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登天,緊接著「蛟龍號」的潛航試驗一步步突破深海,令國人振奮,也令世界震驚。本期我們選摘紀實文學作品《探海蛟龍》,為讀者揭秘「蛟龍號」探海的歷程,揭秘大海深處那深不可測令人震驚的神奇世界。
「蛟龍號」第一潛
50米海試是「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海試的第一潛。2009年8月15日,海試警戒船舶進駐試驗海區。當天,唐嘉陵、張東升、崔維成3位潛航員第一次乘深潛器下海進行水面調試。
張東升是試航員,生於1980年1月,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在「蛟龍號」海試項目中,他負責高解析度測深側掃聲吶的研製,致力於研究「蛟龍號」聲學系統在深海領域的應用。
在水面調試了4次後,2009年8月18日,晨曦破曉,海霧盡消。潛航員個個整裝待發,躍躍欲試。當領導詢問誰願意成為「蛟龍號」的首位試航員時,唐嘉陵應聲而答:「我!」
雖然深潛的原理簡單,但深潛的過程其實一點也不詩意——深潛器每下潛10米,壓力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如果潛到1000米水下,壓力就會增至100個大氣壓,相當於1平方米要承受1000噸的重量。如果深潛器出現芝麻粒大小的孔,那擠射進艙的海水便是高壓切割水刀,對儀器和人體的破壞如摧枯拉朽。
在下潛的過程中,讓人感覺不爽的還有溫度:初入艙,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密閉的空間內,潛航員無不汗流浹背。但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載人艙裡的溫度則會逐漸降低,最低會降到二三攝氏度,讓人感覺很冷。潛航員在一次下潛中便會完整地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溫差變化。
大海表面波瀾起伏,越往下沉則越靜謐,越暗淡,直至漆黑一片。因而深潛器下沉的過程便會在幾個小時之內,經歷從白天變成黃昏,再由黃昏變成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的變化。而完成作業後上浮的過程則恰好相反,先是漆黑的黑夜,然後黃昏,最後陽光普照。
雖然「蛟龍」經過7000米深度的海水壓力測試,鈦合金的外殼也很牢固,但由於「蛟龍號」與海面母船沒有直接關聯,一旦發生故障無法上浮,後果將不堪設想。而且「蛟龍號」正處於測試階段,深潛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發現各種不可預知的問題。在漆黑的深海世界裡,海底的環境幾乎一無所知,可以說深潛的過程,是潛航員在拿生命去挑戰!
唐嘉陵駕著「蛟龍號」一路下潛,激動與愜意並存。「蛟龍」往下沉,陽光和溫暖向上遊。清澈漸變模糊,紛擾漸行漸遠,他猶如聽一曲輕靈的音樂,身心滑入時空隧道。
隨著「蛟龍號」的不斷下潛,唐嘉陵腦海中對海底世界的憧憬也越來越強烈。在接受潛航員培訓時,他曾經看過一些海底的影視資料,從此海底的奇異便深深地銘記在心底。
2009年10月3日,中秋節。「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成功下潛到1109米深度,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這也是中國邁向深海的一大步。
將五星紅旗插在海底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是由淺入深的。交往越深,感情越篤。海洋深潛也是一樣。
在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之間,「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我國南海所進行的3000米級海上試驗中,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驗證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3000米級水深的各項性能和功能指標。
在3000米級的海試中,唐嘉陵共下潛10次。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2010年7月13日的那次潛航。
上午10時許,當「向陽紅09」到達我國南中國海預定海域後,唐嘉陵作為主駕駛,付文韜作為副駕駛,進入「蛟龍號」深潛器,開始下潛。這是兩年來海試的第37次下潛。「蛟龍號」深潛器以每分鐘37米的速度緩緩下潛。
一小時後,「蛟龍號」深潛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
離海底越來越近了,7盞水下燈全部開啟。海底細膩的白沙,遊動的金槍魚,長著一對翅膀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的鰒魚……海底風景盡現眼前。
在近底航行完成時,「蛟龍號」拋掉載重物,讓其以零浮力下潛。高度計跳動著,0.6米、0.5米、0.4米,停住了……「坐底」成功了,3757.31米!一個新的紀錄誕生了!
坐底那一刻,「蛟龍號」激起了海底一層渾濁的泥沙,像霧,又像紗。而這一刻,唐嘉陵頓然覺得海底世界有著一種濃濃的童話色彩:神秘的海底這麼害羞呀?是小龍女戴著的面紗,還是惡龍製作的「飛沙」?
