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為何從寢宮變成理政之所?

2020-12-13 中國環境

  劉潞(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乾清宮是明清皇宮中位於內廷的重要宮殿,是明代皇帝的寢宮。到了清代,則變成了皇帝的理政場所,正如我們今天見到的場景:殿中高懸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及康熙皇帝的「表正萬邦」長聯,放置象徵皇權的屏風寶座,下設甪端、仙鶴、天球地球儀等等。那麼,這座著名的皇帝寢宮為何會變成理政之地?這一功能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對清代宮廷制度又產生過什麼影響?這些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從單純的皇帝寢宮到純粹的理政之所

  乾清宮的功能在清代順康雍三朝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順治時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但使用率極低。當順治元年清軍進入紫禁城時,城中一片破敗。為迎接皇帝入宮,多爾袞於當年七月即下令修繕乾清宮,二年五月,「乾清宮成」。但當時皇帝是否入住不得而知,反而是在乾清宮修好後的第二年,有順治皇帝以前朝保和殿為寢宮的記載:「三年十二月,上御太和殿,諸王及文武群臣行慶賀禮,賜宴。即日,移居位育宮。」位育宮即保和殿。此後十年間,順治帝一直居住在位育宮,至十三年七月,乾清宮大修後,方移居乾清宮:「朕自即位以來⋯⋯暫改保和殿為位育宮,已經十載⋯⋯今乾清、坤寧宮告成,祇告天地宗廟社稷,於順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臨御新宮。」但自十三年正月起至十七年十二月,他實際上是長期居於南苑行宮,甚至為他最寵愛之妃董鄂氏行冊封皇貴妃之禮亦是在南苑行宮舉行。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冊董鄂氏為皇貴妃,初六,「是日早,奉冊寶於採亭。禮部侍郎烏赫,啟心郎吳馬護等,送至南苑」。

  從上文記載看,順治年間乾清宮曾進行過至少兩次較大規模的修復,但難說達到了寢宮的理想狀態。十五年六月因乾清宮漏水,順治帝怒發上諭:「建造乾清宮,所費金錢鉅萬,宜乎堅固完好。乃落成之始尚有可觀。今經雨輒漏,牆壁欹斜,地磚亦不平穩,階石坼縫,甚不堅整。此皆工部內官監各官疏忽怠玩,不用心督造,及匠役草率所致。當日因工完議敘,所予加升賞賚,皆屬冒濫。雖經恩赦,難以免罪。著詳察該衙門經管各官並營造人等,嚴行議處具奏。」此後,順治帝更不住乾清宮了。

  康熙帝登基後也住在時稱清寧宮的保和殿中,直至康熙八年才移居乾清宮,「朕御極以來,以保和殿為清寧宮居住。今春奉太皇太后旨,不宜以殿為宮,宜於乾清宮居住。朕恪遵慈命,爰飭所司重加修理⋯⋯今具告成,祇告天地宗廟社稷,於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進御宮殿」。

  康熙帝正式入住乾清宮當年,書寫了「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的對聯,並將其張掛於正殿。現宮內所掛此聯,為嘉慶二年乾清宮大火後摹寫,上聯旁書:「康熙已酉聖祖御筆」,下聯落款:「乾隆丁巳恭摹。」從對聯治國安邦的內容看,乃為理政之所而書,據此可判斷,乾清宮功能由單純的寢宮,轉為政寢合一之宮,應始自康熙八年。七年後,康熙帝又為宮中「正大光明」匾題寫了跋語:「世祖章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四字,結構蒼秀,超越今古。仰見聖神文武,精一執中,發於揮毫之間,光昭日月,誠足媲美心傳。朕罔來時為欽若,敬摹勒石,垂諸永久,為萬世子孫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這一既鞭策自己又勉勵後人的跋語,進一步表明乾清宮乃理政之處,至康熙朝終結,此功能一直未發生改變。

  乾清宮轉為純粹的理政之宮,始自雍正帝。在將康熙帝的棺槨安放於乾清宮後的第五天,胤禛舉行登極禮的當天,就向內務府總管大臣發一上諭,暫居養心殿:「諸王大臣僉雲,朕持服二十七日後,應居乾清宮。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朕意欲居於月華門外養心殿。著將殿內略為葺理,務令素樸。朕居養心殿內,守孝二十七月,以盡朕心。」不過,二十七個月守孝結束後,雍正帝卻再也不回乾清宮,就在養心殿理政就寢了。自此,乾清宮在清代成為一個純粹的皇帝理政之所。

