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新總裁橫田孝二
姍姍來遲,在經歷了創世紀的55年來最長夏季炙烤紀錄後,上海終於迎來了涼爽的秋天。這正像多事之秋的影像行業,在遭遇始料未及的傳統膠片業績大幅下滑之後,富士與柯達先後進行了鳳凰涅槃般的轉型。
橫田孝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任的,這位54歲的中年男人升任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不久,就收到了一份「禮物」:10月31日,富士膠片控股株式會社公布了其2006財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財年公司整體營業利潤達4.41億美元,其中若不計2.59億美元的結構改造費用,影像事業部門營業利潤將較去年同期激增336.4%。中國在控制數位相機的生產成本和擴大市場銷量上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勝利在望了。」皮膚黝黑的橫田憨厚地笑著,由於較早預見了數碼化浪潮的到來,富士全球在社長古森重隆的帶領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結構改造,目前已進入了收尾階段,預計到明年3月,富士的轉型將徹底完成,並拉開新一輪高盈利期的序幕。
同一天,柯達公司發布了其2006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雖然連續第8個季度虧損,但虧損卻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在經歷三年痛苦轉型後,柯達全球總裁彭安東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柯達第一次在季度內實現數碼業務利潤增長超過傳統業務利潤的下降。
當天柯達股價應聲上漲93美分,由於財報達到分析師預期,美國人幽默地評價:就像超人總在最危急時刻出現,這個成績來得不早不晚,剛剛好。
「但我並不輕鬆。」橫田恢復了一貫的嚴肅,儘管富士目前的經營狀況遠好於柯達,據《財富》雜誌2006年7月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排名顯示,富士全年營收約為柯達的1.7倍,財富500強排名富士排258名,柯達排482名,但在中國人心目中,柯達美譽度要遠高於富士。
「這是因為大家對我們不了解,從而產生了許多誤解。」橫田說,在他任上最主要的任務,除了要保持富士各項業務快速穩定發展外,就是讓公眾正確清楚地了解一個真正的富士。
擺脫走私陰影
與大多數日本在華公司一樣,富士在華經營一直以務實、低調示人,這點與歐美公司形成鮮明反差,但也正是過於低調,讓富士險些吃了啞巴虧。
今年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富士在華涉嫌走私」事件曾經讓富士大傷腦筋。幾年前,富士也曾面對過同樣的問題,當時他們認定自己沒問題,奉行「清者自清」原則,對傳聞不予理睬,結果事態進一步擴大,對富士的品牌聲譽造成很大影響。
但這次,富士(中國)在前任總裁前田保知的帶領下,一反常態,在傳聞剛一出現即予以反擊,連發幾篇公開信,並緊急和主流媒體以及政府機關溝通,闡明自己的立場。
最終,在南寧海關進行細緻認真的盡責調查後,認定富士沒有走私,富士成功地打贏了這一仗。
「富士是一家優秀的世界500強公司,我們不做不好的事情,這一點我們務必要讓公眾了解,」雖然沒有親身參與那場「戰鬥」,但橫田仍然認為這個案例值得總結,「因為公眾對富士有誤解,可能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富士是個怎樣的公司。怎樣正確、清楚、明確地讓公眾了解富士,是我們很重大的一個責任。」
在許多中國老百姓眼中,富士仍然只是個賣膠捲的公司,或者是影像公司。歷史上,柯達與富士撐起了膠捲時代的輝煌,但隨著傳統膠片時代的落幕,柯達與富士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柯達斷臂求生,正將非核心的業務逐個賣掉,聚焦與數碼產品和衝列印設備,而富士則將業務領域擴大到影像、信息、文件處理三大塊,並利用自己在傳統銀鹽膠片時代的技術優勢,延伸到化學、醫療、高性能材料等領域。
影像領域主要是傳統膠捲、數碼產品和數碼衝擴設備;文件處理領域主要是由富士施樂公司承擔的複印機、印表機等產品;信息領域則包含了一些我們平常無法了解的產品,比如生產平板液晶顯示屏當中的核心元器件——偏光膜,其中的FUJITAC膜在這個市場上佔有80%左右的份額。
橫田在升任富士(中國)總裁之前是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總經理,這是富士在印刷領域的重要企業,在他的帶領下,富士星光自主研發推出了一系列高質量PS版(預塗式感光版)。在中國印刷事業最發達、報業競爭最激烈的廣東地區,富士版材的佔有率超過了60%。富士星光又率先實現了CTP(computer to plate,計算機直接製版)版材本土化生產,對推動中國印刷業的數碼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富士剛收購了放射性醫療藥品的先鋒企業——株式會社第一放射性同位體研究所。放射性醫療藥品對腦部、心臟、腫瘤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針的確定以及預後的判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2月,富士膠片以資本參與的形式,投資了一家日本當地的藥品生產企業,共同開發用於癌症和動脈硬化等疾病的治療藥品和診斷藥品及設備等。另外,富士還推出了機能性護膚品f2i和機能性體內保健品f3i,這是富士膠片首次涉足護膚化妝品及保健品領域。
