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西子湖畔
(上一篇:請點擊:)
註:相關旅遊景點信息見文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同樣是人間天堂的杭州。
來到杭州,西湖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我們前往西湖的時間有些晚,太陽都已經升起來了還沒有動身。到達西子湖畔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要十點了。此時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西湖之大,讓你無法想像,西湖景點之多,讓你眼花繚亂,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這迷人的西子湖畔,留下過流傳千古的文章。
西湖風光
西湖最出名的莫過於西湖「西湖十景「了。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堤春曉」和「斷橋殘雪」和「三潭印月」了。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被貶官到杭州,為解決水患,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砌了一條橫貫南北的大堤。堤上建有六橋,遠遠望去,甚是好看。後人為了紀念蘇軾,將這條長長的堤壩命名為「蘇堤」。「蘇堤是連通西湖南北兩岸唯一的一條陸路通道,因此「蘇堤」也是西湖上一條絕佳的賞景地帶。在映波橋上停留片刻,在跨虹橋上駐足,整個西湖將會如畫般的展現在你的眼前。「蘇堤」從北宋始建至今,已走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蘇堤」兩岸,種植有大量的夾竹桃和垂柳,每到春季,粉色的桃花盛開,綠色的垂柳垂下長長的枝條,倒映在春水中,此時再配上薄霧蒙蒙,盡顯了西湖旖旎的柔美氣質,故「蘇堤春曉」名揚天下。
說完了「蘇堤」,我們再來說一說同樣是為了治理水患的另一條堤壩「白堤」吧。白堤原名「白沙堤」。其名聲大噪始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詩句中的「白沙堤」正指次堤。後人為了紀念白居易,便將這座堤壩稱之為「白堤」。「白堤」寬闊而敞亮,靠近湖邊垂柳依依,外層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蒼翠無不比,眼前碧水依依,漫步在白堤,如在畫中遊一般。怪不得白居易「最愛白沙堤」呢。
在西湖的湖面上,有著傳統江南特色的搖櫓船,也有古風古色的手搖大船,我們選擇乘坐了一艘手搖船前往西湖中心的湖心島。湖心島上的景點內涵可真不少,「三潭印月」就夠你欣賞上半天了。只是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要是在曉月當頭,趁著濃濃夜色登島該是怎樣一番趣味啊。不過白天上島則有白天上島的樂趣。
「三潭印月」被譽為「西湖第一盛景」。想必「三潭印月」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我們人民幣一元錢的背面取景就取自這裡。「三潭印月」是西湖中眾多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風景秀麗,景色清幽。岸上金桂婆娑,綠化,明,與雕欄畫棟的建築相映成趣。島南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疏浚西湖時所建。三個石塔腹中空,每個球面提上都留有一個圓洞,若在一輪皓月當空,塔中燃起燈火,洞口的形狀印入水面,水面上便有了許許多多的月亮,真月亮和假月亮在此時便難辨真假,湖面上徐徐吹來涼風,夜景煞是迷人,故曰「三潭印月」。但是,我們在白天登島,便無緣欣賞這迷人的景色了。
西湖風光
看過「三潭印月」,再來看一看「平湖秋月」。對於「平湖秋月」而言,我們去的更不是時候。第一,我們去時正值盛夏,並非秋天。第二,我們去時正值太陽當頭,並非皓月當空。所以,在觀賞性上與秋天的夜晚肯定是差了不少。但是站在這裡的一座小亭中,面向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閉上眼睛,「平湖秋月」的景象浮現在眼前:彼時秋高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水面交相輝映,再加上徐徐吹過的晚風,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而此時放眼望去,西湖上波光粼粼,太陽當頭,酷暑難耐,「平湖秋月」的美景便只能在腦海中想像了。實在是有些遺憾。
從湖心島下來,我們又回到了長長的蘇堤上。在蘇堤上繼續漫步,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另一處景點「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將花、魚、港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一個紅魚池位於園中的南側,是全園觀賞的核心。池岸曲曲折折,池中堆積的土地成了一個個小島,池上設有一座曲橋,倚著橋欄向下看去,金色、紅色的鯉魚正成群結隊的向橋下遊來,讓我想起了柳宗元的「蹴而遠逝,往來倘乎,似與遊者相樂。」望著橋下這群可愛的魚兒,有誰不會心動而詩興大發呢?
