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訴我一件小事:周末帶孩子去廣場看鴿子,廣場中央有一塊草坪,時而有鴿子飛過來,啄食草坪上的穀物。有鴿子的時候,他們就看鴿子,鴿子飛走的時候,就撿撒在草坪外的穀物,丟進草坪裡。就這樣不知不覺到了中午,要吃午飯了,朋友蹲下來跟一歲三個月的女兒商量:「寶寶,我們要去吃飯了。」女兒沒有反應,朋友用各種食物的名稱引誘她,女兒仍然不為所動。朋友的兒子想出一個好辦法,拿一顆玉米粒丟在離妹妹不遠的地上,引誘妹妹奔向他,當她快要靠近時,哥哥馬上衝過去撿走玉米,把它丟在更遠一點的地方,就這樣逗著妹妹一點一點地奔向吃飯的地方。
快到餐廳時,哥哥讓妹妹撿到了那顆玉米粒,一家人正興高採烈地走向餐廳時,小女兒拿起玉米扭頭就跑,朋友見狀趕緊拉住她,一邊拉一邊說:「寶寶,我們要去吃飯了,肚肚餓了!」寶寶不依,嘴裡「哦哦」地執著要往回跑,朋友不由分說抱起了女兒,哪知她雙腳踢騰掙扎著要下地,朋友把她放到地上,她立馬就奔向草坪了,朋友只好跟隨她,到了草坪,她拿起手裡的玉米粒丟進草從,然後滿意地拍拍手,衝著媽媽笑。
朋友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小小的腦袋瓜裡都想著什麼呢?女兒好不容易撿到一顆玉米,她心裡想的是要把這個玉米給鴿子吃,帶著這個想法,她不辭辛苦氣喘籲籲地跑回大草坪,當她投食完了之後,她對自己非常滿意,然後乖乖地跟著朋友一起去吃飯。
1.
主體間性的交流,是安全依戀的根基
在這裡,我看到的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交流方式,交流的雙方都是主體,女兒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她的主體是要發聲的,她撿到了一顆玉米粒,她想把它放到大草坪裡餵鴿子,她「哦哦」地亂叫,她撲騰的小腿都是她的聲音,她抗拒跟父母一起去吃飯,她有她的想法。在這個地方,強大的父母要孩子順從自己的意志是很容易的,但是,就會失去對孩子的理解。
我的朋友,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為表示敬畏和好奇,允許孩子去做她自己,當她了解到孩子真實的意圖之後,覺得非常感動,孩子收穫了對她自己的滿足,我的朋友收穫了對孩子的認識。在這個互動中,雙方都接受了彼此的影響,感受到了關係帶給自己的愉悅,在這個互動中,雙方都獲得了滿足和成長。正是這種互通互惠的體驗分享,使得個體能夠在親密關係中茁壯成長,而不失去自己的獨特性。這種主體間性的交流,是安全依戀的根基。
在主體間性的體驗中,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當家庭缺乏這種主體間性的體驗時,家庭就喪失了讓每個成員都可以得到滋養而發展的使命。
陽陽是一個13歲的初中生,因為遭受校園霸凌,情緒抑鬱,加上一些家庭的衝突,他和父母一起來做家庭治療。在一次治療中,陽陽說他抑鬱了,但是爸爸不理解他,不願意聽他內心的感受,不支持他做心理諮詢,他覺得很難過。陽陽的爸爸非常生氣,在治療中衝孩子說:「你就是矯情,你堂堂一個男子漢哪裡來的抑鬱,都是因為你太脆弱了才會這樣,挺一挺就過去了,哪裡那麼多事!」 陽陽覺得很委屈,他需要心理諮詢,但是爸爸說自己內心不強大,他很沮喪,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脆弱。
諮詢在這裡陷入了一個僵局,孩子的爸爸不接受孩子抑鬱,不願意探討這個話題,孩子得不到父親的支持,也影響了他在諮詢中的開放度。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脆弱,對於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這個脆弱帶給了他病恥感,孩子跟爸爸的關係也陷入了僵局中。不論是這個治療對話,還是孩子跟爸爸的溝通,爸爸都在一個憤怒的狀態,他以防禦的姿態,拒絕對話,讓這個關係變得緊張。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跟青少年及Ta的家庭工作時,遇到類似的困難是常有的事,諮詢要往前走,治療師要想辦法,對困難的源頭保持溫和的好奇心。為什麼孩子的爸爸不能理解孩子的抑鬱?為什麼他不願意以一種開放、探索的姿態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他把抑鬱歸結於內心脆弱,想把問題終結在這個地方,而不去探究,在迴避什麼?這些都與孩子爸爸的依戀模式緊密相關。
