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部門聯合開展大霧預報預警 助力遊客返鄉

2020-12-2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符曉虹報導 受東南暖溼氣流影響,2月14日夜間至22日早晨,瓊州海峽、海南島北部和東部的沿海市縣出現連日大霧天氣,造成瓊州海峽長時間停航,過海車輛滯留。海南省氣象部門準確預報預警,全力以赴做好交通疏導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讓滯留旅客儘快踏上返鄉路。

  2月11日起,海南省氣象臺提前3天在每天滾動製作並發布春運氣象信息,開始預報瓊州海峽和海南島陸地的大霧天氣。本次大霧天氣過程中,海南省氣象臺共發布瓊州海峽大霧橙色和黃色預警信號13次,平均預警信號發布時間提前量達到6小時以上;海口、瓊海、瓊中等14個市縣共發布大霧黃色、橙色和紅色預警信號43次,其中海口市氣象臺發布陸地大霧橙色預警信號8次。20日14時起,海口市氣象局每隔1小時與市交通港航局、海口海事局及湛江海事局聯合發布瓊州海峽大霧和通航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等途徑及時向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發布;海口市政府組織氣象、海事、旅遊等部門聯合製作包括氣象、通航、旅遊等方面的綜合信息,統一推送給各大酒店、媒體等。

  海口市氣象局自19日開始,連續派人駐守瓊州海峽輪渡疏通現場應急指揮部和瓊州海峽船舶管理中心,逐小時開展決策氣象服務,及時向市委、市政府提供氣象實況信息和預報信息,提供第一手氣象資料和瓊州海峽通航氣象條件精細化預報。

  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簡訊、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站、大喇叭、顯示屏、專家訪談等渠道和形式連續滾動發布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春運氣象信息。其中每日5次向省廣播電臺提供未來3小時全省天氣預報。社會公眾接收氣象簡訊人次數達191萬。海口市氣象局共發布海峽通航條件預報68期,通過微博發布港航信息及通航條件預報,轉發航運和交通預告等信息209篇,通過微信更新天氣信息200餘次,新聞通訊稿和大霧科普知識6篇,手機簡訊服務33次16萬餘條。2月14日20時至24日8時,全省通過12379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了84條預警和預警信號、71條重要通知,接收人次數達29.1萬。

  (責任編輯:包寧)