花港觀魚
走到「蘇堤」的盡頭,大約過了晌午。我們匆匆吃過午飯,便去了著名的「雷峰塔」。」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也是相當出名的。到了「雷峰塔」前,抬頭仰望雷峰塔,塔前的石階使得塔本身變得遙不可及。登上幾十米高的石階,再向上仰望,才一睹了塔的真容。眼前所見」雷峰塔」並不是歷史遺蹟,而是後來在原塔基礎上復建的,原塔已經被罩在了新塔的地下。進入到新塔內部,首先見到的便是原塔遺蹟。望著這座塔僅存的根基部分,心生無限感慨,慨嘆歷史的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雷峰塔
從原塔遺址開始,一層一層向上爬,爬了大約兩層,終於到了新塔的地面。看到坐電梯上塔的人實在是多,我們便選擇了一層一層的登塔,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畢竟「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嗎,一下上到頂層,不知有多少風景會被略過。我們一層一層的向上爬,果然每一層所見之景都不盡相同。另外,不光是登塔所見風景不同,就是他每一層的塔身,所展示的故事也不同,但都是在說這同一個連續故事的部分,這個故事與「雷峰塔」的來歷有著很大的關係。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卻被海法鎮在了雷峰塔下。後來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轟然倒塌,白素貞獲救。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足以見證雷峰塔歷史之悠久。
雷峰塔上望西湖
終於爬到了最頂層,向西面俯視,整個西湖景區盡收眼底,很是壯觀。就是此時太陽還未落山,無法欣賞到「雷峰夕照」的美景。轉到東面望去,對面是大名鼎鼎的淨慈寺。那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出自對面的淨慈寺。隔著一條車水馬龍的的道路,站在雷峰塔上遠眺淨慈寺,淨慈寺被群山環抱,寺廟也是一層一層依山而建,遠望也很壯觀。
淨慈寺
對於另外兩個「西湖十景」中的「斷橋殘雪」和「平湖秋月,我們賞的就不是那麼仔細了。看到「斷橋殘雪」還是在我們從靈隱寺回城的路上,恰巧路過西湖,眼前是一大片盛開的正豔的荷花池,荷花池的盡頭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便是斷橋。斷橋是西湖欣賞雪景的絕佳之地。「斷橋殘雪」名字的由來也和民間傳說《白蛇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正是《白蛇傳》這部民間傳說,為斷橋和其周邊的景物增添上了浪漫主義色彩。
看過「三潭印月」,再來看一看「平湖秋月」。對於「平湖秋月」而言,我們去的更不是時候。第一,我們去時正值盛夏,並非秋天。第二,我們去時正值太陽當頭,並非皓月當空。所以,在觀賞性上與秋天的夜晚肯定是差了不少。面向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閉上眼睛,「平湖秋月」的景象浮現在眼前:彼時秋高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皎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水面交相輝映,再加上徐徐吹過的晚風,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而此時放眼望去,西湖上波光粼粼,太陽當頭,酷暑難耐,「平湖秋月」的美景便只能在腦海中想像了。
對於西湖,其實我很想在冬天大雪紛飛時再來一回。不僅僅是要來看短淺,更重要的一點是明朝張岱的那篇《湖心亭看雪》深深打動了我的內心。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裡,和朋友踏雪,駕著一曳扁舟,駛往湖心亭。在湖心亭裡,與友人「擁淬衣爐火」,喝著熱氣騰騰的茶,欣賞著雪落西湖之美景,這是何等的生活情趣啊!這種生活也是我畢生之嚮往。
張岱《湖心亭看雪》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錯的,西湖之美,美得讓人心醉,美的讓人無以言表,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註:西湖風景名勝區不需要門票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長:1-2天
*如果晚上有時間,可到西湖邊觀看「印象西湖」大型歌舞實景演出,導演為張藝謀。票價大約300多元起,需要提前預定。(僅供參考)
印象西湖實景演出
下一篇: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