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來自福建27歲的蔡先生,8月中旬自駕到西藏旅行。
除了沿途的美景,更加刺眼的是遍地的垃圾。
蔡先生便用袋子把所到之處的垃圾全都打包帶走,並用自己的車轉運到附近的垃圾箱或縣城的垃圾袋。
很多地方一撿就是一兩百袋,最終蔡先生撿了不下500袋垃圾。
如此高尚的行為,卻被眾多網友罵他作秀,真的讓人寒心。
無數人帶著朝聖的心去了西藏,卻隨手把垃圾留在了這個美麗的地方。
有些進藏的旅行的朋友,一邊發朋友圈記錄所到之處的美景,感嘆壯麗山河,一邊把吃過的零食,喝過的飲料瓶隨手扔到路邊。
在進藏公路沿線,隨處可見不文明的遊客隨手丟下的旅遊垃圾。
那些大大小小的湖泊周圍,散落著過格格不入的一次性垃圾。
在西藏的一個犛牛保護區裡,青草被垃圾覆蓋,一隻犛牛啃食著垃圾。
他賴以生存的家園,已經變成了無數塑料聚集的垃圾場。
西藏林芝的村民尼瑪康珠就在犛牛死後的肚子,發現了一堆未降解的塑膠袋殘渣。
更有甚者有些人覺得直接扔垃圾不好意思,卻把垃圾扔到懸崖峭壁下,以為眼不見為淨就沒有做過錯事。
而這讓垃圾清理人員的工作,變得更加艱難且危險。除了要面對高原反應外,還要面臨很多未知的風險。
很多山下的垃圾,志願者需要綁著繩子徒手攀到懸崖下面去撿,稍不留神便有摔下懸崖的危險。
可是,西藏真的太大了,進藏的公路和路線實在太多太長了。
即便志願者們拼盡全力,每天徒步十幾公裡撿垃圾的速度,遠遠比不過某些人扔垃圾的速度。
對於生態環境問題,個人的力量太渺小,杯水車薪,但地球發出的每一個警告都是在給我們敲警鐘,涓涓細流,可聚江海。
當地的藏民尼瑪康珠說,「這邊風景很漂亮,如果不扔垃圾的話該有多好呀。」
原本,西藏是很多人認為可以蕩滌心靈的地方,也是多少人心中最神聖的人間天堂。
西藏原本就是美麗而聖潔的,藍天白雲下的一座座皚皚雪山是離天最近的及地方。
美麗風景的背後是,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
青藏高原發源的河流養育了近30億人口,被稱為「亞洲水塔」。隨著全球變暖,到2070年,亞洲冰川的總面積將減少到目前的一半。
這將帶來堪稱災難性的後果,直接影響到億萬人口的供水和農田的灌溉問題,將會造成水資源的短缺以及糧食作物產量的下降,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從許多方面來說,青藏高原脆弱的環境可以被看作是這個世界的「晴雨表」,它今天發生了什麼,將會影響到所有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要知道西藏的設施因為地理條件限制還很不完備,根本不具備處理如此多垃圾的能力,最常見的辦法是就地焚燒。
燃燒垃圾必定會產生煙霧,當越來越多的廢氣汙染了這片天空,晴空萬裡藍天白雲將逐步蕩然無存。
最具威脅的是塑料垃圾,如果任其堆在河谷不及時處理,除了會隨著河水流進了西藏人們賴以維持生存的,源頭河瀾滄江、金沙江裡。
最終被汙染的水源,還會流回下遊的人類的肚子裡......
再美好聖潔的風景,也經不起人們這樣無知肆虐的折騰。
那些扔垃圾的人,看到這裡會感到良心不安嗎?
隨地扔垃圾從來不止發生在西藏,我們所熟知的長城同樣深受其害。
「5.4萬遊客五一遊八達嶺長城,景區清理18.2噸垃圾。」
「悲!長城一天10噸垃圾,素質何在?」
「環衛工人長城撿垃圾,一人背5袋下山。」
……
長城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垃圾幾乎和長城共生。特別是假期,長城上從不缺人,缺少的是撿垃圾的人。
比隨地扔垃圾更令人汗顏的是,長城第一清道夫不是修建長城的華夏子孫,而是一個老外——威廉·林賽。
一開始,他便抱著偉大長城的遐想,來到中國。
威廉玩長城回來後便會抱怨:
長城的垃圾太多了,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在上面扔垃圾,而不是順手帶走。
從此以後,威廉每天爬到長城撿垃圾。懸崖上、石縫裡,只要力所能及都照收不誤.
不明真相的遊客很好奇:
「看這個撿垃圾的,竟然是個老外。老外也靠撿垃圾賣瓶子掙錢!」
戴著白手套,背著兩個大大的黑色塑膠袋,這是萬裡長城每天都有的亮麗風景線。
20多年前,威廉和他的小夥伴僅在金山嶺長城就撿了150多袋垃圾;
20多年後的今天,這樣的新聞仍然不斷,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扔垃圾上,我們贏了前輩。
他們在長城上樹立了許多新的宣傳牌:
「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
在威廉的眼中,長城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對她的愛,終其一生也不會停止,「長城急需人類保護,用盡一生也值得!」
「長城在消失」。元兇不僅僅是垃圾,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等等因素都在破壞長城——真正保存較好的萬裡長城只有不到10%,消失的長城達30%!
「我們離開一個地方與我們來時一樣乾淨,我們只是過客,從不打擾自然和歷史」。
如果毫無敬畏之心,只是把長城當作磚砌成的牆,那我們的華夏文明和路上的青板石又有何區別,憑人踐踏。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的東西有很多,能做的也有很多。
點個「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希望我們在十一出遊時,能多一份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