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11月25日,鹽邊縣漁門鎮雙龍村村民李富民幹完農活,披上外衣踱著步沿石板路,往村子後面的田裡走,「才發現我們村如今已經這麼美了。」他說。
多年前,雙龍村主要靠種植玉米、水稻來發展經濟,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這個「看山愁,望水憂;談發展,皺眉頭」的貧困山村裡,村民都渴望著改變。
完善基礎設施 山村舊貌換新顏
隨著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一位位駐村幹部、一筆筆幫扶資金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各級幫扶單位開始定點幫扶,幫扶責任人走村入戶,與當地群眾「拉家常」了解情況,和村民同甘共苦,一起啃下脫貧「硬骨頭」。
到2020年上半年,1000餘萬元扶貧資金,100餘個脫貧項目落地雙龍村。
5.3公裡硬化村道、3公裡溝渠,連接了環湖路,打通了全村與外界的連接線;兩條共計5公裡的社道以及1.525公裡新村入戶路,交織成了全村便捷的路網;200立方米生活用水蓄水池、350立方米節水灌溉蓄水池、1.8萬米水利管網鋪設,為全村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4G通訊基站建成、圖書室創建、村衛生室投運、村部改擴建、網際網路光纖進村入戶、電網升級改造……古老的村落煥發新顏。
發展種養業 村民增收摘「窮帽」
有了好資源,接下來就是把土地盤活、喚醒「沉睡資產」。
對此,村裡「雙管齊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整體環境的同時,緊抓機會,打開「致富門」。雙龍村第一書記肖洪波介紹,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採用「一段一品」的種植模式,上段種植核桃、中段種植花椒、下段種植桑樹,大力發展種養業。
幾年的發展,核桃、蠶桑、花椒已成為雙龍村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其中,蠶桑銷售收入佔據了農戶收入的50%至60%;養殖方面,全村以養殖豬、牛、羊及跑山雞為主,目前有存欄生豬近120頭、黃牛近40頭、黑山羊840餘只、跑山雞1300餘只;2020年脫貧戶最低人均純收入6181元,最高人均純收入1.9094萬元,「收入翻了好幾倍,徹底摘掉了窮帽子!」脫貧戶豐萬銀說。
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基礎設施從弱到強。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昔日黯然無光的雙龍村,如今已經變成了環境優美、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村落。「村幹部和村民的眼界、思路開闊了,奔康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雙龍村全面小康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肖洪波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