陽陽的爸爸是一名警察,他的人生字典裡是沒有脆弱的,有的只是剛強、拼搏、正義,他把責任、使命放在第一位,很難去面對內心柔軟的部分。當一個人削弱或忽略情感的重要性,而只是試圖依靠認知的方式來做決定、指導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迴避型的依戀關係。
陽陽被抑鬱的情緒困擾,想獲得爸爸的理解和支持,這個行動就是依戀反應的觸發,陽陽爸爸被自己的依戀問題困住,失去了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耐心,當孩子在脆弱時得不到安撫,要麼變得過度理性(迴避模式)來降低情緒對他們的影響,要麼變得被情緒支配(焦慮模式)。假若長期缺乏依戀對象的安撫與支持,或壓力過大,孩子則可能陷入一種既不能依靠自己,也不能依靠依戀對象的混亂模式中。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非安全的依戀模式在代際中的傳承。
2.
諮詢中遇到這種情況,治療師該怎麼辦?
丹尼爾·A·休斯博士,在他的最新著作《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從創傷療愈到日常養育》中,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在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中,治療師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識別依戀關係存在的各種裂痕,並促進關係的修復。治療師運用PACE的模式,即有趣、接納、好奇、共情的態度,在對話中帶領來訪者,確保關係修復持續進行,他的目標是協助來訪者習得這些關係成功修復的經驗,並能在家中重複運用。
來訪者早年依戀模式的特點,一定會在治療場景中再現,當伴侶之間、親子之間或者治療師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出現卡頓、衝突或面臨斷裂時,治療師該如何去澄清和修復關係的裂痕?丹尼爾·A·休斯博士通過大量的治療片段,再現治療場景中出現的種種困難,比如當家庭成員情緒強烈要從對話中退出時;當親子對話走向攻擊-防禦模式時;當父母誤解治療師意圖時……面對這樣的場景,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保持主體間性的立場,運用有趣、接納、好奇和共情的態度,輔助家長了解自己的依戀類型,處理其影響,並促進親子之間的主體間性對話,在治療過程中修復關係,讓家庭發展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類似對話的動力和能力。
丹尼爾·A·休斯博士的新書,為家長們的日常養育提供了許多溝通的範例。正因為書中列舉了大量不同的治療場景,那些對話也真實再現了家庭生活中的種種矛盾,這本書也尤其適合家長們閱讀。作為家長,有時候受限於自身早年的依戀關係,被困於家庭成員溝通的艱難,在生活中,對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充滿焦慮,在《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從創傷療愈到日常養育》這本書裡,作者引導我們了解自身依戀關係的特點,教會我們如何敏銳地識別關係的裂痕,了解關係出現裂痕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向我們展示了在關係出現裂痕時如何修復。這個修復是以了解我們自身的依戀關係為基礎的,在修復中始終保持主體間性的對話,讓安全依戀的重建成為可能。
除此以外,這本書在每一章節的後面都安排了大量的情景練習或案例練習,帶領我們回顧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學以致用。在這些練習中,我們來到諮詢或者對話的場景,身臨其境地體會對話中的情緒感受,體驗不同的反饋帶給來訪者的感覺。本書還安排了一些很好的體驗練習,這些體驗讓我們回顧過往,對自己展開自由聯想,促進我們的思考,從而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UM第一時間引進了這本書,真誠地將它推薦給對依戀關係、家庭治療、主體間治療感興趣的諮詢師,以及在日常養育中,遇到困難或困擾,希望有更多機會去修復跟孩子的關係、跟伴侶關係的夥伴們,希望我們都可以去創建和擁有同頻的、愉悅的、互惠的,成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