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

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內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被學界稱為「法國辯證法之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奠基人」、都市馬克思主義的開拓者與西方批判理論空間轉向的先行者。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列斐伏爾把馬克思哲學的異化理論和唯物辯證法運用於現代日常生活哲學問題研究中,從而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的新領域。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提出,列斐伏爾將傳統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宏觀批判,轉向對資產階級社會中發生的微觀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而法國學者居伊·德波提出,在今天資產階級世界中,被資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小事情,這才是隱秘地控制我們的關鍵。這是理解列斐伏爾提出的「小事情異化」的真實入口。因此,日常生活的革命絕不能僅停留在概念思辨上,而是要以革命的、具體的超越性藝術實踐直接「對生活介入」。

重新思考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當代意義,有助於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日常生活批判問題意識。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懷玉表示,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審視,使日常生活批判成為反思西方社會現代性問題、超越西方社會生活矛盾困境的重要哲學方法,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化、當代化和生活化,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反思批判研究當代日常生活問題的更富生命力的理論武器;對日常生活批判的重新思考,為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智慧與生活哲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參照,為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創造美好生活實踐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美好生活」的創造,將成為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創新的重要契機和生長點。

東南大學建築國際化示範學院教授夏鑄九從「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的視角提出,新的結構性空間意義要求新的空間功能與新的都市形式的象徵表現。新的社會關係與新的空間形式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同時並舉。用列斐伏爾的話說,即空間化不能再是形式主義移植與局限形式本身的創新,而應該是「社會空間生產的創新」。列斐伏爾批判性的思想與反省的角度,要求研究者結合歷史經驗與現實,開展研究,引領實踐,並能與其平等對話,檢驗其理論假說。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閻嘉以列斐伏爾的《空間與政治》為例,談了新資本主義的空間問題。列斐伏爾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發展,經歷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對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20世紀70年代初期形成的、以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中的生產關係的再生產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程。這個歷程既伴隨著那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語境的變化,也伴隨著列斐伏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日益自覺和創造性的發展。列斐伏爾始終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不斷調整自己對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踐戰略與策略的思考。這也說明,列斐伏爾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一直處在不斷拓展和建構的過程中,而非一蹴而就。

