神、磨器做食之類的生活形態也可盡數窺見。
佛像店 洛陽街131號
竹編店 菜行街1號
漁具店 洛陽街166號
| 08洛陽吃食
洛陽街的老一輩都在感嘆今非昔比,本地童謠裡唱到舊時洛陽街是人挨人,古街上能吃到:長頭的滷肉、王天賜的肉粽、林仔桐的鴨仔粥、大戇的鹹光餅、連成的糖甲、泉盛的肉餅綠豆餅、大頭的蝦煎、連順的肉燕等等。洛陽人尤為自豪地說趕圩那是鄉下的事,我們洛陽365天,天天是市日。隨著古街衰落,老一輩人的離世和衰老,洛陽古街的吃食不如以往豐富,但仔細鑽進菜市和街巷裡的作坊,也還是能找到一些閩南老滋味。這些看起來日常的味道,卻是在外遊子最思念的一口。
| 09阿嬤的時尚
在洛陽駐地的半年裡,我們打交道最多的便是古街上的阿公阿嬤們。除了江橋一色的美景,街上的阿嬤成為攝影師最頻繁抓拍到的細節,聊起來我們也紛紛覺得阿嬤的穿搭特別是頭巾與頭飾,可以說是有一種別樣的時尚,不論是色彩還是配飾,看似隨意,卻透著阿嬤們的巧思。過年前的半個月,我們找了個時間,讓洛陽三個村的村委組織起時尚的阿嬤,拍下了一組特別的照片。
| 10洛陽好好逛
了解洛陽的方式也不止一種,走走洛陽橋,看橋上的碑刻、石亭、石塔,可以串起古橋歷代往事;泛舟洛陽江上,在本地人的歌聲與漁民的船隻中,感受江畔人家的生活;古街兩側的騎樓裡可以看到歲月在洛陽留下的痕跡,而街上的阿嬤、三兩商鋪和幾處老寺廟則構成了洛陽街上更豐富的景致;走完洛陽街,還可以穿進兩側的小巷,一人寬的巷弄裡會發現不少驚喜,也是走進洛陽日常人家生活的最好方式;走街串巷的過程中,還會發現一些傳統閩南吃食,菜粿、滿煎糕、蒜蓉枝等等,大多都是本地人自家經營的小作坊,雖看著不起眼,卻是實實在在的本地滋味;而沿著古街與江濱之間的古馬道走,一邊可以發現洛陽不少新的變化,另一邊則可以想像原本古馬道外的遼闊海景,在成片民居之間發現好看的老建築,把洛陽的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
本文內容及圖片均轉載自"homeland家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