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寧浩此前在電影節上語出驚人,「四大天王應該也算是流量」。
如果把四大天王也視作「流量明星」的話,那麼四大天王跟時下活躍的流量偶像之間還橫亙著一道鴻溝。
很顯然,這道鴻溝是老牌天王們用實力、作品、口碑打拼出來的。至於後來的流量明星們能不能逾越這道鴻溝,如今還是未知數。
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力壓TVB、飛虎隊、港姐選美和維多利亞灣,遠超娛樂範疇成為香港文化符號之首,造就了一段轟轟烈烈的神話。
紅到街知巷聞的四大天王,難免也有淪為「時代的眼淚」的時候。
一個香港街頭的隨機採訪中,記者指著黎明的照片問:知道他是誰嗎?
被採訪的00後女孩,對黎明、郭富城等老牌天王的照片一臉陌生、連連搖頭稱不認識。
當然,黎明和郭富城一點都不用為此感到羞愧,因為換作是劉德華和張學友,年輕的小朋友照樣不認識。
街頭採訪中,又問到「四大天王是哪幾位」,被採訪男生將成龍的名字都列了出來。
這種送分題也能答錯,對此有網友表示可以理解,「00後」不認識半退休的四大天王也正常。這要是問內地的00後「崔健、竇唯幹嘛的」,說不定他們也一樣會搖頭困惑。
但反過來想,現在00後都在追什麼?放眼當下《樂隊的夏天》《明日之子樂團季》《中國新說唱》等音綜,各類型節目背後,反映當代年輕人多元個性的聽歌喜好。
另外還有00後現身說法,表示自己對歐美音樂更感興趣。
也有個體案例表示,如果音樂有鄙視鏈,歐美、K-POP是其心中流行,而華語音樂居於鄙視鏈底層。
不得不說,包括港樂在內的整個華語樂壇,上一代人是愛之真切,但對於現在年輕人的影響卻讓人心頭五味雜陳。
不必細數整個華語歌壇的發展脈絡,僅回顧四大天王和香港樂壇昔日的黃金時代,就心生無限感嘆。
香港四大天王,指的是劉德華、黎明、張學友、郭富城四人,堪稱九十年代香港最火的明星。
一句「難道你比黎明還要紅?」,成為當時口頭流行語。
郭富城是伴舞出身,憑藉一條機車廣告,翻身成為引領髮型潮流的「亞洲舞王」。
「歌神」張學友,本人自稱「愛唱歌的神經病」,但這個說法就像學霸說自己考砸了一樣。
劉德華則「大眾情人」形象不倒。臺灣媒體搞的 「十大最受歡迎偶像」,劉天王連續六年拿下第一。
包括四大天王在內的一眾香港明星,是九十年代香港娛樂文化的巔峰。
回顧那個黃金年代,有韓國人說:張國榮、劉德華、周潤發、成龍、王祖賢、張曼玉、林青霞、邱淑貞等港星,曾是無數韓國人青春記憶。
那時港星去韓國拍廣告,還把人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救活了。
這裡說的便是張國榮,當年他代言一款韓國巧克力,促使銷量暴漲300倍。
有了前輩張國榮「探路」,後有四大天王登上「華流快車」。
他們先在本土站穩腳跟,因譚詠麟張國榮退出樂壇,成功趕上巨星空窗期。
1992年,媒體用「四大天王」來稱呼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4人。由此開始,四大天王多點開花,魅力輻射整個大中華娛樂圈。
前有張國榮救活了企業,後有黎明影響一代韓國女性審美。
然而2000年後,韓國人心中香港巨星似乎仍停留在老一代港星;中國歌迷眼裡的韓國偶像,卻日新月異,頻繁更新。
李貞賢的韓流舞曲,一度成為香港歌手人氣拯救必備。鄭秀文《獨家試唱》《眉飛色舞》歌曲,均翻唱自李貞賢。
2005年,《大長今》創造收視頂峰。當時,陳慧琳穿上韓國服裝,演唱中文主題曲《希望》,迎合了電視劇超高熱度。
2010年後,香港成為韓國MAMA頒獎禮常駐舉辦地。
在韓國本土走紅的團體,像早期東方神起、BigBang、Super Junior,到後來EXO、防彈少年團、GOT7,都攫取到超高的人氣。
正因經歷過從張國榮到四大天王,那個韓流都完全打不進來的黃金時代,很多人在韓流席捲下,成了「時代的眼淚」。
香港作為娛樂文化輸出源的過往,在其興盛衰落的過程中四大天王是個很重要的節點。
有些聲音認為四大天王是被包裝出來的,在作品實力層面,不能與實力派歌手PK。
可他們壟斷各大獎項和銷量榜單,促使樂壇偶像化趨勢愈演愈烈,是否因而加速了香港樂壇的沒落?
