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房產證終於拿到手了,真的是太謝謝你們了。」當巡察組對文山市東山鄉前進村岔路壩群眾訴求問題進行回訪時,村民趙田玉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原來,該村從外地搬遷過來的110多戶農戶建蓋了房子後,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辦理到房產證。房產證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沒有房產證,老百姓住著就沒有安全感。巡察組立即著手開展核實調查,並跟相關部門對接協調,簡化手續程序,18年都沒有辦下來的房產證,短短9天時間就為群眾辦妥當了。
這是文山州開展對村巡察「晝行夜結」的一個典型事例。近年來,文山州創新方式方法,通過巡鄉帶村、直接巡村和「提級式」「機動式」「點穴式」等方式,積極探索實踐巡察向村居(社區)黨組織延伸模式,確保巡察在基層實打實,硬碰硬,出成效。
「收到巡察組轉交來的協助辦理答覆問題清單後,我們第一時間交由鄉自然資源所進行處理,很快給出書面答覆,並通知符合條件的群眾攜帶相關資料到自然資源所申辦。」東山鄉黨委書記楊紹敏說道,巡察發現的問題就在群眾身邊,是否整改到位,效果怎麼樣,群眾看得到、感受得到。文山州在巡察整改方面,將問題分為上級幫助解決、立行立改、歷史遺留、問題線索四類建立臺帳,開列立行立改、轉辦、移交快速分類處理清單,以及發出「巡察建議」,對發現問題實施「靶向治療」和「點穴式」整改,同時建立巡察與督查同向聯動機制,對巡察發現的立行立改事項進行跟蹤督辦,確保問題整改件件有落實、事事有成效。
早在2017年,就採取「巡鄉帶村」的方式,一竿子插到底,嘗試開展對村巡察工作。2018年10月,文山州被確定為西部省區開展對村巡察調研樣本試點,2019年6月,又被列入全國對村巡察的試點地區。文山州結合貧困地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石漠化地區的實際情況,分邊境村、山區村、民族村、城鎮社區「四種類型」邊巡察、邊探索、邊延伸,邊完善,打造了具有實踐特色的對村巡察文山模式。
「巡察是『政治體檢』,要巡準察透,定實措施,靶向治療。」在具體實踐中,文山州通過建立健全巡察機構,出臺實施方案、辦法等相關制度,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編寫工作指南和巡察手冊,創新拓展宣傳模式,開展走訪調研和巡前培訓,推動對村巡察工作從無到有、逐步鋪開,從探索到規範,做足功課提升質效。
「我們在巡察管控中,一步步定『模子』。」州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首先主要以村(社區)黨組織及班子成員、村(居)委會及班子成員、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鎖定監督對象。其次不把政治巡察混同於黨務檢查、業務檢查;不作大而化之的歸類和「堆砌」,不設「死套路」,靈活開展巡察。再者是優化準備、了解、移交、整改等7個環節,規範和明確前、中、後需要開展哪些工作、怎麼開展、開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照單操作」,也可以「模塊選擇」,推動制度在一線實踐完善,實現效能轉化。
堅持問題導向,破解巡察難題。文山州聚焦「兩個維護」在基層落地落實情況,聚焦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聚焦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組織力不強問題開展巡察。經過多輪次、全方位的延伸巡察,發現了一批涉黑人員、「村霸惡霸」「黃賭毒」「保護傘」等典型問題,嚴查快辦了一批違紀違法行為和不收斂、不收手的「蠅貪」,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農村基層政治生態得到淨化,黨組織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基層幹部積極性得到了提升。這一切變化,換來了群眾的真心點讚。
截至目前,全州累計對624個村(社區)黨組織開展巡察,發現問題7107個,完成整改4656個,發現問題線索329個,立案55人,黨紀政務處分19人,移交司法機關1人。推動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240個,責令辭職、調整撤換和處理村幹部232人。2019年12月29日,在文山州召開的全國西南片區市縣巡察工作調研座談會上,試點工作得到中央巡視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