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農耕文化 活用客家古建築群
5月19日,翁源縣壩仔鎮珍珠村的貧困戶劉學添跟平常一樣坐在自己經營的小賣部內,等候顧客光臨。幾年前,他這個幾平方的小賣部每天營業額不過十幾元,自從翁源縣打造了「蘭鄉古韻」精品旅遊線路,處於「蘭鄉古韻」壩仔鎮示範片核心點之一的珍珠村遊客明顯多了起來,劉學添的小賣部營業收入翻著番地往上漲。近年來,韶關翁源縣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同步推進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投入資金6.5億元,一體化推進52個示範村創建工作,「蘭鄉古韻」廊線、江尾鎮「連塘片」(連溪村、南塘村)示範片初步成型,全縣鄉村旅遊的示範效應進一步凸顯。
■新快報記者 麥婉詩 文/圖
貧困村變身3A級景區
步入江尾鎮連溪村,遠眺青山伴白雲,近觀青翠的稻田、菜田、蔗田拼出畫卷,幾十畝荷花含苞待放,一棟棟房舍分布錯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貫通家家戶戶,過去的省定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國家3A級景區,村集體收入由2015年的3300元增長至2019年的13萬元,連溪村全村24戶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據了解,翁源縣大力實施「五個萬畝」產業扶貧工程,並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輻射帶動各個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基本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生產布局。翁源縣連溪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政源介紹,連溪村通過整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荷花種植就是連溪村主打的產業之一。據黃政源介紹,2018年,連溪村開發了50畝試驗田種植荷花,開始探索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村經濟發展之路。
據了解,以連溪村為核心區的江尾農耕文化園,已成功掛牌國家3A級景區,連溪村也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現在,每逢節假日,前來連溪村觀光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黃政源說:「去年國慶,連溪的荷花連片盛開,吸引了眾多翁源縣周邊和珠三角遊客前來參觀,參觀人數達10萬人次,也對周邊村落的經濟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探索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邁向脫貧致富的路,通了。
提起連溪村,就不得不提以連溪村命名的特產連溪米麵。據了解,連溪米麵擁有一百多年歷史,其口感爽滑可口,深受翁源縣一帶居民的歡迎。吳超梅是翁源縣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從十幾歲起做連溪米麵的他,如今已年過七十。吳超梅真切地感受到村內近幾年的變化,「2016年時,我手工製作的連溪米麵一個月銷量最多500斤,現在來村裡旅遊的人多了,每月能賣出800多斤。」
黃政源表示,以前連溪米麵均是手工生產製作,村裡計劃在今年6月份動工建設一座連溪米麵廠,做大做強「一村一品」連溪米麵。下一步,連溪村將繼續發展優勢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活用客家古建築群發展鄉村遊
江尾鎮南塘村,是翁源縣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又一個典型。
南塘村以保存較為完整的湖心壩客家民居群而聞名,湖心壩民居群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是一座佔地約30萬平方米的大村落,至今有將近600年歷史,民居群共有59座古建築,其中32座保存完整,建築規模龐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資源。南塘村駐村第一書記時天永介紹,南塘村利用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以餐飲、民宿為起步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目前已通過對部分年代較晚的客家民居群引進返鄉創業者進行開發利用帶動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就業,村內的貧困戶沈慈良就是受惠者之一。去年10月起,沈慈良就在民居群的一家餐館內做門衛,負責給餐館開門落鎖。現年63歲的他,幾年前因病致貧,如今已有低保金、殘疾人補貼等兜底保障,加上這份工作每個月600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他的生活。
除了「活用」古建築,南塘村還通過建設新的平臺發展鄉村旅遊,南塘民俗館就是這樣的平臺。
南塘民俗館坐落在湖心壩客家群樓旁,兩處隔湖相望。時天永介紹,南塘民俗館是在幫扶單位東莞市長安鎮、翁源縣人大和其他部門以及各界力量的扶持下建設起來的,民俗館兼顧餐飲、住宿、會晤、參觀、黨建等功能為一體。時天永說:「民俗館在去年10月試運行餐飲,試營業以來為村集體增收5萬多元,目前正在對民宿、文化中心、黨建中心、商務大廳等進行裝修,預計建成以後每年有不低於20萬元收入。」
「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改變最大的還是村民精神面貌,」 時天永頗有感觸地說,「現在村民十分享受美麗鄉村的建設成果,文化娛樂活動也逐漸豐富,經常能見到村民在路上散步,在民俗館前跳廣場舞。」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