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中,只有擁抱變化者,才能走向勝利!
文 / 雲小美
冰雪孕育希望,寒冷過後必將是溫暖。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雲美旅遊負責人徐甘霖博士發表了題為《擁抱變化,才能走向勝利》的重要講話。
徐博士認為,雖然2020年整個旅遊行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疫情改變不了人們追求美好出遊體驗的消費需求,中國文旅產業不斷迭代升級、產品創新、管理提升的廣泛需求也長期存在。
講話中,徐博士不僅對當下文旅現狀作出分析,在國內、國外雙循環背景下,具有極強產業帶動效應的文旅產業將彰顯出強大的潛力和長期優勢,更是對後疫情時代旅遊發展發表了全新見解。
後疫情時代
旅遊的本質到底是文化業還是旅遊業
從事旅遊行業者,首先得明確自身所為之事的本質。我們現在做的旅遊到底是文化業還是旅遊業?這一點早在2018年,就給到了答案。
詩和遠方終為一體。2018年,國家旅遊部和文化部合併,一個全新的文旅時代到來。根據文旅部「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各地旅遊發展進入「深水區」。
尋找新動力,發現新市場,研發新產品,讓遊客從旅遊中獲得「文化感、幸福感、愉悅感」,旅遊作為一種剛性消費需求和時尚的生活方式,正日益成為大眾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去旅行社化
從事旅遊業者亦是從事文化工作者
得益於文旅融合,整個市場上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旅遊產品,真正使旅遊成為賦能各行各業的一種特殊商品。因此,從事旅遊業者實則亦是在從事文化工作,文旅不分家。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工作者,不應再將思維局限於傳統的旅行社維度裡,旅遊也不再是簡單的資源整合。後疫情時代遊客需要的不單只是走馬觀花式的遊山玩水,更有深層次的精神糧食需求,旅遊見聞為表象,精神滿足才是內核。
旅遊從業者是時候放開思維,去旅行社化,為旅遊注入文化內涵,以文促旅,走出一條更廣袤的文旅創新之路。
打造內核力
建築「內循環」經濟下的優勢壁壘
2021年的旅遊業,依舊將處於「內循環」經濟體系之下。從2020年下半年旅遊狀況即可看出:國內遊市場即將由藍海轉為紅海,成為旅遊從業者們的激戰之地。
怎樣在千軍萬馬中突圍而出,成為關鍵!戰略上,以規模化形成集約優勢,以品質化滿足內循環模式下的無法出境導致的高端客人回流,以產品服務落地的標準化和流程化,來塑造產品的價值壁壘,滿足客戶對旅遊產品升級,尤其是服務升級的需求。
戰術上,針對遊客畫像正越來越「人以群分」的現狀,我們的核心線路緊扣「多樣化、差異化和大眾化」的主題,用來滿足各種細分人群的需求。服務端則堅持「品質化、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理念,讓每個消費者身在旅途的每一刻都值得。
雲美旅遊相信,藉助旅遊商品本身的無形性、精神性、非標性、時尚性及社交性等特點,「旅遊+」產品將會無邊界地延展,走進各行各業與千家萬戶。
立足消費者
從實際出發讓產品設計回歸初心
希望各位旅遊從業者能明白,我們常說的「以人為本,客戶第一」不單只是一句口號,它是經歷無數次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名言。旅遊從業者的工作是圍繞消費者展開,做產品應立足消費者,從實際出發,讓產品設計回歸初心。
我們要了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要從文旅融合角度強化全解決方案,打造完整的供應鏈與完善的服務標準體系。此外,更要通過產品模塊化和「柔性供應鏈」的思維,快速響應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從文旅融合初期到後疫情時代,旅遊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縱觀歷史,時代的步伐從不會因誰而停滯不前,大浪淘沙中,只有擁抱變化者,才能走向勝利。當下疫情雖有反覆,但國內冬季「點狀爆發」的現實無法阻擋中國在2021年3月完成防控疫情的重大勝利。
今年是祖國建黨的100周年,同時也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實施的重要一年。在「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旅遊市場中,以紅培學習為主旋律的紅色旅遊,以及綠色生態為基調的康養旅遊等形態必將繽紛呈現。我們旅遊人面對這場疫情時,要秉承先輩們艱苦奮鬥、持之以恆的精神,牢牢抓住市場契機,滿懷信心地為中國文旅業燦爛的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