當那一層淡柔的黃色的泥霧散盡,千年萬年的迷霧也便揭開了:泥霧後面沒有華麗的龍宮,沒有儀態萬方的小龍女,也沒有張牙舞爪的惡龍和變化萬千的妖怪。有的只是異於淺海的物種和細若飄塵的泥沙。
唐嘉陵發現,其實在3700米的深海海底,也並非是生命的「沙漠」,雖然這裡遠不及淺海有那麼多擁擠的生命,但這裡也是生命的桃源。
由於深海漆黑,食物匱乏,壓力大,這裡的深海生物形態很奇特:有的魚就像一塊黑色瓦片,緊貼著泥沙,慵懶地趴著;有的魚長著望遠鏡式的眼睛,突突地伸向前方,骨碌碌地搜尋食物;有的魚竟然有頭無尾;有的魚身上又會發出螢光;更多的生物則似乎沒長眼睛……
雖然唐嘉陵盡情地欣賞著這洋底精彩且奇異的世界,但他卻沒忘了此次深潛應該完成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在洋底插上鮮豔的五星紅旗!
海底插國旗不是件容易的事,動作要很輕很柔。因為只要動作稍微大一些,就很容易揚起海底的泥沙。一旦泥沙瀰漫,就會遮擋視線,就只能等泥沙再次沉下去,再開展作業。
「蛟龍號」有兩隻機械手,左手力量大,適合幹粗重的活,而右手靈巧,適合幹些細活。這次在海底進行的插國旗和放置「龍宮」的操作就是由右手完成的。
當「蛟龍號」完成插旗任務之後,唐嘉陵又用攝像機把這一情景進行了永久定格……
創紀錄的海參
在完成海底地形地貌測繪、搜索標誌物、刷新下潛深度等作業,以及在洋底插上五星紅旗這些既定的任務後,唐嘉陵和付文韜又接著搜尋目標。
「完成坐底生物取樣,取什麼好呢?」
他們倆討論著。極目四眺,頓時發現前方有一隻紫色生物———這是一隻海參!這個傢伙形體巨大,直徑有約10釐米,長約40釐米,天啊!
這是一隻海參嗎?有這麼大的海參嗎?我國南海真是物產豐饒啊!這麼大的海參,在3700多米深的海底,不知道生長了多少年!
關於海參,唐嘉陵自從成為潛航員之後就有認識,並利用閒暇時間查閱相關資料,知道了海參的不少特性:
海參能隨著居處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體色,能夏眠,還有預測天氣的本領。
最令人稀奇的是海參還能排髒逃生。當遇到兇惡的天敵偷襲時,警覺的海參便會迅速地把自己的內臟一股腦兒噴射出去,讓天敵吃掉,而它自己卻藉助排髒的反衝力逃之夭夭。當然,沒有內臟的海參不會死掉,大約50天左右,它又會長出一副新內臟。
海參還能像孫悟空那樣分身:如果將海參切成兩段放進海裡,經過3—8個月,每段又會長成一個完整的海參。
「我們的生物取樣任務,就取這個海參吧!」唐嘉陵說。他的提議得到了付文韜的同意。
為了抓住這個大海參,他們操控深潛器再一次坐底,於是「蛟龍號」又下潛了2米多,並再次刷新了海試的最大深度紀錄:3759.39米!
「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超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潛海域距離南沙群島僅300公裡,對我國未來進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奇幻的深海世界
2011年7月27日凌晨2時30分,唐嘉陵領銜潛航,帶著兩名科學家正式入艙,開始了5000米級第三次、「蛟龍號」第42次下潛。
5時30分,「蛟龍」下潛至作業區域;9時07分,在5188米水深處多次坐底,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和取樣作業。
唐嘉陵曾經在3000米的海底目睹了海底的風景,而到了5000米深的海底,風景又不同於3000米的海底世界。
在5000米深的海底,在燈光的照射下,奇妙的世界是那麼美!只見一些橢圓形的黑色顆粒均勻地散落在白茫茫的海底沉積物上,表面像隕石一樣凹凸不平,這便是錳結核。錳結核除了錳含量很高外,還富含其他稀有金屬。30多年前,當人類發現錳結核後,就有一個未解之謎產生:它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還能自我生長?唐嘉陵及時地採集了這些錳結核的樣本。
除了錳結核,海底的神奇生物也讓人大開眼界。
正在唐嘉陵陶醉地欣賞著海底豐富的礦產之時,突然一個紅色的動物出現在了「蛟龍號」面前,且揮舞著大鉗想挑戰「蛟龍」。這是一隻大龍蝦啊!體長約有30釐米。以前,唐嘉陵只知道煮熟了的龍蝦才是紅色的,現在第一次知道,原來紅色的龍蝦並非全是煮熟的!
