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匯·IAMBIGBROTHER
保健品巨頭GNC HOLDINGS(GNC)12月21日暴跌23.06%...
如果把GNC的股價走勢拉長,你就會發現,所有想著抄底的人都悲劇了,有多少埋多少…從2013年開始,GNC的股價近乎腰斬,後來有所反彈,但也沒有回到從前的高位,從2015年開始一路下跌,在最高峰的58.65美元跌倒現在的3.77美元,跌幅高達93.57%!!!!
跟GNC一樣也是賣保健品的康寶萊(HLF)的股價雖然波動幅度比較大,但是也處於上升狀態,沒有像GNC一樣一蹶不振。
而港股市場中的健合國際(1112.HK)自收購了澳洲保健品巨頭Swisse之後加上扛過了「奶粉供給側」,股價也走出低谷,一路上升。
那問題來了,同樣是賣保健品的GNC,還是一個老牌保健品,有忠實的客戶,有良好的銷售渠道(全球都有門店),本應躺著賺鈔票,為何會落得如斯田地?
很明顯,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一、一代宗師
1935年,David Shakarian在美國匹茲堡成了一家專賣販賣健康食品的小店,叫Lackzoom,主要販賣一些比較健康的穀物類早餐還有三文治,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沒多久就開了第二家分店。到了1936年遇到洪水災難,使得David的兩家商店被徹底摧毀,但他並沒有放棄,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災難結束後,他選擇在相同的地點再次開了兩家門店,並在短短的五年內用了6家門店。到了60年代,當人們開始接受天然食品和更好的食物營養觀念後,David決定在其他州開店,在此時他把名字改成GNC(General Nutrition Center)。
之後GNC開展了快速成長的步伐,生產製造維他命、礦物質補充品、食品、飲料以及化妝品。
直到今天,GNC在全球50多個國家共有9000多家專賣店,1500餘款創新產品。
產品多種多樣,養顏美容、心腦血管、體重管理、母嬰營養、肝腸胃、泌尿生殖等。
保健品它不同於服裝或者食品飲料,可替代性沒有那麼強,而且門檻高,不是所有保健品牌都能為消費者所接受,畢竟是吃緊肚子裡的東西,尤其是這種類似藥丸的產品,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都會格外謹慎,一般都選擇大品牌,老品牌,最好還是國外的。
比如市面上最暢銷的幾個保健品品牌,blackmores、swisse、康寶萊,都是有著幾十年歷史的,blackmores成立於1930年,siwisse是1960年,康寶萊是1980年。
所以,按照GNC這個架勢,良好的品牌,好的行業趨勢(老齡化人口持續上漲,80、90後熱愛保健),GNC走成這樣,全靠管理層為了討好投資者,實力作死…
▌二、激進的回購
此前市場上有種說法,之前那輪美股的牛市是回購出來的。金融危機之後,QE大放水,市場上的資金成本低得可怕,美股開始出現大面積的出現回購,2013年是美股的回購高峰年,當時在道瓊指數30家成分公司中有26家都有股票回購的記錄,而回購的金額佔總市值的比例也極高,達到近1500億美元,佔當時近5萬美元總市值的超過3%。
而保健品巨頭GNC也是回購中的一員,只是它屬於非常勇猛的一員,在回購路上越走越遠,借錢都要回購。
GNC從上市第二年開始就不停地回購股票,回購股票花的錢比上市募集的錢還要多,從2012年開始,合計使用資金16.6億美元回購,而當年IPO也只募集了2.6億美元。公司的總股份也從2011年初的1.03億股減少至2017年10月的6900萬股。
而上市之後的GNC每年經營活動賺進的現金平均是2億美元,最高的時候為3.5億美元。整體的發展趨勢符合消費品品牌的穩健發展趨勢。
消費品品牌主要的開支都是三費,資本開支其實相對較少,因此是有餘力去回購股票的,但GNC管理層作死的地方就在於上了超高的槓桿進行回購…