復旦的老學生
橫田是富士在中國的開拓者,同時也是富士膠片集團內的著名的「中國通」。他畢業於日本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早稻田大學,1975年進入富士膠片株式會社,並一直工作至今。
在橫田30年職業生涯中,有15年以上的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在富士公司內部有一個留學制度,根據員工申請,可以留學。早在1986年,富士的員工都爭著去美國歐洲讀MBA,但是橫田看準了中國是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將來肯定有大機會。在日本學習一年多中文後,1988年,橫田隻身一人來到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中文,在橫田之前,公司留學中國的人只有一個。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富士總部年輕人熱門目標地,在東京總部,中文學習班有15個,英文學習班卻大大少於中文班,在10個班以下。
在復旦學習的一年時間成了橫田的美好回憶,時年35歲的他在留學生中是個老學生了,但他和那些人基本沒什麼代溝,大家相處很愉快。當時的留學生食堂裡的菜經常能吃出蟲子來,於是他們經常在外面餐館吃,「那裡的東西很好吃。」橫田說到這裡,尤為興奮。
之後,橫田回到日本,1990年被派到香港事務所工作,1993年被調任到北京事務所擔任所長,一直到1998年。在這一年,他經歷了人生中的重大時刻,這一刻也是富士和柯達在中國市場的轉折點。
揭秘「98協議」
在這一年,柯達與中國政府籤訂了著名的「全行業合資計劃」(俗稱「98協議」)。當時的中國感光行業,主要的7家企業均負債纍纍,毫無生機,整個行業負債和虧損接近百億元,柯達與中國政府協議規定「除樂凱外,廈門福達、汕頭公元、無錫阿爾梅與柯達合資,上海、天津、遼陽3家企業在合資公司3年基建期內不與其他任何外商合資,柯達為此向中方支付資產轉讓和經濟補償費3.75億美元。」
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協議,對於之前在中國市場佔盡優勢的富士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對於這個結果,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當時談判過程中,實際上中國方面首選與富士合作,但因為當時富士是中國市場的霸主,態度比較傲慢,在技術轉讓及能給予的支持,與政府要求相差很遠,而柯達卻比較積極,滿足了政府的要求」。
事實究竟如何?
「富士不會因為傲慢將中國廣闊而極具前景的市場拱手相讓,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基本的商業邏輯。」當時富士與上海感光材料廠正在談合資,作為參與者之一的橫田似乎最有發言權:「我們對做不到的事情不會輕易承諾。好比一對男女要談戀愛結婚,之前男方說可以給她很好的房子等物質條件,但最後沒有做到,富士絕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橫田舉了個富士星光的例子說:「在和中方的合作談判中,我們都是明確地表明我們能夠做到什麼,雙方互相協商一致,最後達成合作協議。」
也許就是因為柯達與富士兩大膠片巨頭不同的企業哲學與行事方式決定了他們對待「98協議」的不同態度。
另外,當時全球數碼影像的發展趨勢剛現苗頭,但它是否必然會取代傳統影像,取代的速度會有多快,在行業內還有很大爭議。
因此,當時富士採取了一種並行的策略,首先繼續發展傳統膠片市場,同時也不斷加大數碼影像的投入。而在中國涉及到如此大規模的併購時,富士對於在傳統膠片領域不計成本地投入就會有所忌諱。
而在數碼影像領域,富士已經開始在中國布局,1995年,富士在蘇州成立了數位相機工廠,並於1997年開始生產數位相機,比「98協議」還早一年。
世事難料,如今,中國的民族感光業只剩下樂凱一家,而柯達也因為傳統膠片業務太過龐大而自顧不暇,富士卻因為失意於「98協議」,便加快了在數碼影像領域的布局,最終,率先獲得了轉型的機會。
在數碼另一個領域,2000年,橫田被委以重任,擔任主攻數碼印刷的富士星光公司總經理,他把富士星光從零做到中國市場第二把交椅的位置,從而被總部看中,一舉成為富士(中國)的掌舵人。
2005年12月,富士在蘇州最早的數碼工廠舉行了10周年大慶,富士全球總裁兼CEO古森先生宣布,蘇州工廠即將成為富士數位相機的全球第一大生產基地。他表示:「富士堅定看好中國市場,並已將在華事業的持續發展列為富士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之一。」(第一財經日報 萬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