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意思是:當世道平安的時候,是容易持守的;當事情還未見端倪的時候,是容易圖謀的。脆弱的東西,容易分化,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因此,事情還未發生時就處理,便容易成功,天下未亂之前開始治理,就容易見效。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築起來的;千裡的遠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為無事,消有形於無形,其所作所為,仍是無所作,無所為;否則為者失敗,執者喪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時失敗,就是因為不能始終如一。如果從開始就始終循道而行,到最後也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了。
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撲救眾人所經常犯下的錯誤。這樣遵循自然的本性,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去妄為。
本章的每一句都是舉世聞名、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為世人奉為座右銘。用於治國,國家就會國泰民安;用於修身,個人則能成就大業。概括起來,大致在說明以下三個方面的道理。
一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當社會處在安定狀態的時候,一定要嚴格地洞悉體察民意,以未來發展的需要,去遇見和判斷可能發生的事情,從而不斷地調整政策和策略,實施精心地把控,把困難和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否則,任其泛濫,就有可能發生質的轉變。歷史上無數次朝代的更迭,無不是因為矛盾的不斷積累,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政權崩塌,改朝換代。所以,統治者的每一項決策,都要建立在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基礎之上。
歷史上最能夠居安思危的統治者當屬唐太宗李世民了。下面是他與宰相魏徵的一段經典對白: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魏徵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大意是這樣的,太宗對左右侍臣說:治理國家猶如治理病人。病人求醫心切,希望儘快痊癒,如果認真聽從醫生囑咐,配合治療,病就好的快,反之就有可能惡化,甚至喪命。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要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謹慎。若在關鍵時候疏忽,必會招致亡國之禍。現在天下人的安危都在我一人的肩膀上,因此,我要慎重警惕自己。即使有歌功頌德的,也要時時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單靠我一個人的努力還不夠,希望你們做好我的耳目,發現我的過失,直言無妨。魏徵聽後說:國家已是內治外安,我並不以為高興,高興的是陛下您能夠居安思危啊!正是因為唐太宗的開明,才引出很多像魏徵一樣善於進諫的大臣。就是這樣的施政態度,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二是細微著手,成就大業。「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大的事物都是由小的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自身生長、變化、發展的過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循這樣一個過程。人是一天天長大的,高樓是一磚磚壘起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什麼事都要從小做起,從基礎做起,從容易的做起,從平凡的做起,才能成就大業。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只知道樹立理想,而不去一步一步地去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好高騖遠,到頭來也只是空有一番凌雲志,到老依舊一事無成。
三是堅持不懈,慎終如始。老子認為,一般人做事情,通常會半途而廢,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缺乏毅力,不能善始善終。一旦我們選擇做一件正確的事情,就必須堅持不懈,慎終如始。俗話說,行百裡者半九十。目標確立以後,必須樹立必勝的信心,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耐心地持之以恆地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向前推進,直到終點。稍有鬆懈,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彭端淑的《為學》大家並不陌生,說的是四川邊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個富和尚,一個窮和尚。他們都想去南海朝聖。富和尚多年來一直想僱個船順江而下,到達南海,而始終沒有成行。窮和尚說道做到,僅僅憑藉一個盛水的瓶子和一個討飯的缽盂,步行到達了南海。為什麼前者沒有實現願望,而後者卻如願以償呢?根本原因是窮和尚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念。沒有這些,富和尚到不了南海,窮和尚就更到達不了南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