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紅色旅遊攝影作品頒獎典禮見聞
沙家浜景區一瞥
一部京劇《沙家浜》,早就讓江蘇常熟市的沙家浜名揚海內外。這兒近年新建的同名景區,7月1日因舉行全國紅色旅遊攝影作品展示活動頒獎典禮,更是顯得熱鬧非凡。取景於各地紅色旅遊勝地的精彩照片,匯聚於蘆葦搖蕩白鷺翻飛的陽澄湖畔,圖片的美與現實的美交相輝映,將紅色旅遊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次紅色旅遊攝影作品展示活動,由國家旅遊局支持,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江蘇省旅遊局、常熟市人民政府主辦。共從網上徵集到了5000餘幅作品,最後有21幅作品分別被評選為金、銀、銅質收藏作品,另有上百幅作品被評選為優秀作品。翻看由這些作品集納而成的《全國紅色旅遊攝影作品集》,等於把全國紅色旅遊景區走了一遍。獲獎圖片上展示出的大美與韻味,卻是一般旅遊者體驗不到的。例如廣東汕頭攝影師黃鏡亮創作的金獎作品《幸福時刻》,畫面上一位老外戴著紅軍帽,流露出對於中國紅色文化的景仰與喜愛;而他雙手摟住的韶山沖的那對老夫妻,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展現出紅色旅遊給當地帶來的富足。
7月1日早上7時30分,沙家浜景區大門一開,一個個旅遊團及大批散客便蜂湧而至。郭建光、阿慶嫂這些文藝作品中膾炙人口的人物,生活原型是誰?是遊客最想解開的「謎」。導遊把人們帶進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指著一幅幅老照片講解道,1939年10月,葉飛、譚震林等新四軍領導人,
派出部隊從大茅山挺進陽澄湖一帶,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這支部隊的指揮員郭曦晨、李建模、夏光,從他們名字中各取一字,便合成了郭建光。《沙家浜》中的英雄人物,實際上是當年蘇常太地區抗日軍民英雄群體的典型塑造。
人們徜徉於沙家浜景區,耳邊不時會傳來京劇《沙家浜》選段,回味經久不衰的藝術,眼觀新奇別致的景色,真有一種換了人間的感覺。沙家浜景區已被打造成精緻的江南園林,水上蘆葦叢生,荷花正豔;岸邊草綠樹森,路曲橋弧。沿湖布滿一方方魚塘,原來這裡就是陽澄湖大閘蟹的原產地。「10月份這兒最熱鬧,蘇浙滬一帶的人都喜歡來吃蟹。」一位開餐館的「阿慶嫂」對我們說。春來茶館對面一家食品店裡,另一位「阿慶嫂」正在叫賣她趕早製作的麥芽糖,「昨天一天,光這麥芽糖,就賣了三四千元呢。」她得意地笑著說。紅色旅遊給當地群眾帶來的富裕,她的一笑是最好的詮釋。
據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胡呈軍介紹,去年全國共接待紅色旅遊遊客5.4億人次,同比增長26.5%。紅色旅遊既是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聯繫的新渠道,又是一項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
眼前的沙家浜,雖然氣溫超過37攝氏度,一走就冒汗,但遊客還是摩肩接踵。紅色旅遊的紅火,由此可見一斑。(記者 孔曉寧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