只是真等到四大天王時代「落幕」,大家又心生遺憾。倘若1999年黎明沒宣布退出頒獎禮,是否能一定程度延續港樂輝煌?至少在年度舞臺上,還能上演你方唱罷我唱的盛世景象。
其實,港樂也並沒在千禧年立刻沒落,世紀之交仍迎來過短暫輝煌。隨著四大天王或隱退,或專注電影圈,謝霆鋒、陳奕迅、古巨基、許志安、李克勤等一批新老歌手有了出頭天。
尤其是當年的「第五天王」李克勤撥開雲霧見紅日,最為令人唏噓感懷。
還有楊千嬅、Twins、容祖兒等年輕歌手走紅。
當時有多少人意識到,即使新人一時耀眼,也擋不住黃金時代急速流轉。
關於香港樂壇的落寞,還有人說是因為人才的「離開」。2000年後的香港樂壇,除了四大天王的「隱退」,還有不少人事變遷。
羅文、張國榮、梅豔芳、黃霑先後離世,是給港樂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早就脫離香港歌壇的王菲,在《將愛》後宣布退出歌壇;被譽為「四大天王接班人」的謝霆鋒,投身商業和電影。
一時間,樂壇熟悉面孔消失臺前,唱片業又在網際網路浪潮下遭受重創。新人歌手為擴大發展空間,更多北上投身內地市場。
這也讓昔日一堆頒獎禮,陷入「頒給誰」的尷尬境地。
古天樂意外拿下素有「港樂風向標」之稱的叱吒樂壇流行頒獎禮的「最喜愛男歌手獎」,唱了「半首歌」得獎的古天樂也有些懵,自己只不過是玩票跟別人合唱了一首歌而已。
詞作人向雪懷對此憤憤不平,發博控訴該獎項的頒發,是對所有男歌手最大侮辱。
香港樂壇的失落,歌手的青黃不接顯而易見。深層次內部原因,還得提到「過度娛樂化」的產業大環境。
對於音樂而言,原創是生命力所在。但香港樂壇多的是娛樂八卦,缺的是原創風氣。
在四大天王走紅之初,黃家駒直言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看每年頒獎禮誰當選最佳歌手?是紅藝人;什麼歌曲入選?全是cover version。
許多耳熟能詳粵語經典:李克勤《紅日》、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張學友《每天愛你多一些》、張國榮《風繼續吹》、梅豔芳《夢伴》……都是二次創作的「舶來品」。
香港歌壇在吸收外來資源上佔據優勢,翻紅了日本、臺灣、新加坡多地無數優秀作品,本土原創音樂卻後繼乏力。
八九十年代叱吒港臺歌壇的王傑在採訪中提到,當年去到臺灣他才知道,臺灣歌手的音樂水準和素養,比香港藝人高太多。
另一位通過臺灣歌壇出道,又去香港歌壇發展的天王周華健,憑藉唱作俱佳的抗打實力,成為香港媒體眼中的「天王殺手」。
如此看來,再想起何勇那句「(四大天王裡)張學友還算是個唱歌的」,更像揭穿整個香港樂壇「虛假繁榮」。
總體而言,四大天王是香港演藝圈黃金時代的象徵。四人影視歌多棲,在各領域都有所建樹。
然而,四大天王不是足以撼動時代環境的變革者。一味用「娛樂至死」的大環境標籤定義他們,全盤否認其成績作品,是否存在偏頗?
至於他們的存在,讓其他歌手出不了頭。換角度想,也可以說那才是真百花齊放年代,非金字塔頂端歌手,也有過硬實力和作品。
再用網友的話說,那個年代誰唱歌不好,只是真要比拼高低,在頂峰的能有幾個?不是實力問題,只能怪運氣和觀眾緣。
但我們也看到,曾動輒收穫幾卡車迷妹的四大天王,長江後浪推前浪,被年輕人指著問「幹嘛的」,嘗到了「缺失觀眾緣」的滋味。
再看如今天王們沒了青春臉,上個新聞也是被數多了多少皺紋老年斑。
當然天王自己也有偶像包袱,像劉德華之前在粉絲群上傳沒有PS的自拍。無修圖中,劉德華膚色顯黑,更為衰老。
但沒過多久,劉天王就把照片刪除,換上精修版本,再度回歸「大眾情人」形象。
天王沒了鮮肉顏,也沒了數據。今年六月,黎明發行新歌《顧家》,原本一年不在微博營業的黎明,連發多條歌曲視頻做宣傳。
可比起小鮮肉們上萬轉評,黎天王這兒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如果說周杰倫還有「夕陽紅粉絲團」,四大天王粉絲才到了真佛系的年紀:流行與否不重要,和愛豆走過半生,不離不棄才是珍貴。
既然流行本就屬於年輕人,這樣想來,00後不認識四大天王更容易理解了:前者追逐當下流行,後者已是年過半百的「過氣巨星」,其中存在「時代信息差」。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偶像。代際間,堅守各自內心的審美喜好。
但就像潘長江不識蔡徐坤,微博評論區淪陷。反過頭來,如果因為00後不識四大天王,就對其口誅筆伐,製造撕裂。對比之下又「理智」多少呢?
四大天王的巔峰,終究是過去式。未來可期的是振興樂壇,讓華語音樂重新煥發活力。倘若未來的年輕人連華語音樂都不認可,又怎麼欣賞了解過往的天王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