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與以訛傳訛

2020-12-19 詳述歷史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也間接地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千百年來,人們每每提及以少勝多的戰役,總要提到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巧合的是,這兩場戰役,曹操都有份參加,只不過赤壁之戰中,他輸在了「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的周瑜之手,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但在官渡之戰中,他作為勝利方,卻笑到了最後,而以多戰寡的袁紹則成了灰頭土臉的倒黴蛋。

然而,官渡之戰,曹操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他真的像陳壽所說的,僅1萬兵力嗎?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的典型嗎?關於這個問題,曾有史學家提出疑問,認為曹操的部隊恐怕不會少於袁紹。

在《三國志·魏書·國淵傳》中記載:「國淵字子尼,太祖(曹操)徵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友河間。銀等既破……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徵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它揭露了當時戰績統計的秘密,凡破賊文書中的殲敵數字都是「以一當十」。誇大十倍以宣揚武功、鼓勵群眾。而且是一種「舊例」,漢末以前固有的慣例:國淵上報的只是實數,未加擴大。曹操當然奇怪了。國淵未擴大十倍,是否反對這種舊例呢?不!他只是認為宣傳要從實效出發。「內寇」不宜誇大,「內寇」愈多,愈證明內政不善,人心思叛。誇大戰果,於政治上不利。如果徵討外寇,則國淵並不反對「以一當十。後人讀史當知這種宣傳慣例。

如按此法來研究一些漢末的戰役殲敵統計,就會明白官渡之戰的秘密了。《三國志·魏和·武帝紀》記載:「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裴松之引《獻帝起居注》說:「紹與子輕身逃走,凡斬首七萬餘級。''

又同書《袁紹傳》說:「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裴注引張璠《漢紀》:「殺紹卒凡八萬人」。以上兩書一說七萬,一說八萬。而曹軍人數則只有「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即以七八千之眾,盡殺所虜袁軍七八萬人,很不可信。裴松之注中已提出疑問:「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曹軍)不能甚少。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實錄也。」

裴松之指出殲敵(七)八萬人不是實錄是正確的。指出曹軍偏少也是對的,但忽略了所殺袁軍數字是誇大的。漢末人口情況:大郡六十萬,中郡四十萬,小郡才二十萬。一下殺掉小郡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強,不太可能。最關鍵的是袁軍的實力.很快就恢復了。據《武帝紀》載:「次年四月,紹歸,復收舊卒,攻定諸叛郡縣。」可見袁紹兵卒潰散在外者甚多,並未被曹操殺掉七八萬。故可知《獻帝起居注》和《漢紀》都是按舊例擴大十倍來計算的。曹軍所殲滅袁軍當是七八千人。如曹軍以不足萬人之眾能殲敵近萬,這也算是大勝利了。