GNC從2012年開始,長期負債不斷增加,到了2016年長期負債高達15億,而這個負債中,有13億是在2019年3月到期的,另外有2.5億為可轉換債券。
一直以來,GNC的負債率都不低,長期在70%以上徘徊,在負債回購的推動下,到了2016年就超100%了…
前期的不斷回購,推動了GNC的EPS的增長,但是到了後期由於經營情況出現了壓力,回購推股價的故事就開始崩了,2016年索性就擺爛砍商譽,一把把EPS做到-4.12美元。
這是負債推動的暴跌,不是經營黑天鵝的暴跌,這種暴跌,在美股誰抄底誰悲劇…
▌三、負反饋啟動
如果這家公司的經營尚好的話,是可以依靠經營性現金流去覆蓋負債,但是近幾年GNC的經營狀況也較為遜色。
首先是營收,在2013年的時候到達高峰,2014年開始下滑;但是如果細看,其實在上市之後的GNC在經營商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可以看到,從2011年-2016年,每年大概就是25億元左右的營收,較為停滯
而淨利潤方面,也是在2億美元以上,最高去到2.6億美元,最差就是2016年的負2.8億美元,主要是因為2016年調整商譽,如果拋開這個資產減值的話,淨利潤大概為2億美元。
GNC的存貨周轉天數也從2012年開始不斷增加。
本來GNC的管理層是搞了一個表面看起來天衣無縫的計劃,借錢回購,賺錢還錢。看起來就像我們平時用信用卡消費,然後把用每個月的工資去填信用卡的坑,然後繼續用信用卡消費,如此循環。時間長了,你就發現,你用的錢越來越多,你的坑越搞越大,某天,你工作沒了,或者你被扣工資了,你下個月就狗帶了,舊的錢沒還上,新的錢又來了。
而GNC也是如此,管理層去借錢回購,股本註銷,EPS上去,股價上去。但是,公司的經營難免有起伏,增速一下來,負債回購的故事就崩壞了,GNC現在的經營是舉步艱難,因為它負債實在太高了,容錯率變小,一不小心,前面就是萬丈深淵。
另一方面,保健品其實跟護膚品是一個概念的。它最重要的除了研發,就是廣告。而廣告是拉動這些產品消費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力量,因為它們就是一種「玄學」類型的東西,你廣告做得越好,消費者就更加樂意:「我就買來試試吧。」
而GNC的營業支出跟營收的走勢差不多,表面看起來是合理,實際上是你付出多好,你就有多少收穫。沒錯,這裡,筆者就是懷疑GNC不捨得花錢打廣告。
據筆者目前了解,GNC暫時沒有代言人;而同行Swisse的代言人是妮可基德曼和範冰冰,GNC輸了不止多少條街了。
不過也難怪,GNC本身沒錢,借錢,借來的錢卻不是拿去經營公司,而是拿去回購,推動股價一時的增長,哪有錢來打廣告,不打廣告,誰知道?誰買?
▌小結
一個公司的管理層,理應是立足長遠的為股東服務,但是總是有一些管理層為了所謂的短期股東利益,不是用心經營而是在財技上動腦筋,為了短暫地推動股價而激進的借錢回購,最後把好好的一個品牌給毀了…
與GNC相反的是合生元的管理層,當時收購Swisse的時候,合生元也有很高的負債,截至2016年12月31日,集團的負債率是77.5%,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時候,負債率已經降至71.93%。那個時候,合生元也是舉步艱難的,奶粉賣不動,澳洲保健品要進入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最後也扛過去了。合生元(現H&H國際控股)的管理層也表示,未來會進一步還清負債。
一個好的消費品品牌,沒有好的管理層,終究還是會被玩殘。
GNC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雖然依然是保健品巨頭,但是銷量已經好幾年都停滯不前了,現在還有資不抵債的壓力,就算GNC想做改變,也找不到資金了,負債已經打滿了,股權融資這種時候肯定被狠狠的砍一刀…未來的路不好走啊…
不過還有最後一種可能,那就是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直接把公司給收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