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楊紫、馬天宇主演的新劇《我的莫格利男孩》講述了城市創業白領凌熙誤打誤撞把森林裡長大的男孩莫格利帶入城市的故事。就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故事講得太快,迫不及待要給觀眾「餵糖」,於是莫格利剛到城市就要上演英雄救美,同時他又說話不利索,靠凌熙現教。
剛被女主角領回城市的莫格利,在醫院引發騷動。
主創可能想把故事講成「養成系」,又要照顧男強女弱的「霸道總裁」受眾群體,男主的人物設定充滿了矛盾,性格一會兒很傻白甜,一會兒又特能共情,顯得社會化程度很高,學習能力很強。比如明明由守林爺爺撫養長大,會說話,被凌熙帶到城市後卻不會說了(期待後期給以合理解釋)。不管怎麼樣我們看懂了一點,主創在用力向女主「養成」男主的故事框架靠攏。
正常情況下愛情與婚姻都以兩個人各方面綜合起來旗鼓相當較為合理,也較為容易維持。養成系的影視作品裡兩個人的關係往往不平等,由一方教導另一方逐漸成熟長大為主要線索。這類作品裡不乏收視率高的,如董潔、車仁表主演的國產劇《天若有情》、日劇《寵物情人》等等。《我的前半生》裡,子君離婚後步入職場,賀涵手把手地教她,關係的實質也是養成系。
養成含有教導、指導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被養成的對象要學習規則、方法,得乖乖聽話。養成系的目的是把對方培養成自己想要的那種模樣,這一點在養成系的前輩——《源氏物語》中講得很清楚。源氏公子領養紫姬,照他想要的樣子養育,長大後成了他想要的妻子。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一種全知全能的控制感,滿足了嬰幼兒式「我處於世界中心」的自戀幻覺。而樂意做被養成對象的一方多少有些戀親情結,心理停滯在幼年由父母引導著學習走路、吃飯的時期。
女主角和莫格利。
養成系的幸福結局一般出現在文藝作品裡,現實生活中大概率是行不通的。在學習了人生的課程後,人的天性要向外發展,要接觸師父之外的世界和人,養大以後跟別的異性談情說愛去了。人天性要成為自己,環境過度違背的話,華生的兒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大兒子自殺了,女兒酗酒並多次企圖自殺,外孫女與母親類似。《欲望都市》裡的薩曼莎算是運氣好,她養成了超模男朋友,關係也不錯。然而在聚會上,前總裁男友一句「你什麼時候當起臨時保姆了」,即刻點出了關係裡的致命弱點:小男友一言一行都是薩曼莎教的,沒有可供她探索、發現的深度。
養成系,幻夢一場。
□翠紅(專欄作家)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