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古代聖品,至尊至貴。也是短兵器之祖,近身搏鬥的利器。由於其攜帶輕便,使用迅捷,再加上佩戴使人神採飛揚,因此,歷代的王公帝侯、文人俠客、商賈庶民,都以持劍為榮。
在中國文化中,劍特別用來指「雙鋒直型刃」。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實際長短應以人體為標準,量人而定。
劍通常可以做出三種攻擊:截、削和刺。
劍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梢、劍刃、劍脊;劍柄包括劍格和劍莖。絕大多數劍還帶有劍shoul首可以系劍穗,有的劍還有劍箍。
著名的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種。「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