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也間接地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千百年來,人們每每提及以少勝多的戰役,總要提到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巧合的是,這兩場戰役,曹操都有份參加,只不過赤壁之戰中,他輸在了「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的周瑜之手,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但在官渡之戰中,他作為勝利方,卻笑到了最後,而以多戰寡的袁紹則成了灰頭土臉的倒黴蛋。
然而,官渡之戰,曹操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他真的像陳壽所說的,僅1萬兵力嗎?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的典型嗎?關於這個問題,曾有史學家提出疑問,認為曹操的部隊恐怕不會少於袁紹。
在《三國志·魏書·國淵傳》中記載:「國淵字子尼,太祖(曹操)徵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友河間。銀等既破……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徵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它揭露了當時戰績統計的秘密,凡破賊文書中的殲敵數字都是「以一當十」。誇大十倍以宣揚武功、鼓勵群眾。而且是一種「舊例」,漢末以前固有的慣例:國淵上報的只是實數,未加擴大。曹操當然奇怪了。國淵未擴大十倍,是否反對這種舊例呢?不!他只是認為宣傳要從實效出發。「內寇」不宜誇大,「內寇」愈多,愈證明內政不善,人心思叛。誇大戰果,於政治上不利。如果徵討外寇,則國淵並不反對「以一當十。後人讀史當知這種宣傳慣例。
如按此法來研究一些漢末的戰役殲敵統計,就會明白官渡之戰的秘密了。《三國志·魏和·武帝紀》記載:「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裴松之引《獻帝起居注》說:「紹與子輕身逃走,凡斬首七萬餘級。''
又同書《袁紹傳》說:「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裴注引張璠《漢紀》:「殺紹卒凡八萬人」。以上兩書一說七萬,一說八萬。而曹軍人數則只有「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即以七八千之眾,盡殺所虜袁軍七八萬人,很不可信。裴松之注中已提出疑問:「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曹軍)不能甚少。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實錄也。」
裴松之指出殲敵(七)八萬人不是實錄是正確的。指出曹軍偏少也是對的,但忽略了所殺袁軍數字是誇大的。漢末人口情況:大郡六十萬,中郡四十萬,小郡才二十萬。一下殺掉小郡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強,不太可能。最關鍵的是袁軍的實力.很快就恢復了。據《武帝紀》載:「次年四月,紹歸,復收舊卒,攻定諸叛郡縣。」可見袁紹兵卒潰散在外者甚多,並未被曹操殺掉七八萬。故可知《獻帝起居注》和《漢紀》都是按舊例擴大十倍來計算的。曹軍所殲滅袁軍當是七八千人。如曹軍以不足萬人之眾能殲敵近萬,這也算是大勝利了。
因此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絕不可能是袁紹兵力大優。故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之說竟是以訛傳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