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
改革觀察
三年新醫改,廣東初步建立了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十八大之後,如何推動醫改進入深水區、解決看病難題,成為焦點。
最近,廣東啟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醞釀推廣深圳醫改經驗,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連日來,分管衛生工作不久的副省長林少春又到揭陽、湛江、茂名等欠發達地區密集調研基層醫改。他感慨地告訴記者:「我在基層工作了9年,深知農民兄弟看病不容易,省裡將加大投入,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硬體和人才建設,進一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全省公辦基層醫院「吃公糧」
「三年醫改,廣東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省政協副主席、省衛生廳廳長姚志彬介紹。
據介紹,近年來,廣東人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全省居民期望壽命達到76.1歲(全國73.0歲),比2007年提高0.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07年的17.8/10萬下降到14.3/10萬(全國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6.3‰下降到3.9‰(全國12.1‰)。居民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部分指標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緩解「看病難」,廣東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公益性體制逐步建立。全省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公益一類管理,重新核編定崗。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職工月均收入由改革前的2916元上升至3528元。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零差率銷售,並逐步將村衛生站納入實施範圍。
緩解「看病貴」,廣東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城鄉醫保一體化。全省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由2007年的52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由最高6萬元提高到15萬元以上。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社區居民將有「家庭責任醫師團隊」
「下一階段是我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攻堅時期。」姚志彬透露,全省衛生系統將重點抓好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向縱深發展、加強衛生人才和信息工作這四項工作。
按照廣東省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廣東將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到2015年基本實現門診統籌全覆蓋,將門診常見病、多發病及重性精神病門診費用納入統籌補償範圍。提高住院報銷補償比例,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75%以上,封頂線15萬元以上。推行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適當擴大病種範圍,提高對門診特殊病種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為緩解農民看病難,廣東將積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到2015年,實現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全覆蓋。10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力爭有1所醫療機構達到三級醫院水平,各地級以上市至少有1所三甲醫院,全省建有若干家民營三甲醫院。縣域內就診率力爭達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城市居民看病也將更加方便。廣東計劃將政府舉辦的一級、部分二級醫院轉型或改制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保每個街道或每3萬至10萬服務人口有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建立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建立「家庭責任醫師團隊」制度,建立「守門人」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
改革行記
從郵電醫院到南醫三院 「改嫁」高校,企業醫院變身三級醫院
公立醫院改革是當前醫改的難點、焦點。廣東省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提出,鼓勵部分國企所屬醫院轉制,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緩解群眾看病難。
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南醫三院」),是一個鮮活的改革樣本。5年前,其前身廣州郵電醫院只有150張床位,190多名工作人員,無專科特色,僅依靠體檢業務維持運營。轉制「嫁給」南方醫科大學,尤其是著名骨科教授金大地來到該院任院長後,醫院逐漸發展成為以骨科為龍頭的三級綜合醫院,醫療年收入從原來的3000萬元增長到42000萬元,床位增至1000張,大大緩解了周邊群眾看病難。
人才破局:廣發英雄帖引進50多個高級專家
南醫三院黨委書記胡海源還記得5年前剛到醫院時的冷清情景。「醫院位於深巷中,我剛開始開車來,轉了兩次才找到。手術只能做到闌尾炎、剖宮產,服務對象基本就是住在棠下的外來務工人員,繳費處和藥房都裝了鐵絲網。」
2008年有了大轉機。在業界聲望甚高的南方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金大地,被南方醫科大學領導班子委任為南醫三院院長。他提出:必須實幹興院,從人才方面撕開一道口。
首先解決「老郵電」員工的問題,40歲以上的職工,以待遇換崗位,讓他們各安其命。17名40歲以下的郵電系統年輕醫生被派到南方醫科大學幾個附屬大醫院進修。如今,他們很多已是醫院重要科室的骨幹力量。
有了廟,還得有和尚會念經。金大地提出,在全國範圍內廣發英雄帖:先後從南方醫院、珠江醫院調入20餘名專家教授,從湘雅醫學院、國內知名大學附屬醫院,甚至從國外引進人才,如著名的骨科專家蔡道章、腎內科專家鄒和群、婦產科專家郭遂群。5年間,該院共引進50多個高級職稱專家,技術骨幹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者達61.8%。
改善環境:貸款建廣州最大單體門診樓
如何改善病人就醫環境,是一個大問題。醫院蝸居在深巷,房舍低矮陳舊,而不遠處就是中山大道,高檔社區密布,居民健康服務需求高,可謂「冰火兩重天」。
金大地設想,若在路口建一棟新門診樓,配上500張病床的新住院大樓,可吸引番禺、中山、東莞等地病源。巧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天府路口部分工廠陷入困境,要賣地獲得周轉資金。他當即召開全體職工會議,決定貸款3.25億元,購買這些工廠建新門診樓,解決醫院巷子深、地盤小的問題。
事情很快上了軌道。在連續施工奮戰268天後,高8層、佔地20多畝的歐式門診大樓趕在廣州亞運會開幕之前投入使用。這至今還是廣州市佔地面積最大的單體門診樓,沒有圍牆,路口寬闊。醫院還聘請南方醫院和珠江醫院各專科退休專家前來開診。業績明顯提升:醫院開放床位數增加500%,門診量增加300%,住院量增加417%,手術量增加540%。
「我們缺錢,但公立醫院必須堅持公益性。我們堅決不過度醫療、不開大處方,甚至檢查還給打折,採取的辦法是讓利做量。」金大地說。
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評價,南醫三院由「企業醫院轉為事業單位,新的管理模式、新的領導班子將原來的企業醫院帶出泥濘,走向發展。如今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廣州地區潛力無限的大型綜合性醫院,特別是廣州東部居民的首選醫院」。
專家連線國務院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曾益新: 要吸引全科醫生到基層醫院
廣東近年醫改工作成效顯著,「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思路清晰、目標明確,三項目標完成都不錯。特別是「保基本」,初步建立了全覆蓋的醫保體系,報銷比例不斷提高,報銷手續也越來越簡化。目前主要的薄弱環節是基層醫院缺乏真正經過嚴格訓練的全科醫生。建議廣東出臺優惠政策,在待遇、戶籍、職稱等方面給予傾斜,吸引全科醫生下基層。
專題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陳楓 曹斯
通訊員 孫健 陳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