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發行畢節市分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有關長江大保護重要指導指示精神,積極響應長江大保護號召,緊密圍繞七星關區水利建設、河流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等領域重點工作,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助力改善七星關區生態環境。2019年,畢節市分行結合支持長江大保護目標任務,投放13800萬元支持七星關區2019年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該項目支持土地復墾(土地翻耕、土地改良)1677.38畝,房屋拆除2014棟,砌體拆除40.28萬立方米,田坎修築3.98萬立方米,石坎修築1.93萬立方米,項目點房屋牆體拆除24.17萬立方米,院壩拆除16.11萬立方米,廢渣處理40.28萬立方米,土坎修築3.98萬米,石坎修築1.93萬立方米。改善項目點耕地質量,進行土地翻耕1677.38畝,土壤改良1677.38畝。
一、圍繞土地做文章,有效緩解農村房屋和村莊建設用地「散、亂、空」問題
該項目的開展有效推進七星關區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該項目與土地整治、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既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又可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推動 新農村建設 和 城鄉一體化 發展。農村建設用地在規劃的引導下,有計劃地拆建,促進土地在空間上的調整和互換,緩解農村房屋和村莊建設用地「散、亂、空」問題,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調整,對原本零散分布的農村居民點進行整理復墾和分散地塊進行合併、對偏遠分散貧困住戶進行拆除安置、對「空心村」等閒置低效土地進行整理,盤活存量土地,推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城鄉用地布局的結構調整,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建設用地需求。
二、貫徹黨中央指導指示精神,推動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化農村改革,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 整治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要求。要深入貫徹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切實落實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各環節,推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按照黨政主導、市場機制原則,優化設計項目運作模式
該項目按照黨政主導、市場機制原則,採取企業自主經營模式。一是確定畢節市興農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履行項目法人義務,負責項目實施、建設工作。二是根據項目完工及增減掛鈎節餘指標流轉計劃,由畢節市七星關區自然資源局將項目投資成本及合理利潤支付給興農公司,合理利潤按項目淨收益30%計算。三是本筆貸款採用保證+質押的組合擔保方式,由畢節市城鄉建設工程第二建築有限公司提供全額保證擔保,同時借款人提供本項目合作協議項下應收帳款辦理質押擔保。
四、 圍繞脫貧攻堅戰略,力求綜合效益最大化
(一) 務求精準扶貧,帶動農戶增收。項目區位於畢節市七星關區,涉及31個鄉鎮238個村。通過對項目區域內建設用地進行復墾,改善項目區域內復墾耕地的生產條件、從而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有助於推進增減掛鈎政策助推脫貧攻堅。該項目服務區域內戶籍人口為856100人,貧困人口192657人,佔該地區戶籍人口數量的22.5%;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06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該地區戶籍人口數量比例為1.87%;已脫貧享受政策人口176589人,佔該地區戶籍人口數量的20.63%。項目的實施可對應帶動項目實施區域內貧困人口增收,且服務貧困人口數量佔比超過10%。該項目已認定為扶貧貸款項目。
(二)緩解用地供需矛盾,實現耕地動態平衡。本項目通過對拆舊區的農村建設用地治理,緩解了用地供需矛盾,保證耕地總量,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同時也將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經營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村現代化建設。
(三)培育新型農業產業主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發展。本項目建設內容立足當地實際,有利於培育新型農業產業主體,發展高效農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推進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發展面臨的耕地資源緊張的局面,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證建設用地不增加,耕地不減少的前提下,通過土地平整,合理調節用地結構和布局,提高項目區土地利用率,從而達到既滿足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又保護了耕地的目的。(杜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