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在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縣首府鹿兒島市,保存著一處在日本聞名遐邇的大名(諸侯)庭園,就是俗稱「磯庭園」的仙巖園。日前,記者趁赴鹿兒島採訪之際,探訪了這座著名的庭園,領略了這座融合日本和中國文化的庭園的獨特魅力。
在江戶時代,日本各地的諸侯被稱為「大名」,仙巖園正是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大名庭園之一,由於位於鹿兒島市吉野町的磯地區,俗稱「磯庭園」。如今,仙巖園還經常成為歷史劇的拍攝地。
仙巖園建於1658年,是統治鹿兒島縣的前身薩摩藩第19代藩主島津光久建造的別墅庭園,此後歷代藩主都曾進行改建,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是在1884年。島津氏先祖是秦氏,是日本著名的外來氏族,被認為是秦始皇的後代。島津氏自從12世紀末的鎌倉時代開始就統治薩摩地區,家風尚武,代代都有明主湧現,有「島津無昏君」之說。
仙巖園背山面海,以優美的風景和寬敞的院落著稱,面積達5萬平方米,1958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名勝。雖然仙巖園內的建築主要是日式風格,但是最被人稱道的地方則採用了中國園林傳統的「借景」手法,以對面的櫻島火山為假山,以山腳下的錦江灣為池塘,使得園內風景顯得無限廣大。仙巖園內池塘、小橋、石燈籠等搭配有序,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既有日本庭園之美,又受中國文化影響,是日中兩種文化交匯融合的見證。
庭園內建築的所有木質部分皆為原木色,顯得非常質樸。園內建築的很多柱子上部都裝飾著銅蝙蝠,這是為了掩蓋柱子上的鐵釘。因為蝙蝠中的「蝠」與「福」發音相同,在中國建築和繪畫作品中被作為吉祥圖案使用。顯然,這種風俗也傳到了薩摩藩。在茶室內懸掛的「思無邪」掛軸,是藩主島津齊彬的座右銘,它就出自《論語·為政篇》。
庭園內的「望嶽樓」是一座在日本很少見的青瓦頂的單簷四角涼亭,據傳是琉球國王贈送給薩摩藩的,具有中國建築風格。地面的273塊青磚據說是模仿阿房宮的地磚花紋燒制的,涼亭內匾額上的「望嶽樓」三字模仿書聖王羲之字體,落款也寫著王羲之。
庭園後半山腰的垂直巨巖上刻著「千尋巖」3個大字,合計高達11米,是1814年第27代藩主島津齊興動員3900人次勞動力,花費3個月時間刻成的。在中國,摩崖刻石在風景名勝地很普遍,在日本則不多見,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當地的影響。
仙巖園內的「曲水之庭」是舉行曲水流觴活動的地方,是第21代藩主島津吉貴建造的,1959年經過發掘整理,是日本唯一保留了江戶時代面貌的最大的曲水流觴庭園。曲水流觴是自中國傳來的三月三日上巳節的傳統習俗,目前,這裡每隔1年會舉行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每次都吸引大批遊客。
「曲水之庭」附近是一片翠綠的竹林,被稱為「江南竹林」,頗具中國江南色彩。孟宗竹在中國一般稱為毛竹,借用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在日本被稱為孟宗竹。1736年,島津吉貴從琉球國索取了兩株,種在仙巖園內,此後推廣到日本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