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簡介】
廣東省,簡稱粵,舊稱Kwangtung,現漢語拼音GuangDong,英文名Guangdong Provin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省會廣州(舊稱Canton),轄21個省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廣州、深圳),地級市19個。廣東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一面,內部有三大民系,與中國北方地區有很大的不同。近年來廣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也是經濟教育發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
【地理位置】
陽江風光廣東位於嶺南,中國大陸的最南部。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北與江西、湖南交界,東南和南部隔海與臺灣、海南兩島相望。陸域東起饒平縣大埕鎮的閩粵省界,西至廉江縣營子的粵桂省界,南自雷州半島徐聞縣的最南端,北達樂昌縣上旗頭村的最北省界;介於北緯20°12?-25°31?、東經109°45?-117°20?之間;東西相距約800公裡,南北距離約655公裡,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澳門、香港。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3368公裡(不含島嶼海岸線)。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東北部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臺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約佔62%,臺地和平原約佔38%。主要山脈有蓮花山、羅浮山、九連山、青雲山、滑石山、天露山、雲霧山、雲開大山,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並與海岸線平行。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幹支流河道共有640條,分屬珠江和沿海諸河水系,主要為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
【習慣劃分】
廣東習慣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
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江門、中山、珠海、以及肇慶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四會市
粵東:主要指潮州、汕頭、揭陽和汕尾,梅州和河源也通常劃歸粵東。
粵北:清遠、韶關
粵西:肇慶剩餘地區、雲浮、茂名、陽江、湛江
【資源物產】
廣東省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裡,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巖、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巖、飾面用大理巖和輝綠巖列第二位。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民系】
廣東三大民系
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裡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三大民系的形成,是與三大民系先民入粵時間有先後、使用方言迥異、習俗各有特色分不開的。歷史上廣府與客家曾發生土客械鬥,而今天民系間已大體能和睦相處,但相互間還存在著一些微妙關係,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語言】
廣東本地的漢語包括粵語、臺山話、客家話、潮汕話、雷州話、韶州土語等,其中除土語外,其餘分別屬漢語七大方言中的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這三大方言的母語使用者約佔廣東本地人的45%、30%、25% 特別的,廣東的廣州話和梅縣話分別是漢語粵方言和漢語客家方言的代表音,可見廣東方言在漢語方言中佔據重要地位。
來廣東工作的外省籍人士之間一般都是以普通話進行溝通,也有許多人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的生活與工作而學習粵語。其中以廣西籍人士的粵語水平最高。
【文化薈萃】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塊。廣東粵菜、潮州菜譽滿全國,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全省文化產業總產出67.4億元,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廣州交響樂團為全國三大樂團之一,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我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我省。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經濟】
廣州城市風光以加工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
2007年,廣東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創新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30673.7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23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5938.20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12989.28億元,增長13.0%。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 9.7%,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0.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9.7%,金融保險業增長26.9%,房地產業增長13.7%,其他服務業增長12.9%。人均生產總值達32713元,增長12.9%。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7%,其中,城市上漲3.7%,農村上漲3.5%。分類別看,食品類上漲9.1%,菸酒及用品類上漲0.7%,衣著類下降1.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2.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4.0%,交通和通信類持平,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 3.1%,居住類上漲3.3%。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3%,其中輕工業上漲0.6%,重工業上漲2.8%;生產資料上漲1.6%,生活資料上漲 0.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3.3%,其中燃料動力類上漲2.8%,黑色金屬材料類上漲7.0%,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上漲10.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4%。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9.7%,其中,穀物上漲6.4%,蔬菜上漲5.3%,水果下降0.6%,油料上漲16.2%,畜產品上漲23.5%。
年末全省從業人員5450萬人,比上年增長3.8%。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13.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4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食品、居住類價格漲幅較大,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難度加大;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均衡。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