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簡稱宣,是安徽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蘇浙皖交匯處,宣城古稱宛陵、宣州,地處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宣城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境內有文房四寶文化、徽文化、詩歌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並存共榮,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稱,敬亭山被譽為「江南第一詩山」。
龍川是坑口村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距績溪縣城約10公裡,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現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龍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鬚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匯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獨具特色。東晉散騎常侍胡焱鎮守歙州,愛其風水勝跡,於鹹康三年(公元337年)舉家遷於此。
金梅嶺軍事旅遊景區位於宣城市金壩裡仁村,佔地3807畝,是華東當前最大原始軍事生態區。在這裡,身披軍衣,手執軍事模擬器械,盡顯軍人風採,是軍事迷們的天堂。該景區原隸屬軍用彈藥儲備、銷毀中心軍事0,以軍事旅遊、軍事體驗、探險探秘、遊樂休閒、軍事拓展、野戰特訓等項目為主體,是一個集吃住玩為一體的全新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天然軍事0切身感受真人打槍遊戲,密林探險置之死地,絕處求生軍車體驗,宣洩熱情;彎月飛車、叢林穿越滑道極速離心穿越,天降特種兵滑索飛越軍事演藝文化廣場,步探金梅嶺軍事溼地遊園,彈藥之神秘,可賞美景,可拓展遊戲,挑戰自己。
皖南事變為烈士陵園位於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而修建,佔地15公頃,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以-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為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變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形成紀念性空間的第一序列。
安徽寧國恩龍世界木屋村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的寧國市,距市區8公裡,毗鄰長三角旅遊圈和安徽「兩山一湖」旅遊區,佔地150公頃,始建於1997年,是在生態科技示範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1年11月正式對外營業,是一處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洽淡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度假區內建有大門景觀、千畝銀杏園、特色林果園、水上樂園、木屋別墅群、恩龍民俗風情園等主要景點和一四星級旅遊飯店,總投入資金為1.2億元,日接待能力達5000人。本景區起點高,特色鮮明,依山傍水、清幽靜謐,負氧離子含量高。
龍泉洞位於宣州區水東鎮,又稱窯頭洞,系灰巖溶洞,早在七百年前就有攬勝者至此。洞壁有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徐士鴻題詩曰:「層層怪石几千年,曲折幽通趣自然。應有神龍騰雲變,一逢春到滿人間」。1978年開發以來,這座地下宮殿已為遊人所矚目。洞內盤旋曲折,壯麗非凡,鍾乳、石筍、石柱比比皆是。怪石高臺,形象多變,栩栩如生。洞內有七個大廳,最大的達千餘平方米,小的也有二、三百平方米。洞壁有南宋至清乾隆年間古人之題詩二十多處。據中科院等部門專家考證,龍泉洞約形成於300萬年前,為石灰巖溶洞。洞內規模宏敞,氣勢磅礴,曲折幽深,怪石離奇,猶如匠心獨具的一件藝術傑作。
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寧國市西部,皖南山區東緣。距寧國市區17公裡,屬山地湖泊型景區。1998年,在西津河上遊修築了一條高68米,長253米的鋼筋砼面堆石壩,從而形成了一座集38個島嶼、庫容量為9.41億立方米、水面面積32.8平方公裡的水庫,2001年下閘蓄水,2001年7月旅遊區規劃設計通過專家組評審,與省級板橋自然保護區連為一體,形成青龍灣生態旅遊區。青龍灣生態旅遊區廣至數百平方公裡,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輕雨細,景色怡人;其間湖水清澈,山川秀美,峭壁林立,高峰入雲,峽谷幽長,古木參天,遊魚奇珍。
地處宣州區的中國鱷魚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現有揚子鱷近萬條,有令人驚嘆的鱷魚表演。這裡是一處崗巒起伏的丘陵,境內有高大喬木和灌木叢林,澤邊草叢荊棘,植被覆蓋良好。溝壑、池塘、山窪、水庫貫串其間,連成水網,是一處適宜揚子鱷棲息繁衍的理想生態環境。鱷魚湖始建於1979年,是我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佔地面積100公頃。經過20年的人工飼養繁殖,揚子鱷數量已由當初野生收集到的140餘條,增加到1萬餘條,並具備年繁殖1500條的能力,揚子鱷已渡過「瀕危線」。這一成果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和讚譽。
江村始建於隋末唐初,有1300餘年的歷史。據記載,鹹豐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達8萬餘口,號稱「小杭州」。全村共有書屋9所,「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明經126人,發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這在中國的古村落中,極屬罕見。1938年,寧國府屬六縣聯中師生員工兩千餘人由宣城遷址旌德江村,八年間,在江村求學就讀的學生竟達八千餘人,在海內外頗有聲譽。發達的文化蘊育了江村英才輩出:革命烈士江上青(-主席之父);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編修、書法家江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