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怎麼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最近,一首歌詞直白,節奏簡單的《小蘋果》,迅速躥紅各大視頻網站,被封為新晉「洗腦神曲」。
網友預言,「腦內自動單曲循環」的《小蘋果》,將取代此前的《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狐狸叫》等歷屆神曲,雄霸廣場舞市場。
一首歌遍地開花,可以叫做流行,也可以叫做「爛大街」。大眾齊唱嗨歌、神曲,這種「流行病」怎麼來的?音樂人說,這並非偶然,背後有大投入的炒作。這「病」是不是得治?音樂老師與社會學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診斷」。
記者 餘曉麗
圍觀的圍觀 改編的改編 惡搞的比唱的high
如果,你聽到沿街店鋪大音箱裡傳出「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或是看到廣場舞大媽,和著「點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的拍子扭腰甩胳膊,千萬要保持淡定,因為一代新神曲已橫空出世,伴著「節操碎一地」的搞怪MV,在某視頻網站創造了超過七千萬點擊的圍觀。
網友向來有才。此曲一出,各種版本的模仿、惡搞便紛至沓來,在各視頻網站及朋友圈內瘋傳:有健身操版,動漫版,遊戲版,寢室自拍版,清純女神版,挫男屌絲版,還有外國友人嗨舞版。繼鳥叔騎馬舞之後,又形成一種「小蘋果舞」的熱潮,風頭一時無兩。
該神曲的歌詞也被網友篡改成N種版本,「小蘋果兒」,被改成「小田螺兒」、「小銅鑼兒」等等,極盡惡搞之能事。比如,某款遊戲的玩家,按著遊戲人物的特質,將神曲副歌段歌詞改成「你是我的小呀小燈泡兒,每天虐你都不寂寞,亮亮的小腦殼閃耀我的心窩,你是我愛的蠱惑,惑惑惑惑……」配上原曲一唱,嘿,神同步!
網絡江湖從不寂寞,小蘋果一出,就有看客大呼,「刷屏根本停不下來!」瞧著網友們扎堆惡搞的這熱情,估計大家的耳朵得被霸佔一段時間了。
魔音貫耳 腦內循環 有人點讚 有人大呼受不了
在某視頻網站的評論區,對於這首神曲,點讚有之——「復古風有木有,就是人長得磕磣點兒」,「這個舞很搞笑啊,電子音樂很好記」,「蕩鈴聲啦,怒贊,搖起來的節奏」。
但,更多的還是吐槽——「俗不可耐嘛,還洗腦,越洗越殘吧」,「看了,樂了,什麼也沒記住,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切,這種小伎倆,大家去找個旋律優美的歌的disco版,聽聽是不是似曾相識」。
邵樂樂,電臺主持人兼編輯,對《小蘋果》的評價是「大膽挑戰復古電音,四四拍的節奏是廣場舞大媽的最愛,簡直就是魔音貫耳,讓人念念不忘」。歷數曾經被冠以神曲的《江南style》、《法海你不懂愛》、《倍兒爽》、《狐狸叫》,她直呼「太可怕了」,她接收這些神曲的渠道,不是主動去聽,幾乎都是被動洗腦。「前幾次聽到覺得好玩,聽多了真鬧心,《小蘋果》我不會在節目裡播啦,相信大家聽夠了,就不來虐待你們的耳朵了。」邵樂樂直言。
家住院士花園的黃愛波女士,經常在聯心菜市場一帶參與廣場舞鍛鍊。她之前沒聽說過《小蘋果》,在聽了記者用手機播放這首神曲後,她倒覺得挺贊。「如果有人把這首歌編個廣場舞,你想不想學啊?」聽到記者這麼說,黃女士立馬反問:「有了嗎?動作難不難啊?不難可以學一學。」
37歲的Chris,外貿公司白領,平時喜歡聽歐美風音樂,她對於《小蘋果》這類神曲的態度,是「可以聽聽,不排斥」。她說,國內音樂人比較缺少創新,總是模仿的多,像這種看似有點奇怪的音樂,其實也是一種嘗試。
神曲層出不窮 是迎合市場,也是一種慣用的炒作
