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雪線之上
走入山野,你最可能遇到的野生動物,也許就是蛇了。蛇是山野中的原住民,而人只是山中過客。
與蛇相遇
蛇和人一樣,只是自然界普通的一員。只要走進山野徒步露營,你就難以避免與蛇相遇。
不期而遇——行山時與蛇不期而遇,恐怕是很多山友都有過的遭遇。走著走著,腳下可能就有一條蛇橫穿而過。不用緊張,因為蛇也只是路過,會很快溜走。
蛇會怕人,但有時候又會出現在營地附近。吸引它的並不是人,而是營地散發的熱量。它並不是專程來咬你,也會很快離開。
不請自來——蛇是為了取暖而來營地,不是為了來咬人,遭遇人也會選擇逃離。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它自身熱量容易散失,所以容易被睡袋、帳篷的熱量吸引。
5月8日,李女士與家人到南堤西路露營。下午2時,李女士突然聽見孩子發出一聲驚叫,趕忙鑽出帳篷查看究竟。看見一條大蛇慢慢向帳篷靠近,有大約2米長。「那條蛇一直衝我們的帳篷爬過來。」 (來源:《遼瀋晚報》,2016/5/10)
不期而遇,不請自來。在山野中,你很難避免和蛇接觸。因此,很多人「談蛇色變」,因此惶恐不安不敢去露營;毒蛇咬人會致命,有的人因此認為蛇是邪惡生物,在戶外四處拋撒防蛇藥,見到蛇就追趕擊斃。
但蛇並非妖魔鬼怪,恐懼和對抗並不是相處方法。因為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正確的防蛇之道是:學會與蛇相處。
無論行山還是露營,都可能遇見蛇,蛇類的生活區域本就與城郊有所交集,當我們去山裡露營走線時,更是主動走入了蛇的世界。
走入蛇的世界
走入蛇的世界,深入了解蛇,是與蛇和平共處的基礎。登山者的活動範圍,與蛇的活動範圍有很大交集,你喜歡走線露營的地方,蛇也喜歡;你喜歡登山的時間,蛇也活躍。所以夏秋季戶外容易遇蛇。
郊區也有蛇——相比於大型野生動物,蛇分布廣泛,不需要深山老林,即使你在郊區山野,甚至草木繁盛的公園,也可能遇到蛇。
毒蛇離城市並不遙遠,很多咬傷都發生在郊縣。
作為華北地區惟一的毒蛇救治療中心,我部在2011年共接診收治262餘例毒蛇咬傷患者。其中腹蛇咬傷 237例,主要是北京郊區縣、河北承德等地患者,佔到85%以上。(來源:《2011年北京及周邊地區毒蛇咬傷救治情況回顧分析》,作者趙曉東,載於《臨床急診雜誌》)
除了郊區,蛇的生活範圍比想像的大。
與蛇共處山野——走線露營都喜歡生態良好,自然環境優美的區域,這些地點也是蛇類活動的天堂。除了雪線之上難覓蛇的蹤影,你去各地走線都可能遇到蛇。
北方地區毒蛇以蝮蛇為主,去小五臺、海坨都可能遇到。南方則有竹葉青,銀環蛇,五步蛇等多種毒蛇,潮溼的線路,如船底頂,神農架等南方路線,遇蛇的現象更為普遍。
蛇在乾燥的環境和潮溼的環境都有分布。一些蛇生活在沙漠,會出現在西北的大漠之中;許多蛇類都可以下水遊泳,容易與在水邊露營的山友相遇;即使在海邊紮營,也逃不出蛇的活動範圍。
眼鏡蛇科中海蛇亞科約有50種蛇終身生活於海水內。 (來源:《中國蛇類》,趙爾宓著。)
在地點上,蛇的分布廣泛讓你不得不防。而在時間上,蛇活躍的時間也是你走向山野的時候。
