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協和醫院走廊的另一邊,有幾棟古樸的建築靜靜地注視著一切,這就是協和醫學院。人們把協和醫學院稱為中國現代醫學的搖籃,而它的夢想播種者,是一百年前來自太平洋彼岸的一群美國人。
鳳凰衛視9月15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協和醫院的誕生 太平洋彼岸的夢想播種者
解說:在中國三甲醫院的門診大樓就像是每年春運的售票處,仿佛13億人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這裡。
這裡是北京協和醫院,各地趕來的人們不遠千裡上京,只為排到協和專家門診的一個號碼,等到一個床位。這樣的虔誠,基於人們對協和的信任,基於人們擺脫疾病,到達健康彼岸的渴望。
就在醫院走廊的另一邊,協和醫學院幾棟古樸的建築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人們記住了協和這個名字,卻很少問起它的往事。
人們說它是中國現代醫學的搖籃,卻不知道100年前它的夢想播種者是來自太平洋彼岸的一群美國人。
一段中美兩國之間的醫學慈善史,在這裡和大時代交織。
陳曉楠(主持人):20世紀,中國歷史的第一頁灰暗而又刻骨銘心。
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李鴻章籤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但在談判過程當中,有一個國家相對克制,甚至將部分的庚子賠款退給了中國,用作留學生派遣經費,它就是美國。
這個對華推行門戶開放的年輕國家,當時正沉浸在「進步時代」改革的興奮當中,一個個現代意義上的超級富豪接連誕生,一件件偉大的發明攪動世界。
當時美國的首富,也是人類史上第一首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就是那個神奇年代的代言人。
他一生打造了兩個王國,一個是石油王國,一個是慈善王國。
但為何這兩者會聯繫在一起?他曾經的一句話做出了完美的解釋,他說,我相信上帝給了我賺錢的能力,並讓我盡最大的努力用之於人類的福祉。
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業呢,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他此生帶領兒孫進行的最大一個海外慈善項目就是在20世紀初那個羸弱不堪的中國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播下一顆西方醫學教育的種子。
生活和發跡於美國的洛克菲勒,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那顆醫學的種子在百年風雨當中又生長出了什麼樣的昨日、今天以及未來呢?
這個長長的故事,要從美國的一個小鎮說起。
洛克菲勒的財富與慈善 建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
解說:美國紐約州哈德遜河谷地有一片高地,能將紐約市的天際線盡收眼底,這裡是洛克菲勒莊園。
若再往西北,還有一個叫裡奇福德的小鎮。
1839年,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出生了。
這時的美國,正沉浸在西進運動的興奮中,洛克菲勒的父親也攜全家一路向西。頻繁遷徙,年幼的洛克菲勒甚至親眼目睹了妹妹的夭折。
這個沉默寡言的孩子臉上,很少有笑容,除了在浸禮會教堂。
馬秋莎(美國歐柏林大學東亞系教授):洛克菲勒6歲的時候,就開始跟他媽媽每個周末要去教堂,他就覺得他去教堂是有一種重新被洗刷了的這樣一種感覺。
解說:宗教對洛克菲勒成長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的研究重點。
洛克菲勒的財富觀有浸禮會「追求自我完善」和「禁欲主義」的影子,但最初的締造者是他的母親。
1835年,洛克菲勒一家搬去了克裡夫蘭,這裡連接了美國東北和中西部鐵路,又因為伊利運河打通了去往歐洲和太平洋的水路。
早在18世紀,美國船隻就駛向了太平洋彼岸,去中國採購商品。
鴉片戰爭後,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和商人湧入了這個有著四億人口的國度,他們把在這裡遇到的一切驚奇帶回美國。
到了19世紀中期,克裡夫蘭已經開始報導太平天國的叛亂。
這個忙碌而富有的城市,成了洛克菲勒與中國緣分的起點。
約翰·格拉博夫斯基(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歷史學教授):他來了之後馬上就參加主日學校和其他教會活動,他給教堂掃地,打掃衛生,他到克裡夫蘭中央高中讀書。當時並沒有什麼人到高中念書,他的數學學得非常好,寫作也很好。
解說:1855年,克裡夫蘭的夏天悶熱到令人窒息。離高中畢業還有兩個月,洛克菲勒突然離開了學校。
馬秋莎:他的父親正式決定離開了他的媽媽,去跟他長期同居的那個人結婚,他就給洛克菲勒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兒子,說你現在開始你就要承擔起家庭的負擔了。洛克菲勒的心就一沉,他底下還有四個弟弟妹妹。
解說:這一年,洛克菲勒十六歲。他很快找到一所職業學校,用最短的時間學會薄記,直奔凱霍加河畔,全力以赴找工作。
馬秋莎:從早晨出門,一個星期六天,一天八個鐘頭,挨家挨戶地沿街說我會會計工作,你要不要僱傭我?
終於我說是感動了上帝,在他第六個星期的傍晚,一家公司正好需要一個臨時的會計助手。人家說好吧,你明天早晨來上班。他說我走到街上以後,我覺得天那麼藍,他說我當時的心情就是欣喜若狂。
解說:第一天下班後,洛克菲勒花一毛錢買了一本紅色小冊。這是他神聖不可侵犯的「A帳簿」。從此,每一筆開支和收入,都有了記憶。
第一份薪水6美元,6%捐給慈善機構,10美分給教堂裡的窮人。
錢賺得多了,捐款數額也跟著增加。
1863年,他甚至給去中國的傳教士團捐了錢。但也是這一年,他把第一桶煤油賣到了中國。
瑪麗·布洛克(美國中華醫學院基金會理事會長):但我會說他對中國的興趣,肯定來自傳教士團,他是否通過捐錢讓在中國的生意更好做,他給中國捐錢,是在開始石油業務之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捐獻並沒有損害他的生意。
瑪麗·布朗·布洛克,是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理事會長,也是研究洛克菲勒在華慈善的專家。
她認為,洛克菲勒很可能是聽了1865年蒲安臣在克裡夫蘭的演講。這位由林肯總統任命的美國駐華公使,正努力宣傳著新的對華續增條約。
不論如何,到19世紀末,洛克菲勒的石油生意做到了上海。每買一公斤「洋油」,就贈送一盞「洋油燈」。一年之內,他賠了87萬盞燈,卻令上海變成了「洋油」天下。
瑪麗·布洛克:很多人看不起他,通過壟斷致富的方式,他控制了整個石油產業「縱向合併」,因此他能控制從生產到分配到銷售的全過程。
解說:1859年,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此時已自立門戶的洛克菲勒借南北戰爭發了一筆橫財。他敏銳地嗅到了石油的潛力。
約翰·格拉博夫斯基:當石油繁榮的時代來臨,他知道混亂只會給人們帶來損失。對付混亂最好的方法,就是組織秩序,建立規範。所以當他在1870年建立「標準石油公司」的時候,他想要為煉油設立一個標準,公司的名字就叫「標準」。到1880年代中期,他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鳳凰大視野》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陳曉楠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09:0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