  乾清宮的政事活動

  乾清宮由純粹的寢宮變為政寢合一的宮殿後,與之相關的活動與制度也相應發生變化。乾清宮發生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政事類,如召見大臣、接見外國使節等;二是文事類,如皇帝與群臣論詩聯詩;三是宮規習俗類,如進《實錄》、贈福字等。它們有些是在乾清宮內或宮門外月臺上舉行,有些則是在乾清宮兩廡或乾清門舉行。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乾清宮功能發生變化的衍生物。由於乾清宮涉及的制度過於龐雜,本文僅討論與之相關的政事制度的設立與變遷。

  (一)御門聽政制

  1.御門聽政制確立的時間

  「御門聽政」這一理政方式始於明代。清初多承明制。順治帝雖偶有御乾清門與朝臣討論國事,但遠未形成「御門聽政」之制。這一制度真正形成是在康熙六年七月,玄燁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後,「御乾清門聽政。嗣後日以為常」。從此,御門聽政在康熙朝常行不輟。

  2.御門聽政的時間

  據《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帝御門聽政的時間,最初是早於辰時。這在上朝諸臣是極為辛苦之事:「惟恐遲誤,必四五鼓趨朝,難免夜行風寒之苦。」以至到了康熙二十一年九月,有大臣不堪上朝之累,竟冒天下之大不韙上奏,提出上朝的時間改為辰時:「若皇上於辰刻御朝,則遠居大小各官,黎明而入亦不致遲誤。」見此疏後,皇帝給了一個有病可報本部免其奏啟的回覆。大臣們見此諭竟興奮無比,稱「九卿各官皆雲,皇上洞悉下情,慮及下僚風寒,欲限時聽政,即同天地之心、無不歡忭!」或許是看到這種「無不歡忭」超常反應,康熙皇帝才第一次明確了御門聽政的時間:「朕御朝太早,各官於三四鼓趨赴朝會,殊為勞瘁。自今以後,朕每日御朝聽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為期。啟奏各官從容入奏。九卿詹事科道原系會議官員,仍每日於啟奏時齊集午門」,如「有年力衰邁及偶患疾病,俱向本衙門說明,免其入奏齊集。此外各衙門及部院司屬官員,俱停其每日齊集。著各赴本衙門辦事」。

  客觀說,「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為期」(即春夏七點一刻,秋冬八點一刻)的「上班」時間,對朝臣來說仍然是太早了。結果,兩年後又有人提出御門聽政不必日日舉行的意見:「奏請御門聽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為期。其意蓋欲君臣之間,政事餘暇,稍得休息也。」康熙帝考慮再三,將每天的御門聽政改為三日或五日一次,並簡化理政程序:「部院事務,應得歸併者,酌量合奏,期於簡要清省。從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肅。」

  但是第二年,再次有人以「四海昇平、政事簡少」為由,上疏「請以後大朝之期、及大雨大雪,俱停止啟奏。或遇大寒大暑之日,亦當酌定間幾日一御門聽政」。康熙帝在講了一番自己每日理政的苦衷後,再次妥協,說「自後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內閣。遇大雨雪,臨時請上諭,其祁寒盛暑之時,各部院果無應奏事宜,方許暫止」。君臣幾個回合下來,御門聽政的時間,就從確立之初的幾乎每天舉行,變為隔三差五,以至需要等「上諭」而不定期了。

  3.御門聽政的方式

  聽政的方式與乾清門的建築形式直接相關。乾清門是座五間的歇山式大門,平時是穿行之處,空蕩無物,但皇帝要在這裡理政,就得有相應的設施。聽政日,「乾清門首領太監等設御榻、黼扆於門外,正中設本案一,於前設大學士、尚書等跪奏氈墊於左⋯⋯屆時皇帝御輿至門,啟扉降輿出,闔扉升座。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左右僉立,記注官升西階,就西柱下立,部院奏事官由東階升,各就列跪」,開始依次呈進奏本,然後是「皇帝降旨宣答」。所謂「依次呈進奏本」,康熙時日講起居注官王士禛的記錄是:「初一日首吏部,則初二日首戶部,周爾復始。若宗人府奏事,則恆居部院之首,三司法例居第三。部院奏事畢,然後臺省官奏事。」各部院大臣奏畢,「然後內閣大學士學士至御前承旨。翰、詹、起居注滿漢各一員,輪直立西楹下」。

