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言
孩子到了上學的階段後,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學校。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顧,在學校的選擇上會十分的謹慎,比如考慮學校的環境、師資等。
案例
張女士的女兒剛剛上幼兒園,為了讓家長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情況,所以幼兒園的老師會拍下關於孩子在幼兒園的圖片發到家長群讓家長看。然而有一張老師無意間拍下的畫面,卻讓張女士和其他的家長情緒激動了起來。
照片中是孩子正在排隊上廁所的場面,而最讓家長驚訝的是,幼兒園是"男女同廁",而廁所跟廁所之間是相對比較"透明"的。男孩子女孩子之間根本沒有隱私可言。張女士發現自己的女兒在上廁所的時候,旁邊還站的一個小男孩。對於學校這一管理,家長都十分不認可,紛紛要求要退學。
那到底"男女同廁"對於孩子會產生什麼不利的影響呢?幼兒園又該如何注重對孩子性別上的教育呢?
分析
"男女同廁"對於孩子的影響
1)沒有"男女有別"的意識
孩子在三歲左右開始會在意男女的差別,而如果學校沒有重視引導,讓"男女同廁"。孩子久而久之會混淆了男女之間的差別,認為"男女無別"。而這對於孩子性別觀念的建立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性別也產生認知不清晰的情況,而這可能會導致男生"女性化"或女生"男性化"的情況發生。
2)對隱私的保護不利
孩子的性別不同,所以隱私部位也存在差異。而讓孩子不分性別在同一個環境內上廁所,這對於孩子的隱私保護是極其不利的。孩子對於隱私的保護意識被淡化,這會導致孩子很容易就陷入危險之中。即使遇到了侵犯,還沒有意識到。而且孩子對於別人的人隱私可能會缺乏尊重的意識,這對於人際交往等多個方面丟失不利的。
如何注重孩子的"性別教育"
1)讓孩子了解身體部位
要注重加強孩子的"性別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所以老師和家長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隱私部位,讓孩子懂得哪些部位是不能夠讓人觸碰的。這樣也能夠有效的緩解孩子探索的心理,避免孩子出於對隱私部位的好奇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2)注意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於孩子"性別意識"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比如幼兒園的"男女同床"或是"男女同廁",都會導致孩子性別意識的混淆。所以老師和家長要注意某些特定的場合要注意區分性別,讓孩子了解到性別差異需要注意的行為方式。
3)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
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性格方面是存在差異的,然而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所以在孩子的眼中,男女性別的差異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老師和家長要注意在孩子"性別意識"建立的初期,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性別認同。比如讓孩子了解男孩子和女孩子分別應該具有的性格以及應該具有的打扮等。
總結
家長如果發現幼兒園有一些對孩子發展不利的規章制度,就要及時的與幼兒園進行溝通。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要注意配合,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做出正確的行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