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反映中國美術傳統特色的畫種。原來泛指中國繪畫,到了明末,是為了區別於傳入中國的西方繪畫而出現的概念。
國畫大致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畫科,主要有工筆、寫意等畫法。主要工具材料為中國特有的毛筆、硯、墨、紙張及絹素等。展示形式可分為捲軸、冊頁、屏幛、扇面等多種形式。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超越形似而重在神韻,以鉤皴點染、枯溼濃淡、疏密繁簡、計白當黑等表現手法描繪景物圖像,結構布局不拘於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講究色、墨、空與點、線、塊的變化對比,倡導「以書入畫」、「以書鑑畫」等獨特審美觀念,與書法、篆刻乃至詩詞藝術的緊密結合,奠定了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同時,也確立了國畫的品評標準。
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國畫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種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表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獨特的繪畫材料和表現手法經過幾千年發展早已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重要畫種,在世界畫壇自成一個體系。
國畫在漢代傳統的基礎上獲得了發展,佛教、儒學、玄學對文藝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此時儒學的影響已減弱。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
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傳世最早的絹衣畫真跡,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這是一幅山水捲軸畫,由歷代宮廷珍藏保存至今,也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
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而且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提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曆年間,經濟文化趨於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總結,並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並產生新的變化。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湧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十九世紀末,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鬥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