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龍給豬餵食
9月10日,盂縣東梁鄉南蔣村村民翟金龍在村後山豬圈內清理豬舍。二代山豬或躺著曬太陽,或悠閒地散步。看著豬圈內一頭頭活力四射的二代山豬,翟金龍臉上掛著笑容。養豬兩年多,他家的養殖規模也從最初的十多頭發展到如今的110多頭,翟金龍還從一個「門外漢」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養豬「大拿」,家裡的光景越過越好。
今年60歲的翟金龍是個閒不住的人。2018年以前,他曾是一個貨車司機。後來,他回到南蔣村發展養殖業。「開始,俺計劃養雞、鵝,但是聽說行情不好,所以我選擇了市場行情穩定的養豬行業。」翟金龍說。2018年6月,翟金龍從陽曲縣購進了3頭黑毛母豬,開啟了養豬事業。
豬圈內,二代山豬、黑毛豬等多個品種的豬在豬圈內邊撒歡邊嚼食,二代山豬在長相上和家豬不同。它們鼻子長、嘴巴尖、渾身黑褐色的短毛,四肢較普通家豬長,行動更靈活。翟金龍當初購進的黑毛豬是跑山豬,不僅抗病性好,而且適合放養。「俺們這邊山大溝深,山裡有野豬。秋冬季節,俺把黑毛母豬放養在山上,它們就能和野豬交配,幾個月後母豬就能產下二代山豬了。」翟金龍說。
翟金龍家的豬圈旁,帶皮玉米穗子堆成了小山。翟金龍隨手拿起幾穗玉米丟進豬圈,山豬成群結隊地跑過來吃。翟金龍飼養的豬不吃飼料,圈養的時候主要吃幹玉米、野草、野果等。秋冬季節放養時,山豬跑在山上、田間,撿食散落在田間的玉米葉、秸稈和玉米。「這幾天,村外一家種植合作社的鮮食玉米豐收了,我就把一些不符合銷售標準的玉米拿回來餵豬,給豬改善一下『夥食』。」翟金龍笑著說。
每年秋冬季,翟金龍家的黑毛豬、二代山豬就散養在南蔣村後山上。「秋冬季,放養在林間田地其實是件好事。」翟金龍的妻子樊國妍說。秋冬季節,他們家的豬會撿食散落在田間的玉米和秸稈,還會拱食野生中草藥。這一過程中,一方面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豬的抗病性;另一方面豬糞直接回田,增加了土地肥力,一舉兩得。
如今,翟金龍已經從最初的「門外漢」成了村裡的養豬「大拿」。一開始,翟金龍因為不會養豬,損失了兩窩小豬仔,後來他通過網上視頻、諮詢專家等多種方式學習養殖知識。現在,對翟金龍來說,母豬授精、輔助產仔、小豬育肥等都不在話下,養殖規模也從10多頭黑毛豬,發展到如今的二代山豬、黑毛豬、杜洛克、大白等多個品種,有110多頭。
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翟金龍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家豬和野豬雜交後,二代山豬的肉質有了明顯提升,目前市場比較穩定,肉價波動較小。」翟金龍說,「去年,有不少人向我預訂豬肉,一頭成年的二代山豬能賣7000元左右。」下一步,翟金龍計劃在村裡的支持下,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村裡給我提供了場地。我計劃把豬圈旁邊的土地平整出來,建成母豬區,分區飼養。」(溫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