蛇的活動時間——防蛇也分時間,比如冬季就不用防蛇。蛇活躍的季節也是登山火熱的夏秋季節。在一天之中,蛇也會選擇涼爽的晨昏,夜晚活動,而雨後初晴時蛇也活動頻繁,這是因為洞穴中過於潮溼,蛇需要新鮮空氣。
夏秋是蛇的活動季節,攝食和繁殖多在此進行。(來源:《中國蛇類》,趙爾宓著。)
一些山友喜歡夏季夜爬,躲避炎熱天氣,但夜晚通常是部分毒蛇出洞的時刻。因為夜晚涼爽,而且很多小動物都是夜晚活動,部分毒蛇通過熱量感應捕食,所以夜晚遭遇毒蛇的可能性更大。
蝰科許多毒蛇,眼鏡蛇科的金環蛇,銀環蛇,遊蛇科的鈍頭蛇等都是夜出活動,都與攝食對象的活動有關。(來源:《中國蛇類》,趙爾宓著。)
正是因為蛇分布廣泛,活動時間與登山交集,因此登山者是最容易遇蛇的群體之一。蛇就生活在山友身邊,但遇到蛇,並不代表就一定會遭到攻擊。
蛇為什麼咬人
想要與蛇和平共處,首選是了解蛇的習性,其次,也要清楚蛇為什麼咬人。事實上,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是被激怒進行自我防衛。
以毒蛇為例,毒液是一種用於捕食的寶貴物質,不到萬不得已,蛇並不願意浪費到人身上。
蛇也怕人——相比於人防蛇,蛇更應該防範人類。蛇的主要食物是小型哺乳動物,昆蟲和鳥類,人類在它眼中是龐然大物。
蛇也怕人,多數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毒蛇的毒液和毒牙是幫助消化和捕食的工具,當毒蛇咬人時也不一定放出使人嚴重中毒的毒液。 (來源:《蛇傷的防治》,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作者:黃祝堅)
自衛攻擊——蛇攻擊登山者,是因為登山活動打擾到了蛇的正常生活。登山者途徑灌木草叢時發出擾動,或者行山時踩到了抱卵繁殖的蛇,讓蛇認為是攻擊行為,於是出於自衛攻擊。
毒蛇咬傷是當人無意觸及毒蛇時,毒蛇表現的防禦反應。(來源:《中國蛇類》,趙爾宓著。)
幼蛇對大個體動物的攻擊行為可能主要是基於防禦性的。(來源:《尖吻蝮和舟山眼鏡蛇初生幼體的捕食性攻擊行為》,作者:林植華等,載於《生態學報》,2010.30(9))
清楚了蛇為何咬人,便不難理解防蛇的首要原則了:保持一顆尊重之行,避免驚擾到蛇。
防蛇原則:保持尊重,避免驚擾
既然蛇咬人是出於自衛。因此我們要與蛇相處,最重要的是對蛇保持尊重,敬而遠之:遇到蛇時,不挑逗就不會被咬;面對蛇做一些私密事時,避免圍觀獵奇;看到蛇的巢穴,敬而遠之。
避免挑逗——在山野中遇到蛇,一般不會發生蛇主動咬人的事件,大多數蛇都會選擇離開。但是有的山友為了發朋友圈,不讓蛇離開,結果把蛇逼急了只能咬人了。
在路上遇到蛇時,保持一顆尊重之行。不去冒犯蛇,便是防蛇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避免圍觀——有時候,你遇到的蛇可能不會主動離開。這多是因為它們正在忙私密事,如果你好奇圍觀,很可能被攻擊。蛇在一些狀態下處於高度警惕之中,性情也較為暴躁。比如雄蛇「鬥舞」(combat dance)現象,兩條雄蛇尾部纏繞,頭部昂立。或者雌雄蛇纏繞交配,雌蛇抱卵產仔等情況時。這些情況下最好繞道離開。
遠離蛇窩——蛇不會自己打洞,一般是把鼠類洞穴佔為己有。所以你如果看到鼠洞、樹洞,就可能是蛇窩。
行山時,除了遠離蛇之外。當你行走在茂密的草木中時,怎樣避免腳下的誤會?
