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孝莊秘史》,向我們展現了「大玉兒」波瀾壯闊、愛恨情仇的一生,而她的歷史原型正是歷史上清朝初年的傑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只不過孝莊的本名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並非劇中所謂的「大玉兒」。
在《孝莊秘史》中,皇太極之所以要奪多爾袞所愛,執意娶「大玉兒」為側福晉,只因為在科爾沁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位喇嘛曾斷言「大玉兒」將「嫁給一國之君,母儀天下」。而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此時已經有了揮師入關、與大明王朝爭奪天下想法的皇太極,既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汗位,同時也是為了順應「預言」所說,故而娶了「大玉兒」。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過這樣關於孝莊的「佔卜預言」麼,而皇太極為何要將小他二十一歲的孝莊納為側福晉,在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介紹。
孝莊嫁給皇太極,最初只是為了給自己親姑姑哲哲做「替補」。
早在努爾哈赤尚未正式建立後金政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通過「政治聯姻」等方式與蒙古科爾沁部落進行結盟。
努爾哈赤之所以如此,一來是為了分化、瓦解漠南蒙古諸部之間的關係,從而進一步孤立漠南蒙古諸部之「共主」、察哈爾部落首領林丹汗;二來,則是在通過與科爾沁部落的結盟,改善生存環境,保障戰略安全的同時,獲取重要的外部軍事支持力量;三來,就是通過與博爾濟吉特氏的聯姻,使得自己與「黃金家族」攀上關係,以抬升自己的名分和地位。
於是,不僅是努爾哈赤迎娶了多位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后妃,其他王公貴胄也紛紛與蒙古部落貴族家的女兒締結婚姻。
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太極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正式迎娶了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斯之女哲哲為側福晉,並在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努爾哈赤勒令皇太極的繼福晉、即豪格生母烏拉那拉氏與皇太極離婚後,成為了皇太極府上的正室大福晉。
可是,從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到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這十年時間裡,哲哲一直沒有為皇太極誕育子嗣。直到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哲哲才為皇太極生下了第一個女兒,即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公主,也就是歷史上先後嫁給林丹汗兩個兒子額哲和阿布鼐的固倫溫莊長公主。
而就在哲哲懷孕期間,需要有人能夠「頂替」懷孕待產的哲哲「侍奉」皇太極,同時也需要讓皇太極誕育更多的具有蒙古科爾沁部落血統的子嗣,以維繫後金與蒙古科爾沁之間的結盟關係。
就這樣,在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的二月,哲哲的親侄女、剛滿十二歲的孝莊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成為其側福晉。
至於《孝莊秘史》中,有位喇嘛稱孝莊將「嫁給一國之君,母儀天下」的事情,純屬為了劇情需要的杜撰,不過在一些野史中,確實有關於喇嘛為孝莊「佔卜算命」的記載。據說是在孝莊剛剛出生的時候,恰逢一位喇嘛經過,於是孝莊的父母便請其為自己剛出生的女兒算命,而這位喇嘛稱孝莊是「富貴命」,日後必將「大富大貴」。孝莊的父母非常開心,於是便為其取名為「布木布泰」,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億萬個子孫」,後來經過不斷演化,便成為了「天降貴人」的意思。
而關於多爾袞與孝莊從小青梅竹馬、互生情愫的事情,則更加是不可能的了。
孝莊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在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正式嫁給皇太極之前,始終沒有離開過科爾沁草原。多爾袞亦是如此,自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起,始終沒有離開過後金都城。
而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皇太極迎娶孝莊的婚禮上,此時的孝莊已經成為了皇太極側福晉,換句話說,就是多爾袞的兄嫂。再加上孝莊嫁給皇太極的第二年,也就是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隨著努爾哈赤的去世,皇太極成為了後金大汗,孝莊也跟隨著皇太極以及她的姑姑哲哲搬到了宮中,與多爾袞鮮有見面和交往的機會,更加沒有了更多交流、以致建立感情的可能了。