  4.參與的官員

  御門聽政的官員,有各部院奏事官,而經過君臣的幾番磨合,有些官員若本衙門無事便可不入朝了,但有一類官員需每次必到,就是制度上規定「升西階」的記注官。清代起居注官始設於康熙十年五月:「甲午。設立起居注,命日講官兼攝。添設漢日講官二員,滿漢字主事二員,滿字主事一員,漢軍主事一員。」

  由於清代起居注制是與御門聽政制相伴生的產物,它的沉浮,會反映御門聽政背後的一些情況,有必要予以簡述。事實上,早在御門聽政制設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七年,就有內秘書院侍讀學士熊賜履上疏請設起居注官了:「請遴選儒臣,簮筆左右,一言一動,書之簡冊,以垂永久。」玄燁回復「知道了」。但當時並未設立,其原因不外是鰲拜等4輔臣還在主政,設起居注官隨時記錄朝政,與前朝制度不附,很可能遭到輔政大臣的反對。而當八年廢黜鰲拜,其後又花了一年解決其他輔政大臣的遺留問題後,十年設起居注官則順理成章,起居注館就設在太和門西廡。

  從上述御門聽政時「記注官升西階,就西柱下立」的程式可以看出,起居注官是個頗難勝任的職務,僅聽政全過程需站立執筆記述一項,就十分不易,更何況事關皇帝的一言一行,陟罰臧否,更需百倍謹慎。

  起居注官設立一個月後,康熙帝向日講官兼起居注官傅達禮表示他的態度:「翰林院、起居注職任重大,關係機密。朕以爾才品優卓,實可信任,故行簡用。」起居注制度規定,皇帝本人不得閱看其內容,因此,儘管起居注官是由日講官中遴選兼任,但康熙帝還是對他們存有戒心;他不斷更換起居注官,僅以康熙十年至二十年為例,10年間就任命了44人為記注官。康熙十八年時,他還特別提出「會議機密事情,及召諸臣近前口諭,記注官不必侍班」。

  隨著年代更迭,記注官的記注行為也出現變化。至康熙五十六年三月,發生了記注官陳璋將頭年十二月皇帝所發蠲免江南錢糧的上諭(但事實上並未蠲免),私自抄給了另一記注官趙熊詔之事。這是康熙皇帝絕對不能容忍的。他認為這是記注官在利用矛盾,「皆屬有心。特以朕於去年有欲免江南舊欠錢糧之意,偶爾諭及,今年未行蠲免。伊等欲將朕前後互異之處,指出書寫耳」!他怒批當今記注官種種不堪:「伊等跼蹐無措,豈能備記諭旨!侍班漢官歸寓後,纂寫數日方攜至署與滿官校看。又每爭競是非,則其遺漏舛訛可知!」這樣,存在了46年的康熙起居注館衙門從此被裁撤。

  御門聽政之制雖被修正多次,但在康熙朝基本上堅持下來了。進入雍正朝後則發生很大變化。主要原因還是與雍正帝將理政之地遷至養心殿有關。雍正元年四月,當康熙帝梓宮奉安遵化景陵享殿後,大臣們就上疏請求皇帝御門聽政,當即被胤禛駁回:「諸王大臣所奏雖是,但皇考梓宮尚在享殿安奉,朕今即臨御正門理事,心實不忍⋯⋯。臨御正門理事,俟皇考梓宮奉安地宮之後,再為舉行。」隔天,「諸王大臣復援據典禮,再三懇請上御門聽政。乃允之」。僅一天之隔胤禛就轉變了對御門聽政的態度,其中最大的可能,或是他考慮到政局不穩,昔日的兄弟,今日的政敵,正伺機尋找其紕漏,沒有必要在御門聽政制度上為政敵提供口實。為表明他的真誠,當月即恢復了康熙五十六年裁撤的起居注官。然而,由於胤禛將理政中心遷至養心殿,他又常年住圓明園,終雍正一朝,御門聽政也沒舉行過幾次。至乾隆朝,「御門聽政」成為載於《國朝宮史》中的典儀。弘曆雖也多次舉行過御門聽政,但其意義與康熙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已是形式大於內容了。

  (二)召對臣工

  康熙帝居住乾清宮後,每日的活動,在其《乾清宮讀書記》中講得十分清楚:「朕自衝齡,性耽學問。踐阼迄今,罔自暇逸。未明求衣,待旦視事;講臣執經,群臣入奏,未嘗一日不與相接。既退,裁決庶務,披覽章疏,有間,則書冊翰墨,之外無他嗜好。」所謂「講臣執經,群臣入奏」就是指他在乾清宮開日講與召見大臣。

