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缺什麼?不缺吃喝,而是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
之前回到農村老家,有四點直觀的感受,一是記憶中的很多樹沒有了,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和房子,環境改善了;二是年輕人少了,村裡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顯得很冷清,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三是飯桌上的菜餚更豐富了,老百姓日子富裕了;四是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各種現代化家電家具,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我總覺得在這整體改善的背後,缺一種東西,就像一個打扮得體卻沒有感情的漂亮女孩,缺一種靈魂,缺一種能夠吸引你留下,讓你出走半生仍然盼望歸來的一種文化吸引。
在古代,官員退休致仕,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不論曾擔任過多高的職務,最終解甲歸田,榮歸故裡,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甚至開堂講學,教育後輩,把自己畢生所學的知識、感悟,以及人生經歷都傳授給家鄉子弟,確保代代相傳,家族興旺。
而今祖輩傳承的晴耕雨讀沒有了,農耕精神也漸漸散去,人們滿腦子都是發財暴富夢,尤其是年輕人,恨不得一口把所有的飯都吃進去。可是,現在的年輕人是什麼樣的思想,也將直接影響著下一代。
錢成了衡量一切的價值標準,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智慧,就快被銅臭掩蓋沒了!曾氏家族,代有人才出,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曾手書一副對聯: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過去,長輩都會教導晚輩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地道。
有人說過,漢字簡化,一語成戳,「郷無郎,麵無麥,愛無心,親不見」,短短幾句話,卻把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說了出來。
我很喜歡孟子說過的一段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就是那句俗語「富不過三代」的由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好的家風傳承,正確的處世智慧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錢成為了唯一的衡量標準,最終也不過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