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日知 樂兒
雲貴川自古神秘,重重大山之中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如今也不得而知。
而在貴州關嶺縣龍爪村曬甲山的一處巖壁上,分布著20多個怪異而神奇的古文字,千年以來,其內容無人能解,其意思無人能釋,堪稱真正的「天書」,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
由於刻在巖壁上的「天書」呈紅色,所以又被稱為「紅崖天書」。
話說14年前的2003年8月,幾名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假期夜探紅崖天書,結果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古怪事件。
據當事者說,如果將白天摹圖用實線聯綴,可以朦朧顯現不名飛行物的圖形。
在露宿紅崖探險天書時,大學生們還發現了如夢如幻的景象,使人想起了未來世界中的怪異圖案。
那麼,「紅崖天書」真是「天書」,真是外星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嗎?
在崇山峻岭、深山老林裡,誰會在這開鑿石壁並留下這些文字?
紅崖天書記載的到底是什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鑿壁的人留下這些難解釋的神秘天書?
都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為了早日破譯神秘的「紅崖天書」,即使是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暗處100萬元的懸賞金獎勵破譯者,但至今還是無人能解無能能釋!
那麼,紅崖天書究竟是個什麼存在呢?
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是深藏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神秘景觀,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15公裡曬甲山半山,距離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約7公裡。
該天書位於一塊巨大的淺紅色絕壁上。絕壁壁長100米,高達30多米。
紅崖天書在層巒疊翠中格外耀眼奪目,好似鑲嵌在碧綠地 毯中的紅寶石。
紅崖天書20餘個深紅色的形似古文的符號,似畫如字,字畫混體,大者如鬥,小者如升,非雕非鑿,如篆如隸,了無刻痕,筆勢古樸,結構奇特,雖然排列無序,卻也錯落有致,均透出一種古樸蒼勁的 韻味,仿佛上古書家謀章布局,大有"上儕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氣"。
更奇怪的是,這些神秘符號,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能依然如故,色澤似新。
明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其考察研究這部神秘天書,一直沒有間斷。
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目前,關於紅崖天書主要有5種說法:
一是說是殷高宗伐鬼方紀功刻的「紀功碑」;
二是說是大禹治水時的遺蹟;
三是說是諸葛亮南徵時當地少數民族所作的圖譜。清道光《永寧州志》記載:「曬甲山即紅巖後一山也,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徵曬甲於此」。
四是說是蜀漢時,牂牁爨族首領濟火協助諸葛亮南徵有功,用古爨文書寫的 濟火「紀功碑」。
五是說是外星人所做,這是最新的一種說法。專家認為,這一巨石圖案是由於地質作用而形成,至今未發現人工雕鑿及其他人工加工痕跡,其存在概率為百萬億分之一,所以,這塊巨石應該是「天外飛來石」。
經認真考證,還在巨石圖案上發現許多神秘的文字,如漢字中的「八一」、「小平」、「石」字以及許多尚未辨認的類似英文、阿拉伯文以及中國古代的西夏文字等。
學者還發現了個性獨特的「布依族少女」圖案。
這些現象就像「埃及金字塔」一樣在科學上目前還無法得到合理解釋。如果把這些圖案和文字進行全面破譯,是否會蘊藏著某些特殊含義或暗示?其意義就像人類正在探索太空奧秘一樣,不能否定外星人也曾探索過地球之謎。
紅崖天書的破譯,經歷了以詩會友的質疑答辯後,沉寂了近百年。
在本世紀末的10年中,方才形成了以文會友的詮釋浪潮。
如今的天書解譯,已脫下了學究的深色長袍,穿上符合當今時代的休閒服式,返璞歸真,回到了平民率直,具體的平淡現實中。無論專家教授,名俊彥,還是 隱士高人,布衣平民卻能高談闊論,甚至著書行文,這到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中暢所言的民主氛圍。
從已發表的紅崖天書破解華章中,對天書的形成年代卻認為末超過明朝,對天書內容的具體詮譯,多從篆隸行草的手法分析,再對字劃增減,位移,圖解,而後得出內容殊異的謎底,使人更加相信天書凡人難識,即使是專家破解,亦非易事。
可惜如此這般推導出的謎解,除了"凡人"之外,很少有專家同行表示認同。
儘管如此,"凡人"還是對撲朔迷離,色彩斑斕的破解,興趣盎然,仿佛在平淡的生活中又溶入文化品味,亦可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這些色彩斑斕的天書破解,與螢屏上的古裝戲相仿,有宮闈秘聞,忠堂衰史;有廢帝遁跡,藩鎮藏寶;有巫師掛經,佛道符篆;有武功秘籍,外是生命,真是種類繁多,光怪陸離。
有學者認為,紅崖天書是一署名"鳳凰"的皇帝所為,其標題為"品",其怪異文字經解讀為:"做官,必須明白民之痛苦,不要尋歡作樂,如酒貪色,不要為權力相互殘殺,使民逃離家園,過著悲慘的生活。"
位自稱為"鳳凰"的皇帝,到使人想起了遁跡南荒的建文廢帝。他雖然以"民為國本"的大道理在教育下屬,口氣中卻帶有隱隱懺悔。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哪一個達官顯貴,會到黔中腹地去聆聽他那篇盧梭式的《懺悔錄》呢?
紅崖天書千古迷,無論是禹跡殷碑說,還是苗文諸葛說,都肯定了紅崖天書的人文歷史價值,將天書的內容當成了一段軼事,一曲古歌,一部史跡,一種傳說。
這些軼事,古歌,史跡,傳說雖然都未贏得專家的首肯,卻也不失為一家之說,是孜孜求解的人們在正二八經地做學學問。
可是,有位清代的詩人,卻認為紅崖天書是一位"好事者"的惡作劇,姑且稱之為"好事者為之"說吧。
這位名叫張文煥的學者,寫了首一首紅崖碑歌:莽莽榛棘中,多年無人識,好事者為之,仿佛意窺測。殷宗紀功闕,漢相名其德。考據疑應闕。
詩人認為,有關漢文字的考據都值得商榷,因為紅崖天書是"好事者"的傑作。
雖然"好事者"作為概念是十分模糊的,但是人們卻喜歡去探究"好事者"到底是誰?顯然難有結果。
不過,這種"好事者為之"說倒給天書破解的第二次浪潮帶來了紛繁離奇的內容,甚至給酷愛自然的人們帶來了一份意想不及的驚喜,使天書的破解給天書的神秘音符帶來了全新的詮釋。
擴充了天書解根的象限,使天書的通俗化破解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一道專家學者尚且搔耳抓腮 的千古之謎,亦擁有了萬頭攢動的芸芸眾生介入,有識都無不讚嘆,天書之謎,破解有日!
這種呈現眼前卻不難察覺的神秘,更能激發人類去探索紅崖天書那撲朔迷離的內涵。
但是,數百年來被視為不解之謎的貴州關嶺「紅崖天書」,儘管屢有「新解」,但到目前仍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天書」謎團仍在期待你的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