  康熙朝御門聽政制常設不衰,皇帝與朝臣的交流,多是在乾清門聽政時,遇特殊情況,才將朝臣召入乾清宮問對。如康熙二十七年三月福建提督靖海侯施琅入京陛見,就是在乾清宮。君臣二人有過一番很有意思的對話:

  諭之曰:前為內大臣十有三年,當時因爾閩人,尚有輕爾者。唯朕深知爾,待爾甚厚。其後三逆反叛,虐我赤子。旋經次第平定,唯有海寇遊魂,潛據臺灣,尚為閩害。欲除此寇,非爾不可。爰斷自朕衷,特加擢用。爾果能竭力盡心,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餘。誠爾之功也。邇來或有言,爾恃功驕傲者,朕亦頗聞之。今爾來京,又有言當留爾勿遣者。朕思寇亂之際,尚用爾勿疑;況天下已平,反疑爾勿遣耶?今命爾復任,自此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從來功高者,往往不克保全始終,皆由未能敬慎之故。爾其勉之。更須和輯兵民,使地方安靜,以副朕愛兵恤民,並保全功臣至意。

  施琅奏曰:臣年力已衰,封疆重大,恐精神不堪。

  上曰:為將尚智不尚力。朕用爾以智耳。豈在手足之力乎!

  這番對收復臺灣、平息海寇的施琅大加讚賞,並為他因立功而滋生驕氣予以告誡,且仍繼續重用的對話,表明康熙皇帝不但能慧眼識英才,放手用英才,且在施琅因功而驕受到朝臣抨擊時,採取先告誡,仍任用,並提出「為將尚智不尚力」的論斷。類似這種情況,只有在小範圍的乾清宮內而非大範圍的御門聽政時,君臣才好坦誠對話。由此也為國家保留了一位立有功勳的封疆大吏。

  (三)召見屬國陪臣

  皇帝在乾清宮「引見庶僚」,除大臣外,被「引見」者,還有外藩屬國陪臣。《國朝宮史》將其列為典禮門中「乾清宮見屬國陪臣儀」。被引見的屬國陪臣有「安集延額爾德尼伯克、拔達山汗素爾坦沙等陪臣」等。

  召見「屬國陪臣」,始自康熙朝。「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庚申朔,賜朝正外藩王、貝勒、貝子、公、臺吉、塔布囊、及鄂羅斯使臣等銀幣鞍馬有差」。不過那時尚不在乾清宮。明確於乾清宮接見來使的,則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十八年,博爾都噶裡亞貢使巴哲格、伯裡多瑪那等入覲,亦於乾清宮召見。」乾清宮召見外國使臣被告列入「見屬國陪臣儀」成為制度後,一直延續至晚清。甚至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惶逃往西安,兩年後回到北京,還要故作姿態地下道懿旨:「欽奉皇太后懿旨:國家與各友邦講信修睦,槃敦聯歡。現在迴鑾,京師各國駐京公使亟應早行覲見,以篤邦交而重使事。俟擇日後,皇帝於乾清宮覲見各國公使,其各國公使夫人,從前入謁宮廷,極稱款洽,予甚嘉之。亦擬另期於寧壽宮覲見公使夫人,用昭睦誼。著外務部即行豫備。」此時的「各國駐京公使」,與當年的「屬國陪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知載湉在乾清宮面對入侵各國之公使時,遙想當年乾隆帝在兩平西域之亂,安集延、拔達山等紛紛派人來京於乾清宮陳述與叛亂無關之景時,心中會作何感想?

  (四)曲宴廷臣

  在清朝禮制中,曲宴群臣是重要的政治活動,據《國朝宮史》載:「恭遇皇帝萬壽、上元、端陽、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節,乾清宮曲宴王公大臣。」

  乾清宮曲宴群臣,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上元節,於乾清宮大宴百官:「上御乾清宮⋯⋯命學士張英、侍講高士奇傳諭曰:向來內殿筵宴,諸臣未與。今因海內乂安,時當令序,特於乾清宮賜宴,君臣一體,共樂昇平,同昭上下泰交之盛。諸臣當歡忭暢飲,以副朕懷。」從這段描述中可知,此次乾清宮大宴百官,是一次君臣盡酣的宴會。其原因,乃是清廷於康熙十二年開啟的平定三藩之戰,歷經八年鏖戰,終在二十年杪,攻克吳三桂老巢昆明,吳三桂孫吳世璠自殺,平三藩取得最終勝利。在這一時刻,當初力主並掌控平三藩的玄燁,難免興奮激動,進而大宴群臣,舉朝歡騰!