相關焦點

  • 海南自貿區啟動建設一年來 氣象服務交上高質量答卷
    與此同時,海南也是暴雨不斷、大霧常現、災害頻發的「颱風走廊」,防災減災一直是海南經濟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破解瓊州海峽大霧監測預報難題只是海南氣象著力服務保障發展的一個縮影。
  • 雲南:聯合12部門開展國慶天氣預報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毅宸 王建雲報導 9月29日,雲南省氣象局聯合省政府辦公廳等12個部門召開國慶假期全省天氣預報大會商,強化部門聯動,全力做好國慶期間氣象服務和應急保障工作。
  • 海口啟動寒冷災害預警響應!|海南遇60年來最冷的春節?氣象部門回應了
    1月12日,海口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於啟動寒冷預警響應的通知》,決定從1月11日20時起,啟動寒冷災害預警響應。 根據氣象部門預報,受強冷空氣影響,本島將出現持續低溫天氣過程,預計未來24小時,海口市部分鎮街出現7°C及以下的最低氣溫。
  • 雲南:聯合12部門開展國慶天氣預報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毅宸 王建雲報導 9月29日,雲南省氣象局聯合省政府辦公廳等12個部門召開國慶假期全省天氣預報大會商,強化部門聯動,全力做好國慶期間氣象服務和應急保障工作。
  • 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氣象臺 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氣象臺 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發布日期:2020年12月12日06時59分進入 句容天氣預報進入 句容天氣預報句容市氣象臺2020年12月12日06時58分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目前我市已經出現能見度不足500
  • 各地氣象部門全力做好寒潮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12月4日18時,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各地氣象部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為決策部門提供氣象信息,向社會公眾發布預報預警,提示做好防範應對。關子盛 攝影  河南:加強雨雪和持續低溫預報服務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愛春報導 針對近期較強冷空氣過程帶來的雨雪和持續低溫天氣,河南省氣象局加強監測預警和部門聯動,積極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 霜凍預警信息助力防霜保糧戰
    霜凍預警信息助力防霜保糧戰——赤峰市氣象局開展霜凍氣象服務側記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19日10:31
  • 平原氣象:精準預報,做好大霧天氣氣象服務
    自10日凌晨起,山東省平原縣開始出現能見度低於500米,局部地區低於200米的大霧針對此次大霧過程,該縣氣象局提前48小時發布《靜穩天氣和大霧預報》重要天氣預報,及時報送縣委、縣政府、交通局等相關部門為做好應對大霧天氣提供決策服務,於10日
  • 氣象部門加強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小麥苗情長勢好於常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鄭宇):記者27日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前正處於春季氣候多變時段,氣象部門全力做好天氣的預報預警服務,及時向公眾發布相關天氣信息。記者從發布會上還了解到,目前小麥苗情長勢好於常年,為夏糧豐收打下良好基礎。
  • 成都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系統啟用
    1月1日,成都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系統正式啟用,成都環保官方微博發布首條預警預報信息,並提示成都市民加強健康防護。  1月1日起,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成都市氣象臺開展未來24小時空氣品質預報,成都環保政務微博將在每天下午5點左右公布預警預報信息,成都市環保局的官方網站也開設預警預報版塊供公眾查詢。公眾還可通過成都本地媒體獲知未來24小時空氣品質信息。
  • 大霧再次來襲!瓊州海峽和海口未來幾天有霧!
    經過幾天的沒有霧的日子霧天又來了海南省氣象局今日發布大霧四級預警未來幾天早晚有霧距離打工人放假還有10天不過有些人已經返鄉回家了小編提醒大家返鄉記得查當地的返鄉要求哦海南出島可以通過港口輪渡、火車和飛機而海上大霧可能會導致瓊州海峽停航所以大家出行前最好是查詢一下停復航消息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
  • 海口啟動寒冷災害預警響應!|海南遇60年來最冷的春節?氣象部門回應了
    1月12日,海口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於啟動寒冷預警響應的通知》,決定從1月11日20時起,啟動寒冷災害預警響應。 根據氣象部門預報,受強冷空氣影響,本島將出現持續低溫天氣過程,預計未來24小時,海口市部分鎮街出現7°C及以下的最低氣溫。
  • 氣象臺暫停霾預報將多部門聯合發布 並存有哪些困擾
    氣象臺暫停霾預報將多部門聯合發布   中國氣象局稱,叫停因氣象與環保部門預警有時不一致;今後預警統一由一個部門發布  17日晚,一份由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在網上流傳,通知要求各省份立即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
  • 春運第三天大霧迷城,多地發大霧橙色預警,數十條高速因霧封閉
    1月12日早晨8點,安徽合肥廬陽區被大霧籠罩,城市樓宇若隱若現宛若仙境。然而美景背後是人們出行受阻。安徽省氣象臺2020年01月12日11時變更發布大霧橙色預警信號。6小時內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區有能見度小於200米,局部小於50米的霧。
  • 上海試點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預報精度可細至3公裡...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氣象部門建立了以高解析度數值模式為基礎,與用戶的承載力及決策過程相結合的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體系,這也是落實《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第二十一條要求: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水務、交通、環保等部門針對氣象因素可能引發的城市積澇、道路擁堵、航班延誤、空氣汙染、健康損害等,組織開展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引導社會科學防禦。
  • 大風大霧雙預警!今天青島有大雨局部暴雨、陣風8級!明起最低氣溫跌...
    △來源:中國天氣網青島市氣象臺2020年11月17日22時30分發布大霧橙色預警信號受暖溼氣流影響,目前我市市區及近海部分海域已出現能見度小於200米的大霧,預計17日夜間到18日上午,我市大部地區及近海海域仍將有能見度小於200米、局部能見度小於100米的大霧
  • 烏魯木齊再發大霧預警 局地能見度僅200米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樂)7日,烏魯木齊再次被大霧包裹,局地能見度不足200米,市氣象臺於當日上午發布大霧黃色預警,提醒相關部門和公眾防範。氣象部門預計9日主城區大霧逐漸消散,氣溫有所回升。 進入12月以來,烏魯木齊城區接連出現大霧天氣,特別是城北幾乎天天伴隨不同程度的大霧。 7日清晨,一場席捲全城的大霧再次出現,市氣象臺於當日上午10時40分發布大霧黃色預警,這也是繼1日以來第二次發布的大霧預警。 根據監測,到當日夜間,城南城北普遍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大霧,局地能見度不足200米。
  •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氣象臺 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氣象臺 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發布日期:2020年12月21日07時47分進入 名山天氣預報進入 名山天氣預報雅安市名山區氣象臺12月21日07時40分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我區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霧,
  • 海南553個氣象站覆蓋陸海空天 氣象立體觀測網成形
    綜合氣象立體觀測網成形  實現「華麗轉身」  大至環流形勢變化,小至身邊陰晴冷暖,觀測數據是諸多氣象業務得以開展的基石。  「建省前,我省各市縣只有1個國家氣象觀測點,1部713天氣探測雷達。」  對此,我省氣象部門主動謀劃、積極作為,圍繞「智慧氣象」和「精準監測」發展目標,以大數據云平臺和國家氣候觀象臺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化海南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地面觀測自動化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觀測系統裝備保障社會化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