綜上所述,皇太極迎娶孝莊,一方面是為更好的貫徹努爾哈赤與蒙古科爾沁部進行聯姻的「國策」,以維繫雙方的結盟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蒙古科爾沁部也想通過這種「親上加親」的方式,確保自身在後金政權內部的地位與影響力,可以說是在雙方共同努力地促成下,才有了皇太極迎娶哲哲的親侄女孝莊為側福晉,由此也可見,皇太極與孝莊的婚姻就是一樁徹徹底底的「政治婚姻」。
至於皇太極迎娶孝莊是因為有預言稱孝莊將「嫁給一國之君,母儀天下」,歷史上是並無此事,而多爾袞與孝莊之間從小青梅竹馬的故事,也純屬無稽之談。
不僅僅是「大玉兒」,皇太極的「五宮后妃」都是政治婚姻背景下的「產物」。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元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同時冊封為了「五宮后妃」,即中宮-清寧宮皇后哲哲,東宮-關雎宮宸妃海蘭珠,西宮-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次東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孝莊。
皇太極的這「五宮后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其一,她們都是出生於蒙古部落,其二,她們與皇太極的婚姻無一例外,都是「政治婚姻」。
前文中已經說了哲哲與孝莊,我們再來看看關雎宮宸妃海蘭珠。
海蘭珠是孝莊的親姐姐,也是哲哲的親侄女,她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六歲了,並且是「二婚」嫁給了皇太極,可她依舊是得到了皇太極的「獨寵」。
然而,當初她嫁給皇太極的原因,實際上與孝莊嫁給皇太極的原因極為相似。
哲哲嫁給皇太極之後,一共生下了三個女兒,即固倫溫莊長公主、固倫端靖長公主、固倫永安長公主,而孝莊也為皇太極生下了兩個女兒,即固倫雍穆長公主以及固倫淑慧長公主。然而,這對姑侄始終都沒有為皇太極誕育哪怕一位皇子。
按照皇太極的本意,他非常希望能夠培養一位具有蒙古科爾沁血統的繼承人,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後金天聰九年(1634年),皇太極正式迎娶了海蘭珠。
在崇德二年(1637年),海蘭珠真的誕育了一位皇子,這讓皇太極是欣喜若狂,不僅大宴群臣,頒布大赦令,並且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自己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這位皇子。
而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也是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時候,選擇擁立由孝莊所生的福臨為帝,而不是扶保由出身於蒙古阿霸垓部的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所生的博穆博果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至於剩下的兩位,即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與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則也是皇太極出於政局穩定的角度,而締結的「政治婚姻」。後金政權曾與林丹汗的蒙古察哈爾部徵戰多年,最終以後金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病故。同年八月,林丹汗「八大福晉」之一的竇土門福晉巴特瑪璪,在部眾的護送下主動歸順了皇太極。
於是,皇太極聽從了諸位王公貴族的建議,主動迎娶了巴特瑪璪,其目的便在於安撫剛剛歸降而來的林丹汗舊部,同時也是在對那些尚未歸降的林丹汗部眾進行示好。
天聰九年(1635年)三月,林丹汗「八大福晉」之首的囊囊大福晉娜木鐘率部前來歸降皇太極。
在此之前,皇太極一直希望代善能夠迎娶娜木鐘,但這一決定遭到了代善的強烈拒絕,於是為了避免「尷尬」,皇太極算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迎娶了娜木鐘,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娜木鐘難堪,另一方面則是要藉助娜木鐘的影響力,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這些歸降而來的林丹汗舊部。
也正是因為如此,皇太極的這「五宮后妃」的順序,也帶有著濃濃的「政治意味」。
哲哲是皇太極此前的正室大福晉,所以位居皇后之位,統領後宮則成為了必然;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后妃,故而排在了第二位;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是林丹汗的大福晉,對於林丹汗的舊部有著很強的影響力與號召力,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則是第一個向率部投降的林丹汗福晉,這兩人也需要予以褒獎和安撫。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樣是因為政治聯姻目的嫁給皇太極,並且當時還未給皇太極誕育皇子的孝莊,也只能排在這「五宮后妃」的最後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