  參加了此次盛典的國子監祭酒王士禛在其筆記中也有記載:「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上元,賜群臣宴於乾清宮。異數也。凡賜御酒者二,大學士、尚書、侍郎、學士、都御史,皆上手賜;通政使、大理卿以下,則十人為一班,近侍賜酒。且諭:醉者令宮監扶掖。」王士禛稱此次乾清宮大宴群臣為「異數也」,應至少含有兩重意思:第一重為令百官在皇帝面前無拘束暢飲,自古未有,可稱「異數」;第二重則是王士禛作為晚明出生的清初官員,對乾清宮的認識,仍如一般漢官視其為後廷皇帝寢宮,很難理解當朝皇帝會在自己寢宮中大宴百官的緣由,自然是「異數」了。

  此後,清帝於正月元旦或上元前後或遇國之大事,在乾清宮宴外藩及百官成為定製。乾清宮歲時筵宴,規模最為宏大者,則是康熙六十一年的千叟宴。「千叟宴」實際是上將滿蒙漢八旗官員與漢大臣共1020人,分兩批舉行的。「授爵勸飲,分頒食物」者,皇帝竟命諸王貝勒貝子公擔任,或要表明對耆老的尊重之意。之所以行千叟宴,原因當然是康熙朝已平安度過一個甲子,屬於「國之大事」,要在乾清宮大宴群臣。宴後,康熙帝「御製七言律詩一首,命與宴滿漢大臣官員各作詩紀其盛。名曰千叟宴詩」。由此有了「千叟宴」之稱。

  但是,這並非是康熙朝第一次宴「千叟」,八年前,即康熙帝六旬萬壽時,就在暢春園大門外舉行過一次,與宴耆老共計6845人。

  乾隆五十年,又為「國之大事」,乾清宮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對此,皇帝頒諭:「康熙年間曾舉行千叟宴,與中外臣民躋壽宇而迓繁禧。誠為千載一時之嘉會。⋯⋯著於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舉行千叟宴盛典,用昭我國家景運昌期,重熙累洽,嘉與中外臣民耆老。」這次共設800席,因為天寒地凍,所以「張青幕於各宴次。每幕置尊,陳官饌,席皆有幕」。從這段記載可知,這次千叟宴,曾在乾清宮院內張起800架青幕帳,有類圍場行圍,其場面令人難以想像!或許也只有身為滿人的清代皇帝可以做到。

  (五)確立秘密立儲制

  清代特有的秘密立儲制,是在乾清宮確立的。但這項關乎「國本」的重大政務,卻未列入《大清會典》或《國朝宮史》之中。

  眾所周知,雍正帝胤禛創立了秘密立儲制。雍正元年八月十八日這天,胤禛先是目送其母孝恭仁皇后梓宮發往遵化景陵,後御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他先表白了一番「向日朕在藩邸時,坦懷接物,無猜無疑。飲食起居,不加防範」,無意爭奪儲位,轉而提出「聖祖既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

  這條上諭的內容看似平和,其實頗值玩味:雍正元年八月,胤禛遷往養心殿理政已9個多月了。他在那裡處理了京內從總理事務王大臣到各部院大臣、八旗都統,京外從督撫至州縣官員近百員的人事任命,有關立儲如此重大的決定,按理更應在他新確立的理政中心養心殿舉行,但他卻要回到因忌憚而拒絕入住的乾清宮。這種不合情理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生疑,背後必有緣由。由於雍正帝至死也未透露何以在乾清宮向群臣頒布此諭,我們只能根據立儲與乾清宮關係的一些史實進行分析。

  終康熙一朝,立儲與乾清宮關係十分密切。乾清宮作為康熙帝政寢合一之宮,不但皇太子允礽常侍左右,而且兩廢皇太子及對諸皇子及大臣的訓諭也大都發生在乾清宮。如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玄燁於塞外決定廢皇太子,回京當天,就「召諸皇子入乾清宮,諭曰:當廢允礽之時。朕已有上諭,諸阿哥中,如有鑽營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斷不容」。因為立儲不當,玄燁受到極大的打擊,他對諸皇子失望已極,甚至說:「眾阿哥當思朕為君父,朕如何降上諭,爾等即如何遵行,始是為臣子之正理。爾等若不如此存心,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躬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這種言語,給人以痛徹心扉之慨。這種話他說過不止一次,且更是說出諸皇子會「逼朕遜位」這種令滿朝震驚的話語。

