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為何豬八戒一言不合,就想散夥?其實和自身有很大關係
一部西遊史,就是唐僧帶領一眾徒弟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過程。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大費周折,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意想不到的困難,各式各樣的妖怪層出不窮,稍不留神就著了道。
要不是幾個徒弟盡心盡力扶保的話,一百個唐三藏恐怕也不夠妖怪們分的。好在一路有驚無險,九九八十一難過後,唐僧師徒們才到達了靈山大雷音寺,圓滿完成了取經重任。
唐僧能夠數次化險為夷,其實多虧了幾個徒弟悟空、八戒和沙僧。在取經的路上大師兄孫悟空那是居功甚偉。可以不誇張地說,一路上的妖精,百分之九十都是由大聖出手,要麼降服,要麼打死。
沙和尚雖然能耐平平,但好在忠於職守,一路上挑擔相隨,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白龍馬也同樣恪盡職守,馱著唐僧翻山越嶺,走街串巷,只有豬八戒一出事情就想著逃跑,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和豬八戒的性格有關係,豬八戒這個角色,給大家的印象是好吃懶做,還好色,但我們仔細看,豬八戒這各就是十分的聰明,滑頭,但凡出了事總會想辦法解決,可以說是靠腦子吃飯,這種人放在現代,妥妥的領導啊。
那麼為何豬八戒為何一有事,就想著散貨,難道說這是他的本性嗎?筆者認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從他的成長經歷來看,他有一個很厲害的師父,極有可能就是太上老君。
他身為天河總督,位高權重,並深得玉帝器重。豬八戒並不欠如來或者觀音的人情,為了讓唐僧的眾徒弟幫助唐僧西天取經,觀音菩薩代表天庭對他們都進行了減刑或者免刑的決定。
先是將孫悟空從五行山下提前刑滿釋放,其次免除小白龍的死刑,然後又免除沙僧的酷刑還許諾他官復原職。而徒弟四個當中只有豬八戒是主動要求參加取經隊伍的,所以豬八戒在心裡上並沒有什麼壓力,他提出散夥是很正常的表現。
再則豬八戒提出散夥,其實是和他的理想有關係,那麼豬八戒有什麼理想,說起來八戒的理想很簡單,絕不是去西天取得真經,然後造福民眾那麼高大上,而是回他的高老莊,和他的高小姐恩恩愛愛過一生, 就這麼簡單。
豬八戒的前身,那可是威風凜凜的天蓬元帥,主管天河,手下大將不少,也曾無限風光。就因為他在蝠桃會上喝多了調戲嫦娥,惹惱了玉帝,被貶下凡間。說是調戲,無非就是借著酒意和漂亮的嫦娥仙子開了幾句玩笑而已,本來不算多大的事,就被玉帝借題發揮了。也不管老豬以前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天庭效力多年,就這麼貶下界去,實在是寒了八戒的心。
所以,遭貶後的八戒也曾一度心懷不滿, 大開殺戒。直到後來在高老莊碰上高小姐,老豬才漸漸安下心來,讓老豬覺得有了歸宿,甚至讓它覺得高小姐才是他一生的伴侶, 神馬天蓬元帥都是浮雲,八戒認定了高老莊是他的理想場地,這也是他遇到困難,就叨叨散夥回高老莊的原因。
其次豬八戒是想給自己留條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的思想是動搖的,所以他在取經的路上,並不願意以命相博。在加入取經之間,豬八戒在雲棧洞繼承了卵二姐的遺產,再則他還有老婆,也不是戴罪之身,所以他沒有迫切想要取經的需求。
最後一點是豬八戒自身的性格,當取經團隊來到凌雲渡這座橋的時候,豬八戒卻死活不敢過,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這是因為一旦過了此橋,就得捨棄肉身,同時捨棄的還有他對吃的執念,七情六慾基本上都被拋棄了,這是豬八戒所不情願的。
筆者覺得不然,豬八戒這個人物更加飽滿,因為這種人有時不忠於團隊,消極情緒較多,面對困難總是抱怨。但是這種人不會消失,他們其他方面或許表現還不錯,讓人又愛又恨。就像一個人一樣,有口頭禪有特有表達方式,豬八戒性格只是為了讓原著更加的飽滿。