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
它曾靠一支鋼筆,佔據絕大部分中國市場份額,總資產超過7億元,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數歷史大事由它籤署,品牌估值可謂無價。
之後,它開始迅速衰敗,從3000多人的大廠到最後不足150人,淨資產減少到200多萬元,抵不上上海一套房子,甚至不得不以250萬元賤賣49%的股份。
英雄鋼筆,歷經85年風雨,慘澹收場。它是最偉大的民族品牌,也是最沒落的國有企業。
「抗美」英雄
1931年,用鋼筆代替毛筆寫字者日益增多,學徒出身的浙江奉化人周荊庭,為了打破「中國人生產不了鋼筆」的說法,以1.5萬銀元創辦華孚金筆廠,隨後更名為英雄金筆廠,標誌著英雄牌鋼筆的誕生。
1958年,「英雄」用9個月研發的「英雄100型」金筆,在抗漏、圓滑度、間歇書寫等11項指標上追趕美國名牌派克,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為此還拍攝了影片《英雄趕派克》。
1978年,英雄金筆廠創辦了英雄金筆廠技校,專門為廠裡培養人才,一年只招四五十人。
當時能在英雄金筆廠上班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廠裡配備有四五輛專門接送員工上下班的兩節車廂公交車「巨龍車」,令其他人羨慕不已。
上世紀「英雄蓋世」
上世紀80年代,在上衣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幹部的代表性打扮。英雄鋼筆當時屬於「奢侈品」,是饋贈親友的時髦禮物,一支筆加一本筆記本,再寫上「好好學習」等祝賀或者勵志的話。
英雄鋼筆還見證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聲明、中國首次APEC會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均由「英雄」籤署完成,並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國際友好國度首腦和運動健兒。
不僅擁有「英雄」的中國馳名商標,在鼎盛時期,「英雄」產品佔有率接近市場總和的70%,並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市與退市
1992年和1993年,「英雄」先後在A股和B股市場上市,成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業。1996年英雄集團的半年財報顯示:總資產超過7億元,淨資產3.72億元。
好景不長,從1999年開始,英雄的主營業務開始虧損,不得不變賣資產,包括上海永生金筆37.57%的股權等。
「英雄」的光環逐漸退卻,淪落為中國資本市場的ST一族。2001年,英雄的業績下滑嚴重,「英雄股份」不得不退市。
從1992年上市至2001年退市,「英雄」作為上市公司不到10年,輝煌沒能延續。
轉型的陣痛
2003年,海文集團收購了英雄筆廠,投資3600萬元組建了上海英雄金筆有限公司,並整合了41件英雄商標。輕裝上陣的英雄筆廠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
自2007年起,英雄注重開發禮品市場,如大銀行的VIP客戶禮包、汽車銷售禮包和重要會議指定用筆等。但這些努力並沒有多少起色,更諷刺的是,過去數年中國許多派克筆櫃檯銷量增長30%至50%,英雄鋼筆的銷售則縮減了近7倍,一些賣場甚至拒絕英雄品牌進駐。
「英雄」還嘗試過多元化的投資自救,但最終功敗垂成。
250萬元賣49%股份
2012年11月,一則關於英雄集團掛牌以250萬元的低價轉讓上海英雄金筆廠49%的股權(不包括土地和品牌商標)的消息引人關注,讓人有「英雄末路」的感慨。
此時的英雄集團已連續三年慘遭重創,2011年淨利潤虧損472萬元,同比下降近200%。英雄集團的總資產亦大幅縮水,從1996年的7.03億元降到2012年7月的2498萬元,淨資產則由3.72億元減為208萬元。10多年間,英雄金筆廠淨資產值只剩下了原來的零頭。
「淨資產就上海的一套房子錢?」很多人為「英雄」遺憾,當時網上甚至傳言英雄集團已經倒閉。迫於各方壓力,英雄集團不得不主動撤銷股權交易。
「英雄」遲暮
「英雄」遲暮,有外部環境的因素,也有內部經營的失策。
市場需求萎縮。由於傳統書寫方式的改變,書寫工具市場被原子筆和中性筆佔據,英雄集團對市場判斷失誤,沒有抓住生產中性筆的機遇。在高端市場,英雄鋼筆面對派克、萬寶龍等也沒有競爭力。再加上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用筆的機會越來越少,英雄鋼筆的主業由此不斷萎縮。
盲目跨界經營。上世紀90年代,英雄筆廠開始多起併購,盲目實行「跨界經營」讓它深陷債務,但銷售額卻毫無起色。與此同時,江浙一帶民營制筆公司開始崛起,不斷擠佔英雄集團原有的市場份額,到後來,英雄筆廠甚至反過來為這些民營筆廠做代工。
國有體制僵化。作為國企,英雄集團的機制不如民營企業靈活,管理方式甚至停留在上個世紀。一直在裁員,多年沒有新鮮血液的英雄金筆廠人才大量流失,員工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無法應對新形勢的挑戰。
山寨久病難治。品控差和設計抄襲,是「英雄」一直被詬病的兩個地方。有人說,從「英雄100型」抄襲「派克51」開始,幾乎所有的型號都找得到山寨的影子。目前市場上的英雄鋼筆質量參差不齊,這是因為英雄筆廠已多年沒有更新生產線,甚至連模具都沒有維護,存在諸多問題。
曾經有錢的時候,英雄集團沒有想過產品創新,如今沒錢的「英雄」更是難以寄託。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