也許是對「蛟龍」擅闖自己的領地很生氣吧,當唐嘉陵在水下布放標誌物的時候,大龍蝦還撞了一下標誌物,霸氣外露。但終因它覺得自己與「蛟龍」體形相差太大,自己那兩隻大螯與「蛟龍」的機械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便識趣地離開了。
紅色的大龍蝦剛剛離開,又一個傢伙出現在了「蛟龍」面前。這個傢伙長約50多釐米,呆頭呆腦的樣子。唐嘉陵認識這個傢伙,它是鼠尾魚。鼠尾魚生活在深海,通體扁平修長,眼睛退化。但是這條鼠尾魚不同於其他海域鼠尾魚的地方在於,它通體雪白,而且尾巴竟佔了身體的大部分。
同樣,也許覺得久未有「異客」造訪,鼠尾魚對「蛟龍」不僅好奇,而且好客,它發現深潛器後,似乎並不害怕,主動遊到深潛器附近,與「蛟龍」興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鐘才遊走。
唐嘉陵覺得,如果將這種異星球般的美麗玄妙的景致搬進海洋館的話,很多熱愛海洋生物和熱愛海底世界的人都會瘋掉。層次分明的海底搭配,變幻莫測的生物個體,美輪美奐的螢光流星,寂靜無聲的動畫效果,都能讓身臨其境者倍感那種令人窒息的童話之美。
北京時間2011年7月27日上午9時12分,「蛟龍號」完成海底作業開始上浮。此次下潛試驗歷時9個小時,整個過程各項儀器指標及通信正常。由於剛剛經歷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溫和巨大的水壓,深潛器表面油漆有些許脫落。
本次5000米級深潛海試,歷時49天,共進行了5次下潛,4次到達5000米以下的海底,下潛深度分別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相比1000米級和3000米級海試,此次海試的成功率高了很多,還首次獲得了海底高清錄像。
唐嘉陵作為「蛟龍號」潛航員,獨立駕駛深潛器創造了最大下潛深度5188米、最長水下工作時間9小時14分鐘、海底最長行駛距離累計3公裡三項紀錄,標誌著中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再創新紀錄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潛航員,唐嘉陵分別於2012年6月19日和6月27日兩次駕駛「蛟龍號」深潛器進行了7000米級的深潛海度。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唐嘉陵和付文韜駕駛著「蛟龍」到達7062.68米深度,再次坐底(這是唐嘉陵駕駛「蛟龍號」深潛器所進行的7000米海試的第二次下潛,此次7000米級海試計劃的第五次下潛)。這個深度再次創造新的紀錄——這是中國人目前到達大海的最深處!唐嘉陵和付文韜也成了全世界駕駛自主深潛器潛得最深者!儘管科學家傑昆斯·皮卡德、軍官唐·華士,以及著名導演卡梅隆下潛的深度比唐嘉陵和付文韜更深,但他們所駕駛的深潛器是直上直下式,不能在海底自主航行。
在這次下潛任務中,唐嘉陵與付文韜駕駛「蛟龍號」潛水器進行了3次坐底,取得2個非保壓水樣和1個保壓水樣,布放了標誌物,取得2個沉積物樣和1個生物樣,進行了定高、測深側掃、縱傾調節試驗,發現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散落的巖石底質。此外,在海底布放的生物誘餌,吸引了很多海底生物「哄搶」,他藉機抓拍了很多精彩照片和視頻。
完成所有任務後,「蛟龍號」載著兩顆喜悅的心開始返航。16時40分,順利返回試驗母船甲板,結束了歷時695分鐘的此次下潛,圓滿完成了任務。
國外媒體積極評論
國外媒體一直都密切關注著「蛟龍號」的每次深潛,及時播報著「蛟龍號」深潛的新聞,並不時發表評論。
在中國3000米級海試成功、在海底插上五星紅旗之後,外媒便渲染中國此舉的政治意義。英國路透社直指它「凸顯中國競爭南海海底資源的野心」。對此,海軍少將尹卓認為,我們插旗的地點在自己的專屬經濟海域,這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2011年7月,「蛟龍號」深潛器進行5000米級深海試驗,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域實驗區成功完成首次下潛實驗時,美國《華爾街日報》便發表了題為《中國正撲向深海寶藏》的文章。文章稱,中國在太平洋的深潛計劃或將在開發世界海洋潛藏的礦產資源方面超越美國。
當「蛟龍號」深潛器成功完成7000米級海試時,《紐約時報》報導,「蛟龍號」成功下潛深度超過7000米,已超過之前日本載人深潛器「深海」所創造的6500米的最大深度,成為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深潛器。從此,俄羅斯、美國和法國在深海探索方面都已遠遠落後於中國。
俄新社的報導指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區域下潛至7000米,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也標誌著中國海底載人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摘自《北京文學》2013年第7期,原刊責編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