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行駛在南部縣各鄉村,沿途見到最多的就是一棵棵晚熟柑橘樹。山上坡下、房前屋後,不到一人高的樹上,深綠色的果實掛滿枝頭。每到秋冬時節,漫山遍野的柑橘隨風搖曳,那是南部縣鄉村一年中最美麗的時刻。
如今,南部縣集中連片種植晚熟柑橘,規模已達25萬畝。讓人想不到的是,6年前,該縣土地上,晚熟柑橘樹還難覓蹤影。
三條產業帶 帶動村民脫貧奔康
「如果當時(2014年)你來南部縣的農村,看到的都是大片大片撂荒地。」南部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魏小潔回憶,當時村裡大多數是老人和兒童,只能種玉米、水稻等糧食自給自足,附加值高的水果產業壓根無人問津。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根本。為確保貧困群眾脫貧奔康,南部縣確定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思路,持續建成覆蓋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奔康產業園358個。
打開南部縣地圖,魏小潔給記者展示了當地產業發展布局。南部縣地圖類似一隻靴子,在「前腳掌」「後腳跟」以及「鞋幫」處,分布著3條晚熟柑橘產業帶。
「把之前分散零碎的撂荒地集中流轉給龍頭企業,形成規模效應,發揮大園區技術支撐、營銷渠道等作用。」魏小潔介紹,農戶流轉土地後,還可以通過返租、就業等形式創收。以南部縣鐵佛塘鎮到八爾湖鎮一線產業園為例,共帶動37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每戶每年保底收益可達2萬元。
處於產業帶上的各村,對於發展什麼產業,均有較大的話語權。「幹什麼、怎麼幹,由村民來評議、決定。」魏小潔記得,自己2016年剛到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當第一書記時,第一項工作就是開壩壩會,決定未來產業發展。
純陽山村當時打算引進兩家公司,一家飼養蛋雞、一家種食用菌。一番熱烈討論後,村民最終選擇食用菌企業。理由是,八爾湖旅遊規劃已出爐,種植食用菌,不僅環保,還可以銷售給景區飯店、賓館,綠色又經濟。
四小工程 調動村民發展產業積極性
為發展產業,南部縣的創新探索還有不少。
記者在採訪期間就發現這樣一件「新鮮事」,不少村委會的門口掛著兩塊黨支部牌子,一個是「村黨支部」,一個是「產業黨支部」。
為何要建產業黨支部?南部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周光勝介紹,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整個產業環線上的黨員有本地幹部、外來業主、專家學者等,黨員屬地管理已不適用於新形勢。產業黨支部不僅可以凝聚黨員幹部,還要制定實施、動員宣傳本村產業發展規劃等。
產業上規模、能人可帶動、分紅有收益的同時,南部縣還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當地為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排產業扶持金一萬元左右,以幫助他們發展小庭院、小養殖、小作坊、小買賣等「四小工程」,讓貧困老鄉脫貧當年至少有一個增收項目。
魏小潔介紹,全縣脫貧人口人均年純收入連續5年超國家脫貧線,去年更是達到1.1萬元。「不少近乎衰敗的鄉村,如今像柑橘樹一樣,生長、壯大、繁茂。」(四川日報記者 侯衝)
扶貧新路子
村委會的「產業黨支部」
不少村委會門口掛著兩塊黨支部牌子,一個是「村黨支部」, 一個是 「產業黨支部」。產業黨支部,不僅可以凝聚黨員幹部,還要制定實施、動員宣傳本村產業發展規劃等。
貧困戶的「四小工程」
為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排產業扶持金一萬元左右,幫助他們發展小庭院、小養殖、小作坊、小買賣等「四小工程」,讓貧困老鄉脫貧當年至少有一個增收項目。
建檔數據
2014年
南部縣有農業人口1059014人
建檔立卡貧困村198個
貧困人口32390戶、102059人
貧困發生率為9.6%
脫貧進程
2014年
脫貧10615戶、34687人
2015年
脫貧4896戶、14924人
2016年
退出66個貧困村
脫貧8524戶、27569人
2017年
退出80個貧困村
脫貧5819戶、18206人
2018年
退出52個貧困村
脫貧2467戶、6490人
2019年
脫貧3戶、9人
貧困發生率降至0
【來源:南充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