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假期愉快�� ELLEMEN睿士
電視劇《大時代》裡有這麼一個鏡頭:鄭少秋飾演的丁蟹望著一瀉千裡的股市大盤,神色驚恐,又強裝鎮定,說出那句經典臺詞:「不用怕,是技術調整。」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內地開始試運行股票市場。隨著國內第一個證券交易櫃檯在上海靜安開張,像丁蟹這樣的癲狂在上海灘蔓延開來。
那時還沒有裝修高大上的證券交易所,也沒有每秒自動刷新的股市大屏幕。券商搭了一個又一個簡陋的櫃檯,看上去和菜市場賣肉的沒有什麼差別。股民們高舉著交易委託單,擠破了頭地往櫃檯裡衝。
在利益驅使的狂熱之下,有的人成就億萬身家,更多的人則竹籃打水一場空。
魯迅先生有句話說得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那麼,敢第一個用真金白銀衝進股票市場的人,也自然是勇士,而且肯定有點東西。
有「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懷定曾做過一個驚人之舉。他來到上海靜安證券門市部,簡簡單單撂下一句話:「現在還有多少種股票,多少數量待售的?我全要了!」
一句話震驚上海灘。
他的這份霸氣並不是出自無知者無畏,而是出于敏銳的投資嗅覺。早在國內股票問世之前,楊懷定就靠投資國債成為百萬富翁,人稱「楊百萬」。他來炒股,可以說是藝高人膽大。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第一批股民裡,還另有高人,用哲學指導炒股——他就是華東師範大學的哲學博士李志林,師從當代著名哲學大師馮契。
平常人想像中的哲學博士,該是飲露餐風,不沾一絲紅塵氣,與縱橫股海的投資大鱷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物種。但李志林卻將象牙塔尖上的知識,拿了下來,應用到充滿銅臭味兒的地方。
這樣風格迥異的跨界,動機非常簡單,就一個字,窮。一次,他去香港參加一個哲學界的國際會議,世界各國的知名學者濟濟一堂。中午休會時,主持人宣布,會議期間午餐一律自理。其它國家的學者從容地離開了會場,但來自中國大陸的他們卻在會場門口排起了隊,等主辦方來發午餐費,因為他們沒有錢。
當李志林與那些滿頭銀絲、著作等身的國內哲學界泰鬥一起排隊,領取那份少得可憐的午餐費時,內心悲愴不已。他們明明滿腹經綸,卻只能等人救濟。這個落差直接摧毀了他自以為是的清高。
於是,李志林一手拿著哲學辯證法這個法寶,一手拿著家裡的存款走進了股市。並且,很快便成了上海股市中很有影響的人物。不過,大家尊稱他一聲「大戶」,不僅僅因為他賺得多,更是因為他用哲學思維和老練的文筆寫出的一篇篇股評。
那時的股市,沒有分析師,也沒有投資經理,只有一個又一個爺叔站在交易所的門口聊天,互相交流經驗,這就形成了一個中國特色的街頭股市沙龍。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廣東路上的萬國證券黃浦營業部,通宵達旦都有人在聊股票,到了連車都開不動的地步。
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股民們甚至還會把自己買股票的經驗寫下來貼在這裡,好多人慕名而來,帶上筆記本認真抄錄,帶回家好好研究。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哲學博士寫的股評自然脫穎而出,成為大佬中的大佬。
他利用自己豐富的文史哲知識去判斷股市的走向,懂得從新聞中摘取重要信息,這是當時很多泥腿子股評家遠遠比不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成為大戶之後,他也沒有失掉本心,依然在為廣大散戶說話,還將自己獨創的「戰勝騙線」和「超限戰」的看盤選股技巧傾囊相授,讓廣大韭菜不那麼綠了。
現在的李志林,再也不需要在會場門口窘迫地等待別人的搭救,他自己就是會場裡最大的大佬。他從哲學系跳到了經管系,做起了華東師範大學企業與經濟發展研究所的所長。除了本職的研究工作,他每周都會受邀在全國20多個省市的30多家報刊上發表專欄股評。在中金在線這個網站上,他的股評總閱讀量達到了2億。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你炒過股,那麼你一定讀到過他的文章。
數十年來,中國股市歷經了人人發財的2005,也有過幾千萬散戶資金在剎那間灰飛煙滅的2015。很多人來了,虧了,走了,但李志林還在那裡,屹立於股市而不倒,哲學之玄妙高深,誠不欺我也。
不是所有的股民都像楊懷定、李志林一樣有足夠的投資知識。有的人憑著一腔孤勇,秉著再也不要受窮的信念,衝入股市,生死由天。
李森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出生在典型的工人家庭,下面還有6個弟妹。12歲時,父親因為偷稅漏稅被判刑3年,一家人僅靠母親的40元收入,勉強生存。為了維持生計,每天放學後,他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到菜場裡去揀菜皮……
如何擺脫貧窮、走出困境成了李森發日思夜想的問題。八十年代,機會終於來了,國內第一個證券交易櫃檯就在他家的對門開業了。櫃檯門前天天人山人海,談論著股票的行情,空氣裡都似乎充斥了金錢的味道。
就在家門口賣西瓜的李森發忍不住了,悄悄問一個吃著西瓜的股民:「儂一天能賺多少鈔票?」那人回答:「幾千塊吧。」這個輕描淡寫的語氣讓李森發目瞪口呆。這麼多錢,他得賣多少西瓜才能掙回來?