會議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內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被學界稱為「法國辯證法之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奠基人」、都市馬克思主義的開拓者與西方批判理論空間轉向的先行者。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周泉)12月5-6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國...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周泉)12月5-6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
    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內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學者圍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意義、列斐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間的生產、現代性視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張一兵 | 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這種新人本主義以克爾凱郭爾和施蒂納對類意識和人神的批判為源頭,在20世紀初期逐漸在西方思想中獲得發展。 ② 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1900-1984):波蘭裔美國學者。早期在華沙大學學習心理學,後來在索邦大學學習,1923年獲心理學學位。在20世紀30年代,與列菲伏爾共同翻譯馬克思和列寧的論著,並與列菲伏爾共同撰寫了關於異化與神秘性研究的著作。
  • 國外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
    其後阿格尼斯·赫勒進一步發揮了這個論題,並傾向於認為日常生活是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本真」狀態,以之作為對資本主義異化生活方式的批判之源。法蘭克福學派從這一角度切入對「日常生活」的研究與批判。一方面,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注意到,資本主義日常生活機制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補充機制,它使得無產階級在日常娛樂中消磨階級意識,從而推遲預期中的社會革命。
  • 基於審美與生活關係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中,盧卡奇賦予「日常生活」以本體論的地位,從而延續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現象的一貫批判,那麼在早期著作中,盧卡奇則著重探討了審美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問題。「生活」這個概念是青年盧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核心術語,此時的盧卡奇雖然沒有使用「日常生活」一詞,但是從他對「生活」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這兩個概念在盧卡奇那裡是沒有區別的同義詞。
  • 「與列斐伏爾前行:算法時代的都市論與日常生活批判」在……
    「與列斐伏爾前行:算法時代的都市論與日常生活批判」在…… 2017-11-13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晨 |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列斐伏爾從人本主義的哲學立場出發,對現代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進行了文化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深刻批判,這說明人的本質及其異化問題已經成為了列斐伏爾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日常生活的異化意味著人的生存已經面臨著最嚴重的危機,對此只有展開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復人的革命主體性和創造性維度,而且只有將日常生活革命置於社會變革的中心,才能實現人的徹底的解放。
  • 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梁濤
    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梁濤【摘要】荀子在《非十二子》指斥思孟五行,根本原因在於荀子重視禮,而《五行》、孟子突出、強調「形於內」的「德之行」或仁,屬於儒家內部的派別之爭。《五行》仁義禮智聖概念體系與「行於內」、「不形於內」主張間存在表述上的矛盾,這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子思、孟子在對「五行」的理解上存在差異,荀子將其一視同仁,並不正確。
  • 批判生活
    今天我們將閱讀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三章,本書重中之重。我們將看列斐伏爾如何從馬克思主義角度批判認識日常生活。一些雜草被暴風雨拔了起來,而另一些雜草卻又在那裡生根……在正式開始前,我們先來看列斐伏爾舉的兩種過去批判。列斐伏爾認為康德的批判在一定的情境下上升到了對人的批判的層面,卻沒有掌握人類理性的本質。
  • 重思「柯爾施問題」
    重思「柯爾施問題」 2020-05-0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原美術館《時間節·重思存在主義》展覽觀展記
    「時間節·重思存在主義」是第三屆ⅰArt青年藝術計劃的主題,這一次顯得很應景。
  • 現代性批判理論轉變的三重維度
    現代性批判理論轉變的三重維度 2019年02月28日 08: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秋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關於康德批判哲學
    關於康德批判哲學關於康德批判哲學「自在之物」(即三個自在之物,一個宇宙全體也就是自然界整體,一個是靈魂自由,一個是上帝存在)的問題。這裡只加釋補說「自然界」這一個自在之物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可知的問題。在人們日常生活經驗和(自然)科學研究的意義上,外在於人的自然界客觀存在且可知,那怎麼一到哲學反思的意義上這反倒成了一個問題呢?原因是,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是「非反思的」,即這裡承認的「自然界」這個自在之物是「既定的和預設的」,也就是這個「自然界」是既在時間上又在邏輯上呈「雙重性」的「先在性」,當然也還在「既定和假設」的意義上成立。
  • 馬克思批判利己主義的三重維度
    馬克思對利己主義的批判伴隨著對現代市民社會的批判,貫穿於其思想發展的始終。利己主義對應的是市民社會中的「私人」,它是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產物,並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頂點。因此,馬克思將利己主義區分為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迷信利己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開明利己主義」。
  • 易曉明丨日常生活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理論作為一種文化理論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理論,對之前盧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論、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法蘭克福學派以大眾文化批判為基礎的審美救贖理論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從哲學定位日常生活的框架,視日常生活為獨立空間,建構出一種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論。它批判了「消費受控制的科層社會」日常生活的全面異化,並寄望於日常生活領域的文化革命。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理論是一種文化理論,一種文化馬克思主義。
  • 日常生活變革:社會變革的微觀尺度
    一方面,科拉科夫斯基把日常生活作為自覺的精神生產的土壤和基礎,回到日常生活和內在的生命及其豐富性中進行哲學思考;另一方面,他不斷試圖揚棄日常的自在自發性,推動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個人提升到一種自覺的和反思性的日常生活主體的生存狀態上。在他看來,批判理論如果不能喚醒主體的自覺意識,是無法成為武器的批判並與人的行動相連的。
  • 韓秋紅||現代性批判理論轉變的三重維度
    其融合韋伯關於合理化和官僚化社會進程的描述,將其處於中立價值判斷的合理化理論翻轉為否定意義上的物化批判。本雅明則基於現代城市生活的生命體驗詮釋其現代性內涵的洞思,他理解現代性為非連續性的城市生活帶給現代人的應接不暇的「震驚體驗」與快速反應機制,斥責這是一個機械複製技術發展褫奪藝術本真靈韻價值的時代,對審美現代性的揭批是本雅明面對「現代性墮落」的一條主要救贖路徑。
  • 梁啓超批判纏足主張女權 女兒思順提賢妻良母論
    梁啓超有第一夫人李蕙仙與第二夫人王桂荃,有思順、思成等9個子女。第一夫人李蕙仙生思順後好幾年一直沒有其他孩子,於是她親自選定王桂荃,推薦給梁啓超作為第二夫人。梁啓超沒有男女嫡庶之別,對於子女教育很熱心。他的9個孩子多半大學畢業,到美國、加拿大等國留學的也很多。後來大兒子思成成為建築學者,次子思永成為考古學者,思忠為軍人,思禮為火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