  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御乾清宮東暖閣召諸皇子及滿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頒布的「遺囑」更令人震驚。他在向臣下講述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追求後,坦誠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後,過傷心神,漸不及往時。況日有萬幾,皆由裁奪。⋯⋯立儲大事,朕豈忘耶⋯⋯倘得終於無事,朕願已足。願爾等大小臣鄰,念朕五十餘年太平天子,惓惓丁寧反覆之苦衷,則吾之有生考終之事畢矣。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披肝露膽,罄盡五內,朕言不再」。

  對於親歷過前朝儲位之爭完整過程的雍正皇帝來說,乾清宮是一個解不開的「結」:「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心實不忍」之意,雖未言明,但其皇父在乾清宮中所說的那些籠罩著刀光劍影的血淚之言,又面諭「披肝露膽,罄盡五內」的遺囑,會令每位聽者心有餘悸。就是在今天我們讀這些文字也不免心起波瀾。想必胤禛亦不會例外,只要談立儲就會聯想到乾清宮。分析他選擇在乾清宮頒布立儲之制,或為秘密立儲完全不同於前朝,有違背祖制之嫌,但選擇在乾清宮頒布,且將儲君之名收藏於宮中正大光明匾後,也算是對前朝立儲另一種形式的繼承,可略抒「心實不忍」之情!

  (六)舉辦清帝喪儀

  喪儀屬清五禮中兇禮的內容。在視死如視生的古代社會,皇帝的喪儀不僅是皇家也是國家的重大政務活動。

  清廷在乾清宮為皇帝辦喪禮,始自順治帝福臨之死。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福臨死於養心殿,當日在乾清宮停放梓宮開始舉辦喪禮。其喪禮極為盛大與隆重,主要有以下幾步:

  其一,當日三等侍衛以上王公大臣,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佐領三等侍衛以上命婦,均穿喪服,每天兩次入宮,至梓宮前上香奠酒舉哀;在京漢文官於景運門外齊集,武官於隆宗門外齊齊集,每日二次舉哀,共三日止。

  其二,二七後,尚書以上王公大臣,每日一次,於宮前丹陛上排立,於梓宮前上香奠酒,叩頭舉哀,其餘各官在乾清門外舉哀。

  其三,文武官員不作樂不嫁娶凡百日,在京軍民人等摘冠纓服縞素,二十七日而除;不嫁娶凡一月,不作樂凡百日;禁屠宰凡四十九日,不祈禱不報祭凡二十七日。在京各寺觀自大喪日始,各撞鐘三萬杵。

  其四,福臨逝後第二天頒遺詔,第三天玄燁即皇帝位。

  其五,二月初二日,梓宮移奉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行百日致祭禮後,將梓宮移至升化處,二十一日,行撿殮禮。

  其六,要求未除服前,上奏皇帝之票本用藍筆批,各部院衙門文移也用藍印。

  《大清會典》所載福臨喪儀,只是制度性的內容,很多鮮活的東西被過濾掉了。但恰好有個親睹了整個喪儀的小官張宸,在他的筆記《青琱雜記》中,詳細且生動地記載了他的見聞:

  世祖皇帝賓天,閱三日,輔臣率文武官設誓,旗下每旗一誓詞,各官每衙門一誓詞⋯⋯予是時始得入乾清門,仰觀內殿。蓋哭臨在殿外,惟一二品大臣上殿哭,餘俱不能也。殿上張素帷,即殯宮所在,兩廡俱白布簾。壼闈肅穆,非外廷可比。宮門外大廠二,東釋西道,豎幡杆,晝夜禮經懺。十四日,焚大行所用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門臺基上,南面,扶石欄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衣從哭,百官亦跪哭。所焚諸寶器,火焰俱五色,有聲如爆豆。人言每有一珠即有一聲,蓋不知數萬聲矣。謂之小丟紙。

  從上述官私各方的記述可以看出,順治皇帝的喪儀確實是在乾清宮舉辦的。此後,清帝喪儀於乾清宮舉行成為定製。但有一點與順治皇帝的喪儀不同,就是不再行升化與撿殮禮了。

  (本文首刊於《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期,原題為《乾清宮空間功能的轉換與制度變遷(上)》,作者劉潞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文注釋從略,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相關焦點

