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伸出援手的日本,眼下也正經歷著「口罩荒」。
據日本媒體援引日本衛生材料工業聯合會數據報導,日本國內家用口罩近10億個庫存,在短短一個多月裡已經告罄。但觀察人士指出,「口罩荒」並未在日本社會引發劇烈的「口罩慌」。
日本社會的冷靜,也反映在一枚小小的口罩上,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歷史中折射出太多情緒:平日,它是距離的意味,是人們禮貌自律的「日常」,此刻卻是跨越國境的「聯結」象徵。遠近之間,也許更加值得感佩的是,日本人對於災難的「危機意識」: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今天要做好準備——從一枚口罩開始。
看得見的「日常」
對於不少日本人來說,小小的口罩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無數個場景下,可以看到口罩滿滿的存在感:地鐵車廂,它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安全感;身體抱恙,它是利他利己的社會禮儀;餐館飯店,它是服務業的質量保證……更別提每年春天困擾日本人的「花粉季」,琳琅滿目的口罩會佔據藥妝店、便利店的顯眼角落,成為一種特別的「季節風物詩」。日本是名副其實的「口罩大國」。據日本衛生材料工業聯合會統計,2018年日本全國的年產量約為55億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億枚。這一年,按照諮詢公司富士經濟的測算,在買口罩這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上,日本人一共花了358億日元之多。在外界眼裡,尤其對於歐美人來說,日本人戴口罩的社會氛圍,顯得不可思議。事實上,口罩在日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初期。當時的口罩以黃銅絲網為芯,主要用於防塵。但回顧歷史,與疾病的抗爭,是促使口罩風潮席捲日本列島的主要原因。
1918年大流感時的美國西雅圖,沒帶口罩的人被拒絕乘坐電車。
1918年,西班牙流感肆虐世界,日本全國超過2300萬人被感染,死亡人數據說達40多萬人。慘痛的一幕促使口罩在日本流行。有評論指出,這也讓日本國民認識到,國家的發展並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還包含著國民認識的深刻轉型。此後,每出現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口罩在日本的銷量便攀上新高。
歷史上戴口罩的日本女性
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花粉症」在日本的流行進一步促進了口罩在普通家庭中的傳播。「花粉症」被稱為日本的「國民病」,據說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對花粉敏感。
日本口罩的細分功能令人咋舌
細分的需求、對細節的重視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催生了日本口罩產業的繁榮。事實上,除了安全和衛生方面的考慮,口罩在日本人的「日常」中演化出了更多特殊的功能。在某些場合,口罩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為了安全和健康,甚至還有了裝飾和心理上的撫慰作用,這些被認為是特定人群的「口罩依賴症」。所以有人說,口罩之於日本人,就像一件「鎧甲」。
「有備無患」是種義務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儘管面臨「口罩荒」,不少日本企業、地方政府和機構仍然向中國捐贈了自身的防災儲備物資。據悉,還有東京的兩家公立醫院直接向中國的地方醫院進行「點對點捐助」,並且婉拒接受採訪。
日本最新捐贈的物資。日中醫療協力機構供圖
歷史上的典故,今天出現在救災物資上。日本捐贈給中國的口罩,和這些溫暖的詩句,讓人格外感慨。
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口罩多在短短數天內籌措而來。一些來自市場零售,還有不少是企業、政府等自身的物資儲備。日本社會對口罩的態度,也許跟日本式的責任思維有關:管好自己,儘量避免給他人添麻煩。這種折射在戴口罩——這樣一件平凡小事背後的高度自律感,在崇尚集體主義文化的日本,醞釀出了對待危機的態度: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義務做好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一點是,功夫下在平時:從最壞處打算,踏踏實實地做好準備,才能有備無患。有理由相信,正是這種把災難應對「日常化」的處理,給了公眾更多信心。在這樣一種社會氛圍之下,「有備無患」漸漸成了一種事實上的全民義務。日本茨城縣中部的水戶市,最近向中國重慶市捐贈了5萬隻口罩。據日本媒體披露,這5萬隻是從該市15萬隻常規的防災儲備口罩中撥出的。據報導,水戶市常住人口為27萬人。
水戶市市長高橋靖在致重慶的慰問信中,對正在緊張防控疫情的重慶人民表示衷心慰問,祝願中國防控疫情早日取得勝利,重慶市民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以此觀之,日本城市的人均口罩儲備量可見一斑。除了政府儲備,算上民間力量的儲備,這一數字實際應當更為龐大。實際上,從流感到「花粉症」,公共衛生的防護意識和國民自律,逐漸上升為日本社會的共識。歷經多年,口罩逐漸從「疾病防護用品」演化為成「日常用品」。
重視「每一個人」作用
不僅僅是口罩。在日本,防災儲備和訓練是一個社會性的全民課題。地震、海嘯……日本人,對於災難並不陌生。讓外界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他們在災難面前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並非憑空而來。有專家指出,從公眾感受的角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仿佛都「突如其來」,然而從應急管理的角度,對災害的日常化管理,應該是常態。日本政府2016年發布的《防災4.0專家提案》說得更為直白:當大災害來臨時,不要坐等政府來救你,因為你的家園被摧毀的同時,醫院也被摧毀了。除了公共應急資源的「公助」,公民和企業的「自助+互助」要成為應對災害的主體,讓每個人、每個機構把防災作為自身的課題。頒布於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從防災基礎設施和水土保護工程建設、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等方面,對災害的預防作了詳細規定。從此,每年的防災日,日本全國各地都要組織成千上萬民眾參加預防災害演習。有關組織還會向民眾發放防災知識介紹材料,介紹應對突發災難的辦法。
日本的防災演練
防災意識,還可以從企業的選擇上得到映照。除了政府的應急管理體制,日本民間企業一直是防災應急的重要一環。一個生動的案例與「吃」有關。在日本電商平臺上,防災食品種類則多達5200多種:洋蔥風味的乾麵包,加水即食的咖喱雞肉飯,保質期五年的牛奶糖……而對於日本幾大食品製造巨頭而言,如何將日常食品升級為「防災系列」,是近年的一個新業務重點。分析人士指出,「防災食品熱」與人們防災意識的增強有關。日本「鑽石在線」網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日本網民表示,有計劃購買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除了物質上的準備,防止災難記憶的風化,也是日本當下面臨的「危機意識」課題。
日本的企業、學校都會定期舉辦防災演習
對不曾目擊災難的大多數「旁觀者」來說,災民們的遭遇是自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彼岸」。因此,一直居於「此岸」的人們處於「記憶風化」的傾向之中。「必須阻止災難記憶風化。」當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批評家東浩紀認為,災難記憶是一項「遺產」,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記住那些傷痛,提醒人們居安思危——除非每個人都去努力、去為自己的安全負起責任,否則災難仍將降臨。今天,當我們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發生在鄰國日本的這些故事,除了讓人感慨,還可以是一面鏡子。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深海星
責編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