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18: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一條蜿蜒逼仄的鄉道,
將來客引向五頂嶂。
五頂嶂,縣誌稱它「高嶂插雲,
如天馬行空,人跡罕至。」
明溪城關鄉下汴村,
就隱匿在這高山之間。
下汴村是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一環
這裡是野生鳥類棲息的樂園,聚集了眾多的鳥類,也是國內少有的觀鳥愛好者的「天堂」。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副主任聶延秋教授評價:「這裡是中國鳥類豐富度最高之地。」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缺憾。因下汴村缺少大面積連片溼地,過去很難留住溼地鳥類落腳棲息。
今年,下汴村建成省內首個小微溼地提升改造示範點,修復溼地生態環境,讓地表植被更具多樣性,改善溼地鳥類生活環境,吸引溼地鳥類前來栖息,填補了當地觀鳥種類的空白。
良好生態築鳥兒樂園
下汴村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鳥兒的樂園。
低至小石珩自然村,高至帳幹自然村,有著近千米立方體海拔落差,地形複雜,植被多樣,既有靜候猛禽落腳的峭壁,也有供林鳥棲息的山坳密林。山不太高,鳥群可以翻越,人煙稀少,鳥類免於人類活動的驚擾。
「每年,大量遷徙的候鳥在這裡停歇,留鳥在這裡繁衍。國家一級保護鳥種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二級保護鳥種白鷳、林雕、蛇雕、赤腹鷹……村民們和鳥兒們和諧共處,村民在田間務農,鳥兒就在跟前嬉戲。」明溪縣林業局項目辦主任肖進神說。
過去,溼地資源匱乏,水禽種類較少,成為下汴村一大缺憾。
如今,下汴村村部前,成片的稻田已改造成遍布水草、荷花、茭白的連片溼地。漫步岸邊,不時可以看到秧雞、彩鷸等水禽在水草間穿梭,為寧靜的山村增添了幾分靈氣。
溼地裡種植荷花、蘆筍等作物。
2018年,明溪縣林業局通過實地調研,因地制宜,將下汴村小微溼地修復項目列為縣裡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保護與修復項目的子項目。修復小微溼地能恢復小微溼地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景觀功能,強化小微溼地水源涵養和淨化能力,提升溼地與水生態環境景觀及生物多樣性。
「這裡原來有農田210畝,水源涵養林500畝,稻田溼地由山林狹長匯水區構成,溼地植被豐富,主要分布有五節芒、莎草、水蓼、萱草、魚腥草等,縣裡邀請南京大學生態研究院的專家提供項目建設指導。」肖進神指著遠方說。
今年4月,小微溼地修復項目開工,平整農田、攔壩蓄水、打下護岸松木。為了讓這些長翅膀的「客人」滿意,村民在溼地裡種植荷花、睡蓮、蘆筍、茭白,投放小魚、田螺、小龍蝦;在岸邊種植梨、枇杷、柿子、桂花、乳源木蓮等樹木,既為鳥兒提供食物來源,又美化了鄉村環境。
盛夏時節,池中荷花盛開,兩岸繁花似錦,鳥兒自由地嬉戲歌唱,成為一道生態美景。
「觀鳥+康養」助力增收
越來越多的鳥類前來作客,下汴村景宏農場主黃孔能心裡特別高興。他是歸國華僑,參與了小微溼地修復項目,並負責施工建設。
豐富的野生鳥類資源是村裡的一筆寶貴財富。幾年前,就有不少國內外的鳥友慕名前來下汴村,在野外拍攝鳥兒。黃孔能捕捉到了商機,利用農場資源,在村裡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推銷當地特色香豬、生態大米,嘗到了甜頭。
修復後的成片溼地水源涵養和淨化功能良好
2019年3月,下汴村聘請三明學院旅遊經濟學院專家團隊為技術指導,先後建成觀鳥民宿、觀鳥宣傳長廊、觀鳥步道等。黃孔能帶領村民成立了「村社合一」的觀鳥林業合作社,吸納村裡14戶貧困戶,大力發展「觀鳥+康養」經濟,助力增收。合作社還積極開展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鳥、攝影、休閒。
「春秋遷徙時節,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成群結隊的候鳥飛來,景象頗為壯觀。」黃孔能說,「村裡觀鳥的品牌打響後,慕名而來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遊客更多了,多的時候有二三十人。他們在村裡吃、住,聘請鳥導、搞團建,帶來可觀的收益。下階段,我們將融入民俗、農耕、閩學文化等元素,進一步提升鄉村魅力,吸引市民周末前來鄉村遊,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 紅土地譜寫新篇章!這裡曾發生過8次阻擊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