行走時防蛇方法
和平相處是防蛇要義,但蛇也不懂人話,有時候人的一些無心之舉可能被誤解為攻擊,從而被蛇咬。所以防蛇還需要裝備與技能。
蛇的咬傷部分發生在手足四肢,行山時需要全副武裝。其次,利用踏步行走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震懾蛇類。
咬傷部位:以手、足、臂、腿多見。 (來源:《109例毒蛇咬傷臨床綜合救治分析》,作者:程青等,載於《臨床急診雜誌》
262餘例毒蛇咬傷患者。其中四肢咬傷259例。(來源:《2011年北京及周邊地區毒蛇咬傷救治情況回顧分析》,作者趙曉東,載於《臨床急診雜誌》)
裝備防蛇——蛇的攻擊範圍有限,在蛇頻繁出沒地區徒步時,長衣長袖,手套是必要的防範裝備,即使蛇牙會穿透,也起一定的阻礙作用。足部是防範的重點,高幫登山靴和長褲是好選擇,必要時可以攜帶雪套。
踏步防蛇——蛇對振動非常敏感,在視線受限,草木茂盛的區域徒步時,可以踏步前進,通過地面振動驅離周圍的蛇類。面對可能藏蛇的灌木和石塊,利用登山杖敲擊振動也可以使蛇提前溜走。
蛇之所以怕振動,是因為蛇沒有耳膜,不能接收空氣傳遞的聲波,不能聽到一般意義上的「聲音」。但是蛇在爬行時緊貼地面,所以對從地面傳遞過來的振動非常敏感,使蛇能根據振動做出行動預判。
穿戴防蛇裝備,大踏步驅散蛇類,登山者通過這些主動的行為避免與蛇發生衝突。當你翻山越嶺抵達營地後,視野開闊起來,但並不代表蛇的防範已經結束。
營地防蛇方法
不去驚擾到蛇,主動驅散蛇自然可以與蛇互不相犯,和平共處。但你的營地可能也是蛇喜歡的地方,蛇可能「不請自來」。面對不請自來的蛇,你要對營地加以檢查,注意防範。
營地檢查——在營地,山友的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可能恰好就驚擾到蛇。蛇在休息時喜歡藏在巖縫,石堆,掉落的樹枝下,以獲得一種安全感。手伸入石縫,搬動石頭,撿拾柴火,這些無心之舉可能就會驚動蛇的藏身之所,也容易遭到攻擊。
隨手關帳篷——熱量對蛇很有吸引力,而你的睡袋就是熱量聚集的地方。在出入帳篷時,養成隨手拉合內帳拉鏈的習慣。蛇並不會咬開帳篷,只要關好了,它就進不來。
慎用防蛇藥——市面上有很多防蛇藥,通過刺激性氣味驅離營地周圍的蛇。但是關於雄黃或防蛇藥是否有效?是否對所有蛇類都有效?對蛇和自然環境有怎麼樣的影響?目前沒有看到權威資料。
寫在最後
蛇並不恐怖,它只是一種生活在山野中的動物。一定意義上,是登山者闖入了蛇的家園。人終究是山野的過客,面對蛇,保持尊重,不去打擾,就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郊野到荒原,蛇類廣繁衍。
夏秋晨昏多,毒蛇常夜行。
蛇本怕人類,咬人屬自衛。
尊重不招惹,繞開洞穴行。
手足要防範,踏步保平安。
拾柴要小心,緊閉帳篷門。
文:市長 圖:熊貓彩電/小強 編輯:宇昕/腰子
防蛇藥有用嗎?
講講你的經驗和看法
— END —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徒步中國》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