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通村公路像一個個「毛細血管」,把偏遠村落串連起來,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鋪平了道路。(無人機拍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張賓 攝
自打3年前,清水縣山門鎮觀音殿村至隴東鄉朱灣村農村公路建成通車後,沿線山門、隴東2個鄉鎮14個行政村的2519戶村民,生活從此變了樣。
全長22.7公裡的硬化路,讓當地群眾出行不再難。依託公路帶動,沿線各村發展起了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山門鎮旺興村新建核桃園1800畝、花椒園200畝,實現了人均2畝園的目標,帶動群眾戶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田灣村建成了省級核桃管理示範園,累計栽植核桃3200畝,形成了5.8公裡的核桃產業帶,人均核桃年收入2000多元,真正實現了「修建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目標。
截至目前,清水縣累計建成農村公路1300公裡,全縣18鄉鎮260個行政村全部通了瀝青(水泥)路,1028個自然村硬化路或砂化路實現全覆蓋。
清水縣通村公路。(資料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張賓 攝
清水縣農村公路建設是我省農村公路大發展的縮影。
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而交通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先行官」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推進以建制村通暢工程為重點的農村公路建設,累積實施建制村通暢工程4.8萬多公裡,於2017年底提前實現了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標。
2018年以來,我省又全面啟動鄉鎮建制村「暢返不暢」整治工作,制定了「一路一整治方案」,完成了1520條、6418公裡「暢返不暢」整治任務,農村道路路況通行水平顯著改善。
記者從甘肅省公路局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省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7.1萬餘公裡,全省農村公路總裡程達到12.09萬公裡。全省農村公路路網等級和通行水平、通達深度、安全通行能力顯著提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初步形成,農村出行難、運輸難問題成了歷史,為全省脫貧攻堅鋪平道路。
路通產業興。環縣山城鄉八里舖村賈塬組,兩年前通了硬化路,吸引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在塬上落戶。企業佔地430畝,目前存欄良種肉羊超過2萬隻,致力於肉羊良種雜交選育和先進技術示範推廣,帶運環縣肉羊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發展。目前,已輻射帶動周邊12個合作社和3000多戶養殖戶科學養殖,吸納50名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人均年務工收入4萬元以上。「全村9個村民小組全部通上了硬化路,群眾出行更方便,發展產業、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八里舖村黨總支部書記劉鳳勇高興地說。
路通了,吸引規模化養殖企業在環縣山城鄉八里舖村賈塬組落戶。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嚴存義攝
路通了,物流更暢通。清水縣鄉鎮、行政村快遞網點分別達18個、160個,形成了「縣有服務中心、鄉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電商服務體系,快遞日均到件量6000多件,日均發件量700多件,農村物流支撐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我省各地利用日益完善的農村公路網,全面推行「交通+特色產業」「交通+生態旅遊」「交通+電商快遞」等模式,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助推群眾脫貧致富。依託通暢的農村公路網,酒泉市建成千畝戈壁農業產業園;靜寧的蘋果、武山的蔬菜、定西的馬鈴薯、隴南的核桃等甘肅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暢銷全國,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目前,全省有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上了客運班車,群眾出行更方便。(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張賓 攝
三分建,七分養。民樂縣將農村公路建設與美麗鄉村有機結合,注重農村公路管護,使農村公路成為鄉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清水縣以「路長制」為抓手,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建成一批「五位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隴西縣是全省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縣,在農村公路養護、農村物流發展上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省探索形成了專業養護、包幹養護、集中養護、地企共養、市場化養護等公路養護模式,全省86個縣市區均成立了縣級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所有鄉鎮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所,配備事業編制工作人員5300多名。開發護路員公益性崗位,吸納2.4萬名貧困群眾養路護路。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納入各級政府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每年平均落實養護資金約8億元,「有路必養」的目標基本實現。
2020年11月21日,甘肅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貧困縣全部清零,這標誌著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的甘肅取得了關鍵性勝利。而取得這一偉大勝利,農村公路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必將為今後的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來源:甘肅日報
END
責 編 :姚 宇
小天推薦閱讀▼
▲剛剛又一地通報!多地檢出陽性!官方緊急提醒:這類食品,不得銷售
▲五大曝光丨秦州:不系安全帶曝光臺
▲@天水人,12月31日前必須完成這件事,否則影響明年工資!
▲速看!甘肅公安發布最新預警
【來源:天水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