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一直在持續發展,不斷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流浪地球》等優質電影的輸出更是讓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核。然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鄰居印度,就開始了面向世界的文化輸出。而這一文化輸出的工廠,便是寶萊塢。
作為印度電影的源頭,寶萊塢出場的電影裡總是包含了各類通俗而接近生活的矛盾,無釐頭的搞笑場面,以及一個積極向上的結局升華。從最經典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關於財富與夢想的衝突,到如今大火的《摔跤吧!爸爸》中,父女間的矛盾,以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寶萊塢的電影似乎永遠都是公式化的流程,但每次又會對各種社會問題,給出自己的解答。
其實不難發現,從誕生之初,寶萊塢出品的電影就充斥著音樂與舞蹈。音樂片類型的電影是寶萊塢的重頭戲,而除此之外,幾乎所有其他類型的影片中,也都包含了唱歌跳舞的情節與片段。這不僅是電影氛圍渲染的必要,更是當地人生活的寫照。
其實初看寶萊塢電影的國人,對於其中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情節都很不適應。因為很多情況下,這些歌舞片段不僅穿插的毫無道理,而且還破壞了電影敘事結構的平衡,讓人很難融入到電影的氛圍中。但是在度過了不適應期之後,觀眾也會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性的熱情奔放,以及他們的活力與創造力。
由於地處溫暖潮溼的南亞次大陸,印度人無須與艱苦的氣候環境作鬥爭,廣袤的平原與密集的水文系統更是養育了印度的十四億人口。在這樣的環境中,印度人民也發展出了一套糅雜了各類神話、自有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生活體系,而歌舞正是這一文化最直觀的表現。
同樣,作為一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印度各個地區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不同的語言體系。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若想要彼此溝通理解,就需要一種人類通用的情緒傳遞媒介。所以,歌舞承載著的不僅是印度人的天性,更是他們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