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
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內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被學界稱為「法國辯證法之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奠基人」、都市馬克思主義的開拓者與西方批判理論空間轉向的先行者。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列斐伏爾把馬克思哲學的異化理論和唯物辯證法運用於現代日常生活哲學問題研究中,從而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的新領域。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提出,列斐伏爾將傳統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宏觀批判,轉向對資產階級社會中發生的微觀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而法國學者居伊·德波提出,在今天資產階級世界中,被資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小事情,這才是隱秘地控制我們的關鍵。這是理解列斐伏爾提出的「小事情異化」的真實入口。因此,日常生活的革命絕不能僅停留在概念思辨上,而是要以革命的、具體的超越性藝術實踐直接「對生活介入」。
重新思考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當代意義,有助於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日常生活批判問題意識。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懷玉表示,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審視,使日常生活批判成為反思西方社會現代性問題、超越西方社會生活矛盾困境的重要哲學方法,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化、當代化和生活化,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反思批判研究當代日常生活問題的更富生命力的理論武器;對日常生活批判的重新思考,為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智慧與生活哲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參照,為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創造美好生活實踐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美好生活」的創造,將成為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創新的重要契機和生長點。
東南大學建築國際化示範學院教授夏鑄九從「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的視角提出,新的結構性空間意義要求新的空間功能與新的都市形式的象徵表現。新的社會關係與新的空間形式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同時並舉。用列斐伏爾的話說,即空間化不能再是形式主義移植與局限形式本身的創新,而應該是「社會空間生產的創新」。列斐伏爾批判性的思想與反省的角度,要求研究者結合歷史經驗與現實,開展研究,引領實踐,並能與其平等對話,檢驗其理論假說。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閻嘉以列斐伏爾的《空間與政治》為例,談了新資本主義的空間問題。列斐伏爾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發展,經歷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對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20世紀70年代初期形成的、以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中的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程。這個歷程既伴隨著那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語境的變化,也伴隨著列斐伏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日益自覺和創造性的發展。列斐伏爾始終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不斷調整自己對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戰略與策略的思考。這也說明,列斐伏爾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一直處在不斷拓展和建構的過程中,而非一蹴而就。
會議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