因此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絕不可能是袁紹兵力大優。故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之說竟是以訛傳訛了。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策馬守天關》官渡之戰怎麼打 官渡之戰通關教程分享
    導 讀 策馬守天關手遊中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官渡之戰怎麼玩,也不知道官渡之戰戰術及打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了解一下策馬守天關官渡之戰攻略
  • 《三國志14》官渡之戰劇本內容是什麼 官渡之戰劇本介紹
    導 讀 三國志14遊戲中有很多不同的劇本,官渡之戰目前是很多玩家比較喜愛的一個,可能有些玩家還不知道官渡之戰劇本內容是什麼
  • 《三國英雄壇》簡單難度官渡之戰怎麼過 官渡之戰通關攻略
    導 讀 三國英雄壇簡單難度官渡之戰怎麼過?
  • 官渡之戰,以弱勝強的「教科書」
    提到官渡之戰的「以少勝多」,有人說是曹操謀略深、膽子大,有人說是袁紹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官渡之戰改變了當時的時勢和局面,而它也成為了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例子,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例子。
  • 官渡之戰:成也許攸,敗也許攸
    官渡之戰曹操以2萬的兵力擊敗袁紹10萬大軍,一舉奠定了在北方的地位。然,整個三國時期,以如此懸殊的兵力贏得戰役勝利的案例並不多見。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戰勝袁紹,並非是其用兵有多麼高明,其中的詭異之處皆因一人 ——許攸。
  • 《三國志14》官渡之戰劇本張繡勢力怎麼玩 官渡之戰劇本張繡勢力...
    導 讀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來自「名牌洗澡卡」分享的三國志14中官渡之戰劇本中張繡勢力的玩法心得,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史志新鄉 歷史事件之官渡之戰
    十月,曹用許攸計,自將部將五千,皆用紹軍旗幟,人銜枚,抱束薪,馬縛口,夜從間道出,至烏巢(在延津東南)圍屯,放火燒之,人皆殊死戰,盡燔其糧草。紹軍大潰。紹與其子譚渡河北逃,餘眾皆降,操盡坑之。前後所殺七萬餘人。 1995年版《原陽縣誌·大事記》:獻帝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曹操駐軍官渡,袁紹軍進陽武。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為營攻曹,曹軍也立營相距。
  • 兵勢篇:官渡之戰
    電視劇《三國》中「官渡之戰」劇照 資料圖片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
  • 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發生在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東北)的這場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劣勢兵力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的許多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
    記者張波通訊員張法祥古代戰爭史上,官渡之戰可謂知名度極高。這次大戰雖以中牟縣的官渡命名,但其眾多的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這也成為延津歷史上的一大亮點。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延津之戰」,與「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稱之為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而且在「官渡之戰」與袁紹病死,袁氏的勢力出現分裂之間,還有一次戰役,那就是「倉亭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官渡之戰」只是挫敗了袁紹南下的趨勢「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然而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次防守戰的勝利。
  •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兵力上有什麼爭議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曹操挫敗了袁紹的攻勢,在袁曹爭霸中扭轉局勢;"赤壁之戰"奠定劉備崛起的基礎;"夷陵之戰"鞏固了"荊州之戰"之後的局勢以及三國鼎立形勢的版圖。這三次戰役對漢末三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過它們的兵力卻多多少少有些爭議之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對後世有何影響,官渡在今天的哪裡
    官渡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役,他的形成是由於北方軍閥爭奪中原的控制權而引發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亂的時候,中原及北方還有十幾個軍閥,等到官渡之戰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戰爭就是如此,不打到最後一個,是不會罷休的。
  • 官渡之戰的序幕,發生了些什麼?
    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主要由三大戰役組成,一個是解白馬之圍,一個是延津之戰,最後一個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最終的決戰,那麼其中的解白馬之圍和延津之戰,可以說是官渡決戰的序幕了。建安五年的2月份,袁紹派遣他手下的大將顏良,在白馬攻打曹操的守將劉延。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爆發於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戰役,當時袁紹在整個北方處於絕對的優勢,而曹操一方則是其眼中釘肉中刺
  • 鑑史百戰:官渡之戰(花)
    而官渡之戰的勝負,也在隨著烏巢陷落的那一刻,徹底見分曉了!另外一邊,曹洪率領著守營的士卒死命拖住高覽與張郃的猛攻。當淳于瓊戰死,烏巢陷落的消息傳來,高覽和張郃臨陣倒戈,燒毀了攻城器械,率眾歸降曹操。當張郃派遣使者前來表達投降的意願之後,曹洪一時之間拿不準主意,於是找荀攸商量。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此戰曹操以少數兵力打敗袁紹,從而替代袁紹成了北方的霸主,但是在官渡,曹操和袁紹相持數月,曹軍兵少糧缺,曹操幾乎頂不住了,甚至動過撤軍的念頭,是謀土們的鼓勵使他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到底,曹操於是就真的堅持下來了,袁紹此時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要不然他的腦子肯定會更清醒一些。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