  • 乾清宮為何從寢宮變成理政之所?
    到了清代,則變成了皇帝的理政場所,正如我們今天見到的場景:殿中高懸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及康熙皇帝的「表正萬邦」長聯,放置象徵皇權的屏風寶座,下設甪端、仙鶴、天球地球儀等等。那麼,這座著名的皇帝寢宮為何會變成理政之地?這一功能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對清代宮廷制度又產生過什麼影響?這些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 乾清宮為何從寢宮變成理政之所
    乾清宮是明清皇宮中位於內廷的重要宮殿,是明代皇帝的寢宮。到了清代,則變成了皇帝的理政場所,正如我們今天見到的場景:殿中高懸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及康熙皇帝的「表正萬邦」長聯,放置象徵皇權的屏風寶座,下設甪端、仙鶴、天球地球儀等等。那麼,這座著名的皇帝寢宮為何會變成理政之地?這一功能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 故宮院刊︱劉潞:乾清宮為何從寢宮變成理政之所?
    乾清宮是明清皇宮中位於內廷的重要宮殿,是明代皇帝的寢宮。到了清代,則變成了皇帝的理政場所,正如我們今天見到的場景:殿中高懸順治皇帝御筆「正大光明」匾及康熙皇帝的「表正萬邦」長聯,放置象徵皇權的屏風寶座,下設甪端、仙鶴、天球地球儀等等。那麼,這座著名的皇帝寢宮為何會變成理政之地?這一功能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 乾清宮,在明代是皇帝寢宮,清代為何成了理政宮殿?
    但人們卻不知道,乾清宮之前其實並不是代表皇家威儀的議政場所,而是皇帝的寢宮。但有清一代,乾清宮的功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清代入關之後早在順治時期,乾清宮便已出現了由寢宮向理政場所轉變的徵兆。順治是滿清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當他進入紫禁城時,發現整個紫禁城在大順軍的佔領下已經呈現出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
  • 紫禁城門面擔當乾清宮,清代為何成了理政宮殿?
    紫禁城門面擔當乾清宮,清代為何成了理政宮殿?但人們卻不知道,乾清宮之前其實並不是代表皇家威儀的議政場所,而是皇帝的寢宮。但有清一代,乾清宮的功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清代入關之後早在順治時期,乾清宮便已出現了由寢宮向理政場所轉變的徵兆。順治是滿清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當他進入紫禁城時,發現整個紫禁城在大順軍的佔領下已經呈現出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
  • 紫禁城門面擔當乾清宮,清代為何成了理政宮殿?
    紫禁城門面擔當乾清宮,清代為何成了理政宮殿?但人們卻不知道,乾清宮之前其實並不是代表皇家威儀的議政場所,而是皇帝的寢宮。但有清一代,乾清宮的功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清代入關之後早在順治時期,乾清宮便已出現了由寢宮向理政場所轉變的徵兆。順治是滿清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當他進入紫禁城時,發現整個紫禁城在大順軍的佔領下已經呈現出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
  • 乾清宮是幹什麼的?從寢宮到理政之宮,清宮戲大場面均發生在此地
    乾清宮為明清皇宮中內廷的宮殿,在明代時是皇帝的寢宮,清代則演變為理政場所,其中經歷了諸多變遷。但是按照皇家的規矩,皇帝不應以殿為宮,後來在孝莊太后的幹預下,康熙八年搬進了乾清宮居住。康熙搬進後,對其功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變,從單純的寢宮逐漸成為政寢合一之宮。
  • 故宮院刊︱劉潞:從乾清宮功能變化看清廷的理政制度
    這樣一個能夠最終決定罪犯命運之制度的舉行,選擇在乾清宮西廡一個南北長不過3間,東西進深僅僅1間的狹窄偏殿懋勤殿中,不能不說與該殿最初的功能及康熙皇帝的行為方式相關。懋勤殿是距離乾清宮最近的一處理政機構,最初是玄燁少時一座書房。史載:「聖祖仁皇帝衝齡曾讀書於此。今為內廷翰林兼直之所。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焉。
  • 乾清宮,紫禁城後三宮之首,位於乾清門內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我帶大家去的是故宮的乾清宮。乾清宮,紫禁城後三宮之首,位於乾清門內,是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這裡曾是明代皇帝的寢宮,也是明清兩代皇帝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乾清宮是內廷正殿,為皇帝的寢宮。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建築為清嘉慶年所建。這裡早年是皇帝寢宮,不過後來變成了辦公地點,也能召見密臣。
  • 暢春園與康熙帝的「居園理政」
    暢春園是康熙帝在北京西郊為自己營建的一個起居和理政空間。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的建成和運轉,開啟了此後清朝君主「居園理政」的模式。「居園理政」之出現暢春園建成前,清朝統治者主要活動於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朝定都北京後興建起來的,它遵循天子居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營建原則,體現了皇權至上、等級森嚴的禮法要求。
