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雲雷 通訊員 王金峰
在濟南市天橋區二環北路濟廣高速橋洞下,有一位以拾荒為生的流浪老人,天寒地凍,老人的生活愈發困難,幸好小魯社區的網格系統及時發現並救助了老人。目前,老人已被送往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聯盟醫院接受治療和照顧。
救助流浪老人「小網格」溫暖「眾人心」
近日,小魯社區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二環北路濟廣高速橋洞下生活了一位流浪老人,老人收留了四條流浪狗,以拾荒為生。此後,社區網格員和熱心居民常給老人送衣服和食物,對其加以關照。
寒冬已至,氣溫驟降,網格員將此事上報給小魯社區第一網格網格長陳雷進,因擔心老人的生存問題,陳雷進隨即向總網格長小魯社區黨總支書記馬寧和主任趙金剛匯報此事。社區黨支部對此非常重視,馬寧立即組織相關人員趕赴現場了解情況,並為老人帶去了禦寒的棉被和大衣。在溝通過程中,他們發現老人疑似有精神障礙。社區黨支部隨即成立相關工作組,由黨總支委員陳雷進牽頭負責此次救助活動。
冬日一早,在社區民警的陪同下,陳雷進帶領小魯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將老人送往濟南市救助站。「我們帶著老人到了濟南市救助站,但她拒絕下車,說她的家在歷下區鞭指巷93號,一直在說要回家。」鑑於老人意志堅決,陳雷進決定先尊重和順從老人意願,帶她去尋找她口中的「家」。派出所民警多次核對公安系統的人口身份信息資料庫,未能找到老人的身份信息。一行人按照老人口述找到了泉城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工作人員和鞭指巷社區網格員積極配合,大家一道,頂著寒風,歷經近四個小時的實地探查,多方打聽無果。
最終,在濟南市救助站的協調下,老人被送往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聯盟醫院接受治療和照顧。老人收養的流浪狗被濟南市打狗辦接收,高速橋洞下的垃圾也被藥山街道綜治辦人員清理完畢。至此,救助行動圓滿結束。
「一天下來,大家都凍得說不出話了」,陳雷進表示,寒冬無情,但社會有情。作為黨員和社區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從來不是靠嘴上說說,於公於私,哪怕遇到再多困難,也要讓老人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打造智慧社區「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流浪老人得救後,周邊群眾得知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小魯社區的網格治理工作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的高度讚譽。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此次救助事件只是小魯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實施網格化治理、造福居民諸多工作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藥山街道小魯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構建網格治理服務體系;依靠居民、組織居民、服務居民、造福居民,把網格打造成做好做優社區工作的堅實陣地,切實打通服務社區群眾的「最後一裡路」。根據藥山街道網格化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網、控、巡」三步走戰略的工作安排,小魯社區按照居民區、工業園區等不同建築屬性設置網格單元,採取分類管理。同時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使社區黨支部和網格有效融合,每個網格上都有所在的黨組織、每名黨員都是網格員,充分發揮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的作用。
一網三級,成立社區治理網格員隊伍。小魯社區黨總支書記任總網格長,下轄7個二級網格,組建了約24名兼職網格管理員隊伍,實行「一網三級」的管理模式。建立網格員日常巡查制度,黨員幹部包掛網格,社區幹部和網格員每天走訪小區;在走訪巡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真正做到「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在開展的「中央環保督察」活動、「創建衛生城市」等工作中,社區網格員隊伍上通下達、無縫銜接、處理及時的工作機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網格員隊伍「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發揮出了聯動優勢。
多元參與,網格化治理疫情防控工作。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小魯社區加強組織領導,設立黨員先鋒崗,充分發揮黨員在網格中的作用。從總網格長、網格長到網格員,明確各級工作定位,全員到崗,責任包幹,開展排查和防控服務管理工作。疫情期間,部分防控工作通過網格的數位化功能完成:上級發布的通知、要求等能通過終端及時傳達到各網格,網格員也可直接向上報告網格裡的疫情情況,實現了街道、社區和居民的連接。
服務民生,打造智慧治理社區新生態。藉助藥山街道精細化管理平臺,小魯社區網格工作構建「網格服務圈」,聚焦物業管理、應急應變、環境美化、公共設施維護、公共服務提升等問題,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做到「群眾有需求,網格有回應」。藉助智慧平臺,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補齊治理短板,打造整潔舒適的人居環境,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社區黨支部和兩委班子的帶領下,自開展「管理全覆蓋,責任無縫隙」的網格化治理以來,小魯社區緊緊抓住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著力點使實勁、見實效,調動社區網格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多元參與、人人盡力、共治共享,實現了「從亂到治,從治到有」,將社區打造成廣大居民群眾最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