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與原子能、半導體和計算機一樣著名,其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強、單色性好、相干性好的特點,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
01
中國雷射產業已連續7年高增長
2019年全球雷射器產業市場規模:2019年全球雷射器銷售額為147.3億美元,相比2018年的137.6 億美元銷售額同比增長9.9個百分點。中美貿易戰得到一定程度緩和,雷射產品進出口表現出復出跡象。2019年雷射器在科研和軍事市場持續擴張,增長率達到21%以上。
中國雷射產業市場規模:我國雷射器+雷射設備行業目前合計的市場規模達到了658億元(2019年),2013年行業僅為194億,2013-2019年 經歷長達7年的高增長。工業、 信息、商業、醫學和科研領域的雷射設備市場銷售總收入為658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了8.8個百 分點。(資料來源於天風證券《全球雷射市場現狀及應用趨勢分析報告》)
另外,據中國光學學會雷射加工專業委員會主任王又良預計,放眼未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雷射在中國的市場有望達到4,000億,影響近10萬億的工業市場。
02
超快雷射器: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
傳統雷射加工處理:起源於入射光子-受激電子-聲子轉化而成的熱能,材料通過固態-液態-氣態的三相熱熔過程得到逐步去除, 並且其中的熱擴散過程會影響加工處理的質量。
與納秒及毫秒雷射器相比,超快雷射器雖然整體功率更低,但由於其直接作用於材料分子震動的時間尺度,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 「冷加工」,因此加工精度大大提高。
超快雷射器成為近年來雷射市場上最突出的增長點,2015-2019年複合增速為70.5%,而全球雷射 器市場2015-2019年複合增速僅為11%。2019年國內從事超快雷射器研發生產的企業超過25家,2019年市場空間達到24.5億元,已成長為相當於國內光纖雷射器收入體量30%的市場。
超快雷射器的應用範圍需要釐清,總結而言,其尤其適合脆性非金屬材料加工(由波長決定,超快一般為紫外等)以及金屬薄片加工(超快也會有紅外,目前成本較高)。
雷射焊接:
超快雷射器使普通雷射難以焊接的特殊材料,如玻璃、陶瓷等實現焊接技術革新和突破。
雷射切割:
超快雷射器不斷挑戰業界最高水準的切割效率,切割質量優於其他雷射,滿足更多潛在行業的應用需 求。
雷射金屬蝕刻,打標:
相比普通雷射器,超快雷射器可以進行更精準的蝕刻及標記,更耐腐蝕。
航空領域:
為提高渦輪葉片的性能和使用壽命,進而提高發動機的性能,需要採用氣膜冷卻技術,這對氣膜孔加工 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2018年西安光機所開發出國內最高單脈衝能量的26瓦工業級飛秒光纖雷射器, 並研製出系列化超快雷射極端製造裝備,實現了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氣膜孔的「冷加工」突破,填補了 國內空白,這種加工方法較電火花加工等方法精度更高,成品率大大提升。
醫療領域:
飛秒雷射視力矯正:在眾多的近視矯正術中,全飛秒雷射手術已經成為主流治療近視眼的方法, 與傳統的準分子雷射手術相比,全飛秒雷射手術具有手術準確度高、無明顯疼痛感、術後視覺效果好等優勢。
心臟支架切割:
由於心臟支架壁管極薄,通常採用雷射加工代替常規的機械加工。但是,使用 普通雷射通過燒蝕融化來加工,這樣加工的心臟支架存在毛刺多、切槽寬度不統一、表面燒蝕 嚴重、筋寬不均勻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國外企業已經開始採用飛秒雷射進行支架切割。
醫療美容:
超快雷射可用於去除色素和原生痣、去除紋身等,也可以用來改善肌膚的衰老情況。
03
乾道聚焦新興產業,助力技術創新
雷射產業是集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產業資本高度聚合的服務型製造高新產業,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雷射產業擺脫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競爭的模式。此外,國內雷射行業和企業需進一步提高先進光源的研發力度,尤其是突破核心晶片、關鍵元器件等方面的工業化生產能力;同時,要提升雷射高端裝備的設計製造能力,推動中國雷射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乾道集團秉持「金融服務產業」理念,緊跟國家政策引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醫療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在戰略新興產業上,乾道已積累了一大批優質項目。集團所布局的著眼點,立足於聚焦於技術創新、能夠帶動產業升級、具備顯著經濟效益的高端製造和科技創新類項目,如雷射產業——卡門哈斯。
乾道集團始終堅持「實業報國」的初心,根據國家頂層戰略與產業規劃,在產業投資領域不斷布局,聚焦於技術創新、能夠帶動產業升級、具備顯著經濟效益的高端製造和科技創新類項目。未來,乾道將積極開拓金融賦能產業的創新產業合作模式,以資本運作、人才引進、運營管理等創新賦能方式全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深度參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部分內容轉載自網絡公開報導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信息發布方不承擔任何法律、法規及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