  • 旅遊:乾清宮——紫禁城後三宮之首,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
    乾清宮為紫禁城後三宮之首,位於乾清門內,是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 ·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殿內鋪滿金磚。 ·這裡曾是明代皇帝的寢宮,也是明清兩代皇帝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乾清宮內懸掛著「正大光明」匾額。
  •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慈禧為何不在此垂簾聽政
    明朝、清朝兩代皇帝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一般是在乾清宮。 乾清宮是皇宮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之首,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乾清宮」3個字來源於《道德經》的一段話:「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皇帝是天地間最尊貴的人,他老人家住的地方,就叫乾清宮。
  • 鹹同之際兩宮皇太后的理政聽政與垂簾
    所垂之簾,只是黃色的紗幔或紗屏;至遲在同治九年六月,兩宮太后召見大臣時,即已不再垂簾;聽政的地點除了養心殿的明殿或東暖閣,後來又包括養心殿西暖閣、乾清宮西暖閣、西苑勤政殿的東暖閣、頤和園仁壽殿之北楹。嚴格說來,慈禧共有三次聽政或訓政,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垂簾。
  • 暢春園與康熙帝的「居園理政」
    暢春園是康熙帝在北京西郊為自己營建的一個起居和理政空間。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的建成和運轉,開啟了此後清朝君主「居園理政」的模式。「居園理政」之出現暢春園建成前,清朝統治者主要活動於紫禁城。作為康乾盛世的開創之君,康熙帝具有非常寶貴的開放心態。正是這種開放,促成了此後清朝的興盛,也決定了康熙帝不可能拘泥於深居宮苑的生活和施政方式。而「居園理政」正是他在實踐中對既有模式的一種改造。暢春園建成後,康熙帝曾撰寫《暢春園記》,以此向天下臣民解釋他走出紫禁城、興建暢春園的緣起、過程和宗旨等。
  • 雍正為何搬到養心殿?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故宮博物院,是一所特殊的博物館。它成立於1925年,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現在也是人們最喜愛的博物館之一。 2020年,紫禁城迎來600歲。前不久,歷史學家閻崇年現身直播,講述了許多與故宮有關的趣事。
  • 清代上朝分大朝和常朝,但這兩種大多只是形式,御門聽政才是關鍵
    御門聽政其實也屬於常朝制度,是皇帝公開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形式。清定鼎北京後,順治帝每日在太和殿聽政。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康熙帝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典禮之後,即「御乾清門聽政,嗣後日以為常」。從此,乾清門成了歷朝皇帝聽政的地方。雍正三年春,雍正帝居喪期滿,於乾清門聽政,但有時去圓明園居住和處理政務。
  • 你知道明清北京故宮的「乾清宮」和「坤寧宮」是給誰居住的嗎?
    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而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乾」象徵著皇帝的集中的權利和陽剛之氣,「坤」則象徵著地和陰柔之美,乾清宮和坤寧宮等眾多帝王的建築,幾乎都寓意著乾坤交泰、帝後權力的至高無上當然,一眼望去,「正大光明」牌匾是最奪人眼球的,乾清宮除了是皇帝的居住地之外,還是皇帝駕崩後權力的交接地,相傳康熙大帝去世之後,他便將將繼承人雍正的姓名放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所以乾清宮內爭權奪利的故事自然是數不勝數的了。
  • 作為清宮劇出現頻率最高的乾清宮,讓我們去回顧乾清宮真實的樣子
    乾清門後的區域是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乾清門前琉璃照壁,此琉璃影壁,高8m,長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絢美豔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將乾清門映襯得華貴富麗。乾清門內梁,可以清晰地看出梁上裝飾和璽彩畫,這種豎向W型加龍紋的和璽彩畫是皇家御用。
  • 雍正皇帝為啥把寢宮搬到養心殿?表達對父親的孝心
    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住在乾清宮。乾清宮是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第一座宮殿。乾清宮取名來源於《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康熙皇帝居住在乾清宮時,將南書房作為他的書房。
  • 《列子》黃帝––––治國理政之道在於教化民眾
    於是,黃帝放下手裡的工作,離開寢宮,解除侍衛,撤掉懸掛的大鐘,減少了廚房的膳食,退出皇宮,住在大庭館舍,清除雜念降低欲望,三個月不理朝政。不論白天黑夜,黃帝都在睡眠中度過。一天,他夢見自己來到了華胥之國。這個國家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距離黃帝部落幾千萬裡,通常的船舶、車馬及人力都無法到達,夢遊而已。 這個國度沒有管理國家的領導,一切都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