賺大錢的念頭使人瘋狂。他馬上回到家,將壓床底的5萬塊全部拿了出來,買了當時最紅火的「小飛樂」股票。
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句話用在李森發的身上恰如其分。那個年代,整個股市只有八隻股票,都是經過國家精挑細選才能上市,想買到一隻賠錢的垃圾股都很難。而且,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這個歷史性的巨大利好讓股票的價格只有向上,沒有朝下。
轉眼幾個月過去,「小飛樂」股票的價位整整翻了好幾倍。李森發一下子賺了7萬多,他立馬拆掉了他的西瓜攤,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股票。這可能並非衝動使然,畢竟,當年一套北京四合院也才5000多塊。
像李森發這樣看著別人賺錢眼紅,就匆匆跑步進場的投資小白還有很多。他們也許根本弄不清楚股票運作的原理,但當看到交易所門口排起長隊,也忍不住加入進去。
老股民老王還記得,當年他聽說股票能賺錢,趕忙跑到靜安區排隊。交錢的時候,他被後面洶湧的人群緊緊擠在櫃檯上,胸口後來疼了一個星期。
隨著股市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炒股變成了一種技術活兒,而不是擠來擠去的體力活兒。投資小白越來越難從中獲利,初中畢業的李森發對此深有感觸:
「過去的股市,齊漲共跌,好做得很,而如今的股市,卻越來越讓人看不懂。那些莊家的手法越來越詭秘,簡直讓人無所適從。如何從報紙上分析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如何透過企業財務報表上的蛛絲馬跡判別一個企業的業績優劣,真是讓人傷透腦筋。」
既然看不懂,玩不轉,不如直接退出江湖,落袋為安。畢竟股票這種危險的遊戲,小白能玩一時,但很難玩一世。
但能從股市全身而退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股民們都知道一句話:「贏的人想贏得更多,死的人想翻本,所以全部逃不脫。」
老股民楊衛國的故事最令人唏噓。他和楊懷定一樣,也有著投資的天分,早年賣國庫券和外幣,後來倒騰郵票錢幣。於是,順理成章地,上海股市一開門,他就第一個進場了。
前面幾年,他如魚得水。1994年是他的巔峰,他的總身價達到了3000萬。那時候,靜安區的房子也才只要十來萬,他可以買上幾百套丟著玩。但楊衛國不滿足。這3000萬來得太容易了,就像小孩子吹泡泡,不費吹灰之力,而且想要越吹越大。他想要成為億萬富翁。
不久,期貨市場也開張了。楊衛國聽說做期貨賺錢更容易。於是,他調轉槍頭,進入了期貨市場,買下了319國債。不幸的是,中國證券界赫赫有名的「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決定做空這隻期貨,而楊衛國以148元的價格買多。雙方用真金白銀鬥法,「中經開」往下壓價,楊衛國再買;「中經開」一路打壓,楊衛國死不悔改,一路買多。
就這樣,在短短一個月裡,價格下跌8元,滑到了140元,楊衛國的3000萬輸得一乾二淨,成了個徹底的窮光蛋。而這場聲勢浩大的「319」事件直接讓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網交易。
平時,楊衛國並不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即使在有了3000萬身價後,他也是每天騎輛破自行車來交易所報到。
中午吃飯的時候,他也總是一碗鹹菜面就打發了。有股民嘲笑他:「賺這麼多錢,怎麼還吃這個?」
他的回答很有覺悟:「吃好的有什麼意思,拉出來還不都是屎?」也許,對他來說,奢靡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樂趣,但在浮浮沉沉的股海上乘風破浪,反而更刺激,更上頭。
對他這樣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的人來說,一個月輸掉3000萬,徹底擊潰了他的心理防線——他瘋了。現在的他身無分文,妻離子散,精神失常。常常有人能在靜安區的公園裡看到他,破衣爛衫,蓬頭垢面,自言自語,像是《天龍八部》結局時的慕容復。
從身價3000萬的上海灘大鱷,到瘋瘋癲癲的公園流浪漢,見證了這一切的上海又多了一個讓人無盡唏噓的都市傳說。
紅紅綠綠的股市,能讓人圓夢,也能送人上路。有老股民回憶當年交易所大戶室裡的場景:每過一段時間,大家就會發現誰誰誰不見了。一去打聽才知道,有爆倉跳樓的,也有消失躲債的。很多人前一天是一夜暴富的贏家,後一天便是血本無歸的輸家。
用這位老股民的話來說:「這裡就是赤裸裸的絞肉機。」
儘管如此,像楊懷定、李志林、李森發這樣一夜暴富的故事還是傳遍了上海灘。
在各大交易所門口,天天都是人山人海。穿著紅馬甲的是交易員,不穿的就是股民。人人都覺得,只要自己能擠到紅馬甲身旁,遞給他委託單,就能發財。
他們擠來擠去,心情隨股票價格跌宕起伏,命運交給上天隨機定奪。
可最終發了大財的並不是付出了一切的股民,而是每天中午蹲在那裡賣盒飯的攤販。
撰文:Sue
原標題:《國內第一批炒股的人,都一夜暴富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