職業樂手王大為,夢樂團貝斯手。正在籌備9月推出新專輯的他,對神曲現象的評價是,「業外人士對快餐式音樂的稱呼」。
站在職業音樂人的角度,王大為認為,這種神曲並不具備好音樂的標籤。「評判好音樂,要看作者是否用心地融入生活的感悟,以及自己的音樂理念,這種純粹為了迎合市場的作品,個人並不喜歡。」
近幾年神曲層出不窮,他覺得這就是「迎合」的結果。一開始,創作者還走著自己的路子,在某個時期,某一首歌突然流行、成了所謂神曲,其他詞曲作者就會總結經驗,發現大眾的喜好是那樣的,他們就蜂擁往同樣的路上走,導致快餐式的音樂越來越多,生命力卻越來越短。這種音樂創作很快,旋律上口,可是只能紅半年到一年。王大為笑言,「我估計今年企業年會大家會跳一跳《小蘋果》,明年就沒人記得了」。
神曲來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炒作。憑一己之力,寫首洗腦曲子放上網就能紅?王大為說「那是絕對絕對不可能的」。像《小蘋果》這種,背後必定有團隊投入大量資金,放到各種媒體上大力炒作,短期內造成爆紅現象,然後藉此迅速回籠資金。這就是目前音樂市場的工業化生產過程。
「在十幾二十年前,可能一首歌的走紅是純屬偶然,但現在基本是屬於人為操作,他要花很多的錢,去做這些公關,才能成為一個神曲。」王大為坦言。
音樂老師:
歌曲沒內涵 貽害下一代 審美格調需及早引導
作為音樂教育者,浙江萬裡學院基礎學院音樂老師陸紫丹對神曲蠻反感。「這種什麼神曲,廣場舞音樂,真的不好聽,毫無美感可言。」採訪剛開始,陸紫丹就毫不留情地對神曲一通批評,他覺得目前的音樂寫手素養實在不高。
儘管還沒聽過《小蘋果》,但他經常在上網時搜到類似的神曲,有時還是在學生的推薦下,被動接收了這些信息。「我問學生們在聽什麼歌,他們報出來的歌名我聽也沒聽過,上網一查,居然是這樣的曲子,實在太驚訝了。現在的孩子怎麼在聽這樣的歌?完全出乎我意料。」陸紫丹對神曲的流行頗為擔憂,他直言,現在這種節奏快、好上口,但沒有內涵的流行歌曲,無論對孩子還是成人,都沒有益處。他想不通,為何還有學校和單位做操時,用這種神曲代替原本的廣播操音樂。「如果習慣了這種音樂,以後怎麼去辨別音樂的好與壞呢?」
陸紫丹覺得,從音樂教育層面上,應及早培養審美品位,「好的歌曲應給人情感上的遐想,給人力量,或使人安靜,歌詞和旋律都要優美,我覺得像《因為愛情》、《卷珠簾》這樣的歌就比較好。」
社會學家:
多元社會需求各異 這種流行需包容
對於神曲的出現,浙江萬裡學院法學院社會學老師王宏志解讀為「網絡時代的快餐消費」。
他認為,神曲流行有社會心理因素。在快節奏的社會裡,「你是我的小蘋果」、「法海你不懂愛」等直白的表達,淺顯的語言,更容易為人理解。大家可以像吃快餐一樣接受,也像吃快餐一樣,吃過就忘,接著又有新的一波快餐出來。
「就像時裝一樣,歌曲也有時尚。」王宏志說,藉助目前發達的網絡和社交媒體,神曲的流行更加容易,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大家都在聽,在聊,甚至運用其中的語言,你要是不知道,是不是就不潮、不時尚,就OUT了?」王宏志覺得,這也是一種多媒體時代的正常現象,如果不從眾,就必然有落伍感。這也是為什麼神曲會瘋傳的原因之一。
對於有些評論批判神曲「審醜品位」、「淺薄粗俗」,王宏志覺得大可不必過分苛責和大驚小怪,多元社會必然有不同的文化表達方式,這種神曲也有特定的流行群體。對新型社會現象,大眾應更多包容。
「在西方有一些文化,比如爵士樂、鄉村音樂,早期也是不被人接受的,在國內,像《縴夫的愛》、《大花轎》這種流行歌,一開始也覺得俗氣。要有陽春白雪,也要允許有下裡巴人。」王宏志認為,沒必要以一部分人的審美標準,去苛求大眾,「神曲沒有多大社會危害,這種流行很正常,沒必要給它貼什麼審醜的標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